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兼济与独善

2019-03-13罗永杰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期
关键词:陶渊明儒家

摘 要:陶渊明少怀“兼济”之志,但他生活的社会昏暗,故向往田园生活,求“独善其身”。萦绕于陶渊明心中的“兼济”与“独善”思想,正是他对儒家理想人格的美好追求。

关键词:儒家;理想人格;陶渊明

作者简介:罗永杰(1994-),男,壮族,广西河池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01

陶渊明是魏晋诗坛的泰斗,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然隐逸非其初衷,其年少胸怀大志,但东晋社会腐败,他不愿与世俗合污,终归隐田园,独善其身。

一、儒家理想人格之下的“兼济”与“独善”思想

儒家理想人格,是儒学信奉者的“士”出于现实生活需要而倾向的处世原则与理想追求。“穷则独善其身”和“达则兼济天下”,便是士所追求的儒家理想人格之一。

“兼济”和“独善”是从“内圣外王之道”中演化而出。孟子对其发展,《孟子﹒尽心上》曰:“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达”和“穷”是儒家提出的两个人生境遇命题,显达时“兼济天下”,穷困时则要“独善其身”。“兼济”与“独善”两种相对的思想,最终回归到社会与自我价值层面。“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荀子﹒儒效》)[2],荀子与孟子所见略同。

二、儒家“兼济天下”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一)体现建功立业的理想

陶渊明少年胸怀大济苍宏愿。《拟古》其八:“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和《杂诗》其五:“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等诗句就透露其济世的功业之念。从他扬言要去张掖、幽州等地来看,其“猛志”不凡,这些地区当时被少数民族统治。

(二)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东晋时期王纲弛废,陶潜胸怀“猛志”,一经现实“人事”而失所望,其情绪抑郁可见。其《杂诗》十二首,篇篇饱含对岁月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慨。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其一)、“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其三)、“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其四)、“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其十)等。

陶渊明还有一部分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通过引用历史或神话中的一些悲剧英雄,表达对他们的惋惜和仰慕,同时寄托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如《咏荆轲》有云:“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极其雄健慷慨。朱熹评曰:“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论文下》)[3]。《读山海经》写“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同样豪气干云。通过对这些失败英雄的赞美,联系自身,表达自己空有“兼济天下”的理想。

(三)表达对广大贫民的同情

在“兼济”思想感染下,加之少时家道中落,陶渊明自小对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而这一点是徒然以归耕标榜清高的士人所不曾有过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写出了春种秋收一年的辛苦。《移居》其一:“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则是贫穷境况毕现。陶渊明通过写自己与他人的生活状况,反映出所有劳动人民苦难心酸的生活。

陶渊明不能在官场上施展抱负,归隐后生活愈加困难。但他仍心系农民,和他们紧密依靠,这正是他所要努力追求的“兼济天下”的理想。

三、儒家“独善其身”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社会动乱、官场黑暗,陶渊明认识于仕途无法实现“兼济天下”之志。这时他选择“独善其身”而辞官,向往自然。罗宗强称:“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陶渊明的又一贡献,便是创造了一种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在境界韵味言,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境界的宁静平淡的美。”[4]

(一)对归隐田园的向往

隐退之前,陶渊明就矛盾于丘山之心和兼济之愿。早在隆安四年初,陶渊明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從都还阻风规林》:“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途。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表达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与旧居的怀念。《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日墟,不为好爵萦。”诗中说及任职中心情,已明确表示退隐之意。

田园的宁静、质朴、纯粹,与“人间”的喧嚣、黑暗、虚诈形成鲜明对比,其本身已被陶渊明视为一种理想境界。如《归园田居》(其一)简直是向官场、世俗坚定的告别宣言。“尘网”无异于“樊笼”,“误落”其中的陶渊明就好比“羁鸟”和“池鱼”,告别官场,复归自然的喜悦,流露无余。

(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复返自然的田园生活是惬意的,或劳动,或郊游,或登高,或饮酒解颜,或琴书自娱,或与友朋唱和、乡里父老交往,浓浓情意,尽在言表。

《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尽管农事辛劳,草盛苗稀,陇亩荒秽,但对陶渊明而言,皆不足忧,因为他所最重视者,为“但使愿无违”。

《饮酒》其九借鉴了楚辞《渔父》的写法。屈原与渔父对话,以明己志。通过渔父的“世人皆浊,何不掘其泥而扬其波”,及屈原的“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可知陶渊明以屈原自况,表达对“独善其身”的美好追求。

结语:

在儒家思想孕育下,陶潜追求“兼济”与“独善”的理想人格。他年少就踌躇满志,归隐田园后仍忧心百姓。但事与愿违,社会黑暗令其抱“独善其身”的决心辞退仕途而向往田园。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358-359.

[2]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4:163.

[3]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3327.

[4]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203-204.

猜你喜欢

陶渊明儒家
你好,陶渊明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素心人陶渊明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陶渊明的隔世情怀
不为五斗米折腰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