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鲁彦《黄金》中的生存悲剧
2019-03-13潘洋
摘 要:典型乡土作家王鲁彦的《黄金》一文中无论是展现了以如史伯伯为代表的小有产者家庭破产后遭受了屈辱经历仍选择忍耐接受的人物性格悲剧,还是暗示了因外来经济入侵导致原始农村加速蜕变形成的农村社会悲剧,都体现出了五四时期农村群体自私冷漠心态下的生存悲剧。
关键词:王鲁彦;陈四桥;梦境;生存悲剧、
作者简介:潘洋(1995-),女,汉族,江苏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01
茅盾认为“在特殊的风土人情之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 挣扎。”[1]小说《黄金》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以作者熟悉的浙东地区农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详细地刻画了村民在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标准下显露的自私和冷漠人性,真实地展现了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底层小人物在新旧之交的社会背景下最深刻的生存悲剧。本文将从以下两个存在角度来阐述以如史伯伯一家为代表的众人生存悲剧。
一、封闭的空间——现实中的冷漠
“陈四桥是一个偏僻冷静的乡村,四面围着山,不通轮船,不通火车,村里的人不大往城里去,城里的人也不大到村里来。”[2]小说中陈四桥这个地方没有确切的地点,不曾点明确切的时间,也不与周围产生任何联系,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的空间,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在这样一个凝固且封闭的空间里无从发展、无法改变更没有未来。因此有理想的青年伊明离开了陈四桥去外部谋求发展,深懂得这里人情冷漠的伊光也嫁离了这个是非之地。当“光”和“明”的相继出走则暗示着这里今后可能会“灰暗”的未来。如史伯伯一家人验证了这个“预言”。他们势单力薄的软弱、温情与陈四桥其他所有村民的蛮横、无情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彰显了陈四桥人人性的冷漠。陈四桥人对待一个即将破产的小有产家庭尚如此恶劣,村里那些穷困无产者的生活艰难程度便可想而知。
陈四桥这样的环境是悲剧的,在这里金钱成为了 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人性与道德的温暖则化为了乌有。而陈四桥背后所指涉的真实社会同样是可悲的。当资本主义的文化和经济双重侵入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时,那些无法坚守内心的人便很快被侵染成为资本主义的奴隶,与“以孝为先”“以情为先”的传统相背离,将人性中黑暗、自私和冷漠的一面展现的淋淋尽致 。
二、梦的意象——虚构出的理想
在恒长而恶劣的环境中人们是难以生存的,因此作者在如史伯伯一家经历了重重打击后又给予了他们一丝安慰,即文章中的三个梦境。但梦境终究是梦境,再幸福的梦也不是真实的,这种虚无的梦只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幻想和对艰难生存环境的无声反抗。正如文章结尾处,如史伯伯在绝望中昏倒后梦见自己收到了一封由伊明寄回的带着 司令部印记和二千现洋的信,于是村里一切轻视他的人再一次变得恭敬起来,全都跪下给自己磕头。这个梦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为他虚构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可这种完美的生活在冷峻严酷的现实生活里终究只能是为了活下去的一种精神理想和自我安慰。但是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作者在动荡而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改变社会现实,也没有探索出一条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只能在梦中为他虚构出一个看似圆满的解决方案。但也许这样的结局才更残酷,美梦破灭的如史伯伯该如何处理无钱可还的尴尬处境?他们一家又是否会遭受更加凶残的惩罚?
如史伯伯一家人的性格是悲剧的,面对同村人的欺压和诽谤,他们没有勇敢地站出来 反抗,而是选择了屈服和忍耐。虽然可能反抗也无效,但他们的懦弱也助长了恶人嚣张的气焰。然而他们的悲剧性格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更是时代环境造成的,是由外来工业文明的冲击和资本主义势力入侵农村后使金钱观念深入人心后污浊了纯朴的人性造成的。
三、结语
王鲁彦将家乡浙东农村地区的人情风俗以现实主义小说的方式真实地还原了出来,旨在暴露没有被新文化运动触及的农村地区的旧社会病根和陋习,更为了启发民智,将文学启蒙的思想传播给读者,同时顺理成章地成为 了传播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载体。正因为有了这些客居异乡的作家因处陌生环境中而生的无限感慨和精神导师鲁迅与诗人爱罗先珂等人对国民性的严肃揭露和深刻鞭挞才有了乡土小说创作的明确指向和繁荣景象。而典型乡土作家王鲁彦的《黄金》一文中无论是展现了以如史伯伯为代表的小有产者家庭破产后遭受了屈辱经历仍选择忍耐接受的人物性格悲剧,还是暗示了因外来经济入侵导致原始农村加速蜕变形成的农村社会悲剧,都体现出了五四时期农村群体自私冷漠心态下的生存悲剧。
注释:
[1]茅盾 :《关于乡土文学》,《文学》第6卷第2号,1936年2月1号.
[2]王鲁彦:《黄金》.
参考文献:
[1]鲁彦.鲁彦精品选[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6.
[2]范伯群、曾华鹏.王鲁彦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4.
[3]曾华鹏、蒋明玳.王魯彦研究资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10.
[4]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5.
[5]沈斯亨.鲁彦的乡土小说探析[J].文学评论.1984(5):83—90.
[6]周春英.论经济因素对王鲁彦乡土小说叙事的影响[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