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文学本身

2019-03-13王思琪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期
关键词:陌生化形式主义

摘 要: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流派的出现是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重大转折点,它打破了西方20世纪将文学视为对生活的再现和附庸的局面并将关注的重点聚焦在文学内部。它注重文学的文学性、形式,具有一定的审美标准和陌生化等,这些都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究。

关键词:形式主义;陌生化;审美标准

作者简介:王思琪(1995-),女,满族,辽宁本溪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1

一、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产生的背景渊源

在俄国形式主义产生以前,文学是各门学科研究的附庸。1915年成立的以雅各布逊和波格蒂莱夫为代表的莫斯科语言小组以及1916年成立的以什克洛夫斯基、坦尼亚诺夫为代表的诗歌语言研究会试图打破这一规律。他们提出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的内在问题。“形式主义”这一概念最早由索绪尔提出。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认为言语活动应该分为言语和语言。这与俄国形式主义的组织者的想法基本一致。

除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以外,胡塞尔的现象学也是俄国形式主义借鉴的哲学基础。“现象学不承诺任何理论,它只仔细考察所有现象,并对实际做出承诺。而且它不把任何现象当作是自己熟悉的、理解的东西,而是必须逐一审核和仔细阐明。”[1]这启发了俄国形式主义注重文学内在的研究。此外,俄国当时盛行的象征主义以及未来派关注文学的艺术性,重视创作技巧的运用,这些都给予了形式主义者一些启示。

二、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基本观点

(一)文艺应具有独立自主性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应具有独立自主性,这是形式主义的理论基础以及一切研究活动的出发点。在此之前,摹仿说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社会功用论和思维论占据这主流位置。什克罗夫斯基说:“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如果用工厂的情况来比喻,那么我感兴趣的不是世界面纱市场的行情,不是托拉斯的政策,而只是面纱的只数和纺织方法”[2]形式主义他们关注一部作品的内部因素,主要在分析作品方面。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艺术作为客体,需要与主体理解能力相映衬。如果将作品中的人物强行与外部因素相联系,会使读者与作品产生鸿沟。

为了阻止人们忽视了艺术内在价值和意义情况的继续发生,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艺术具有独立自主性,不使其吞并艺术内部因素的研究并使研究者注重艺术本身的价值意义。只有艺术特有的规律才能说明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时艺术研究的缺漏。

(二)对形式的重视

“形式”是俄国形式主义流派关注的重点,他们认为既然文学作品可以表现不同体裁的内容,那么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就不能是内容而应该是形式即作品中的语言和艺术手法。他们试图把新的形式概念将旧的形式和内容整合起来。什克洛夫斯基用“材料”和“形式”的二分法取代了“内容”和“形式”的二分法。他认为材料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理念”,形式是“对材料的布局和安排,也是材料被安置完成后形成的存在形态。”[3]因此,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故事相当于材料,是构成文学作品内容的基本要素,而情节则是艺术技巧构成的形式。作家可以将同一个故事形成各种情节,故事只是材料,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情节即形式。

俄国形式主义对形式的重新解读形成了研究艺术的形式变化就是研究艺术的内部结构,研究艺术的构成因素就是研究艺术形式的构成因素的轉换。

(三)文学性和反常化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对文学进行研究首先必须将文学作为和其他学科一样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拥有自身的系统和内在规律,他们将文学的内在规律称为“文学性”,并尝试通过对文学性的研究来把文学和其他学科进行区分。

关于文学性,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是通过反常化来表现出来的。反常化的基本原则是“对日常语言进行有组织的强暴”。俄国形式主义以反常化为基础,对艺术的目的、艺术的本质等问题重新进行了阐释。艺术目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认知事物,而是感知事物的过程。这样文学作品的接受主体才能了解、感受和体验。只有将事物变的反常化,加大理解的难度,才能让接受主体更能感受作品。

三、关于俄国形式主义的文论评价

俄国形式主义对于传统的文论观点进行了背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20世纪西方文论的重大转折。它的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从文学的语言形式本身进入,重新阐释了文学发展的规律并尝试使文学研究科学化的性质方向。为西方文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后来出现的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批评过于关注文学内部的研究,基本上彻底割断了文学与社会的联系。俄国形式主义只关注文学的内部因素,对于构成文学作品材料的社会背景、作者的相关情况全然不考虑,这就使得文学研究陷入到一个封闭的状态中。

第二,俄国形式主义过度关注反常化。为了增强读者的阅读和感受兴趣,将日常语言进行大力的变形。这在一定程度上既要求读者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修辞手法等艺术手段的运用目的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文采以及阅读趣味。但是只一味的增强文学作品形式的难度,这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材料并不是决定文学价值的要素,形式才是。认为材料都是固定的,不用太过考虑。

注释:

[1]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

[2]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3]王一川:《文学批评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参考文献:

[1]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M].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11.

[2]王一川,文学批评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4.

猜你喜欢

陌生化形式主义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陌生化” 理论在初中现代诗教学中的作用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外衣”
形式主义渗入校园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进入现代性审美体验的“陌生化”
——评杨向荣《西方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