APP下载

传神美妙的艺术形态

2019-03-14郑丽萍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年画面具玩具

郑丽萍

在我国历史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地不同民族在不同领域所创造的风格不同的各种艺术流派之间,并不存在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只有对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美学理解上的不同。所以,我们在研究传统美术的时候,应该先探究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背景及其形成的艺术根源,在此基础上去深刻理解传统美术作品的真正艺术内涵和体现的精神文化,才能了解中国传统美术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与其特殊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造型形态方面进行阐述。

一、二维造型形态

(一)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的制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各地生活风俗的不同,年画形式各具特色。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绵竹年画、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合称为年画四大家。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图1),在光绪年间“作坊百家,画种过千”,“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规模极盛。

杨家埠年画分画、刻、印、裱等工序,每一道画工工序都极为准确细腻。制作方法是先将画稿用黑线勾出,再贴到木板平面上,刻出主要线版。等待主线稿印出以后,再分别按不同的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而高密地区的高密年画(图2,俗称高密扑灰年画)的制作工艺与风格不同于杨家埠年画。它的制作方法是先将所构思的题材内容打好腹稿后,用柳枝烧制的炭条勾出轮廓,然后用画纸在上面铺色,一张稿子可以拓数十张,从而缩短了起稿的时间,提高了绘画效率。由于整套工序都带有“抹”的味道,故民间艺人们俗称扑灰年画为“抹画子”。绵竹年画(图3)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民俗特点和鲜明的地域风格。彩绘是它的一大特色,分红货和黑货两大类。构图讲求完美对称、完整,主次又分明,多样又统一;设色比较单纯、艳丽、明快;点线讲究简练、流畅,疏密有致,有着强烈的节奏感。

天津杨柳青年画(图4)起源于明代。明永乐十三年,南运河开通,各地经济日渐繁荣,南方文化和商品运到这里。作为运河的重镇,那时的杨柳青附近乡村大部分都以生产年画为生,作坊很多,年画以产地得名。以单色木版画为主,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画面丰满,色彩艳丽,多用平面的技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风格独树一帜。

(二)木牌画

在重重高山与浩浩大江所环抱的滇川藏接壤交界的土地上,有一个自称为“纳西”“纳日”“纳罕”等的山地民族,人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又被称为“被遗忘的王国”。这里拥有多元的人文景观和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使“纳西古王国”人文世界显示出一种卓然独立的个性和魅力,也使它在中华文明古国中闪耀着独特而神秘的光彩。纳西族这个至今人口不足30万的少数民族,在千百年前用一种独特的图画象形文字创造了辉煌一时的古“图画象形文字”,在学术界被称为东巴文或东巴象形文,在纳西则是“木与石的记录”(图5—图7)。

绘画和象形文字融为一体的“木牌画”(图8—图9)是东巴教绘画中最为古老的一种,也是滇西北东巴文化中古老而独特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历史非常悠久,纳西族的纳西语称之为“扩标”。近些年,东巴象形文字流传并世代繁荣于金沙江流域,这些木头上的绘画与“木石上的痕记”的纳西象形文字之间有没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成了千古之谜。但它与我国西北地区汉代遗址出土的人面形木牌有传承的关系。这种出土的木牌画在考古文献中称为“人面形木牌”“木厥”。它们分尖头形和平头形两种。

图4 杨柳青年画 五子夺莲

图5 锄草

图6 雨水从天降

图7 耕(牛拉犁)

图8 木牌画

图9 木牌画

图10 苗绣

(三)刺绣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刺绣历史悠久,随着丝绸的生产和发展而存在。刺绣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成为重要的装饰手段。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简“遗册”中记载着刺绣的名称分别是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宋代刺绣作为当时妇女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项手工劳动,工艺上已经出现了地域之分。在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苗绣,因为它保留了大量的苗族古歌的内容和独特的技法,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图10—图11)。而陕甘宁等地的刺绣,题材多为民俗和戏曲故事,造型古朴,色彩鲜艳(图12)。

图11 苗绣

图12 山西双凤戏蝶

图13 苗锦 龙

图14 苗锦 大花

图15 傣族万字纹

图16 傣族织锦

图17 西兰卡普 岩墙花

图18 西兰卡普 田字八勾

(四)织锦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几何菱形纹锦”“填花燕纹锦”等多色提花锦。到了汉代,人们已经能用提花机织出复杂精密的图案优美的锦。宋末元初棉纺织专家黄道婆对当时纺织技术的革新做出了重大贡献。各民族互相学习,促进了织锦工艺的发展。著名的织锦有宋、蜀、壮、云、瑶、苗等等。苗锦是苗族人民的传统生活用品,主要用于装饰服装、挎包、被面、花腰带(图13—14)等生活用品。内容多取材于大自然的花鸟虫鱼作为图案,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处理,特点是灵活多变、富有新意。西双版纳地区的傣锦是云南傣族民众重要的生活日用工艺品,其形态原始,色彩艳丽,多使用红、黑以及翠绿等重色彩(图15—16)。“西兰卡普”,是湘西土家族的传统手工艺,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受传统宗教绘画影响,色调较为素雅,造型古朴奇特,粗犷洗练。“西兰卡普”是土家族艺术一绝,堪称鄂西土家族地区民间织锦艺术的代表,传统图案已有两百余种(图17—图18)。

(五)面具

面具起源于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原始狩猎活动、部落战争、巫术仪式等。隋唐时期,竹、木、布、绸取代熊皮和玉石,成为制作面具的主要材料。创作风格上,面具的宗教色彩减弱,人民生活的娱乐色彩逐渐增强了,风格变得越来越浪漫。宋元时期面具的设计与制作达到了新的高峰,宫廷傩戏和民间傩戏都有很大发展,这时的面具功能呈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审美功能开始占据主位,实用功能退居次位,并带有浓厚的民间和世俗倾向。随后面具向着以西藏、四川为源头的藏面具和傩面具发展,主要分布在西南等地,其造型分为立体和平面两种形式,内容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造型上运用复杂多变的装饰手法来表现戏剧角色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图19—图20)。

二、三维造型形态

(一)铜器

天然单质铜是存在于自然界中并最早被人们使用的金属。按照用途大致分为饪食器、兵器、酒水器、杂器工具等几类。饪食器又分为炊具和盛具两类。炊具是古人用来蒸煮食物的器具,主要有鼎、鬲等。盛具是古人盛食肉、粥一类的器具,主要有簋(图21)、敦、盙、盂、豆。酒水器又分为饮酒具和盛酒具两类。饮酒器主要有号称“五爵”的爵、觚、觯、角、斝,同时,饮酒器也可作为水器使用,除此之外还有匜(图22)、鉴、盘、盂、瓿。盛酒具主要有尊(图23)、彝、瓿、觥(图24)、壶(图25)。再如车马器、日用具、货币等杂器多为实用品,像轴饰、辕首饰、钩、灯具(图26)、铜镜、铜炉、青铜布币、刀币、贝币等。

图19 油酥面具

图20 藏戏面具

图21 西周 四耳簋

图22 春秋 匜

图23 西周 方尊

图24 商 凤纹牺觥

图25 战国 鸟盖瓠壶

图26 西汉 长信宫灯

(二)玩具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原始玩具。通过考古也曾发掘出大量东汉以后出现的陶瓷玩具。一般来说,玩具在创造的初期都具有适用于某种生活方式的功能。如土牛是古代一种民间泥玩具,《礼记·月令》中曾记载民间在冬季迎神时,以“出土牛”表示来年农耕的早晚。玩具的主要作用是娱乐,它通过器具所具备的好玩之特点,引发人的兴致,使人娱乐,虽不以审美教育为宗旨,但并不排斥其审美教育的内在功能和意义,这主要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民间世代传承、演变着,它是广大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审美情趣就地取材、因才施艺的产物(图27—图28)。

1.布玩具

布玩具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之一,顾名思义就是用布制作各种动物造型的外壳,上面装饰有布贴花、桃花、绣花等,布玩具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等地,每到入冬腊月,妇女们便穿针引线,制作布娃娃、虎头鞋、虎头帽、小狮子、小老鼠等,寄托家人的美好幸福祝愿,企盼儿女们健康、平安、茁壮成长。布玩具能渲染、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山东潍坊民间布玩具有很深的民俗根基,俗称“散针线”,就是新媳妇过门三天回娘家后,再回婆家要带上自己婚前精心制作的烟荷包、针线包、香袋等,献给公婆以及亲人们,同时也是展示自己手艺的机会(图29—图30)。“狮子滚绣球”(图31)是潍坊布玩具的代表作。狮子的造型分头、身、尾三部分,形态夸张,宽大横裂的嘴、洁白的利齿和两颗吐露在外的犬牙,将狮子的本性表现得活灵活现。

图27 山西 陶制哨子

图28 河北 瓷虎哨

图29 陕西 虎背娃

图30 济宁 布狮

图31 潍坊 狮子滚绣球

图32 哗啦棒槌

图33 打鼓车

2.郯城木旋玩具

郯城木旋玩具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相传元末明初由樊氏祖先樊木开发。他在制作手艺木工的基础上加工出刀把、花捶等小玩具出售,世代相传至今。木旋玩具所用的材料是就地取材的杨木和桐木。这些木头的特点是材质松软、柔韧,便于加工。色彩鲜艳,以黄色、红色、绿色为主,一般以黄色、白色、原本色做底色,红色、绿色描绘花纹。木旋玩具的品种有刀、枪、剑、燕(鸟)哗啦棒槌(图32)、虎头棒槌、双面货郎鼓、车、圆球、花篮、打鼓车、古装人形等。其中打鼓车(图33)制作十分巧妙,车轮一转动就牵引燕的翅膀上下扇动,有的还装上小人,手敲锣,脚打鼓,非常热闹。高、低棒棒人(图34),一矮胖,一细长,身着花色衣裳,神情憨愣。细长的棒棒人为男孩,头饰处理为戴各种颜色鲜艳的帽子,帽子上配有简单的装饰,脸型略长一些,人身上的装饰为红黄相间的玹线;矮胖的为女孩,两个或三个鬏状花片为头饰,也有的头饰是一撮花片,中间束腰。高棒棒低棒棒人的身上,有大面积是花叶形图案和少量的玹线。

图34 高低棒棒人

图35 山东 兔子王

图36 山东 泥叫虎

图37 临沂 泥玩具

3.泥玩具

民间泥玩具相对集中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山东泥塑玩具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临沂泥玩具、济南泥玩具、高密聂家庄泥玩具(图35)。被誉为“高密三绝”的是玩具、剪纸和扑灰年画,其中,“锅子花”是高密聂家庄泥塑的前身,高密聂家庄泥玩具想象丰富,惟妙惟肖,表现手法写意为主,例如泥叫虎(图36)、泥叫狮。这些玩具是给孩子玩的,只要花色丰富好看又能叫得出声就行,太逼真了会给孩子一种恐惧感,要恰到好处,这是艺人们制作的原则。

清代咸丰年间临沂的泥玩具就有了起色,距今大概三百多年的历史。临沂泥玩具主要产地是褚庄和苍山县的小郭村。利用本地的黄泥,经过多次砸、踩,最后风干,加以彩绘。彩绘是用红、黄、绿等鲜艳颜色上色,最后用黑色勾勒造型,俗称“提神”。“芦哨”是泥玩具突出之处,大都装在背后或底部,孩子们一吹就会发出“呜呜”的清脆声响,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图37)。每年的二月初二至初三在河南省淮阳举行盛大节日——“人祖庙会”,陵前沿途设摊出售手捏的泥塑“泥泥狗”(图38)、“人面猴”、“草帽老人”、“九头鸡”等(图39)供赶庙会的善男信女们购回家作为纳福求子的吉祥物。其多以黑色作底,后施鲜艳的重色勾画,造型和装饰古朴奇特,曾被专家誉为“活着的化石”(图40)。

图38 河南 泥泥狗

图39 河南 九头鸡

图40 河南 泥泥狗

图41 王兰田作品《老鼠献宝》

图42 王兰田作品《骑马人》

河南浚县“泥咕咕”玩具,所谓的“泥咕咕”就是可以吹出响声的泥玩具,起源可追溯到隋朝末年,发展至今已有两大类二百多个品种。王兰田是浚县著名的泥玩具老艺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的称号,是优秀泥玩具艺人的代表(图41—图42)。

在此,介绍的看上去质朴的民间美术品,却是民间文化艺术的综合体。我们去了解、重视这一民间文化的艺术形态,是值得艺术学深入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年画面具玩具
年画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缸鱼年画之旅
平衡玩具
面具给我的惊喜
丢失的玩具
面具中的鱼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缪印堂的“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