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没有了炊烟
2019-03-13孔维佳
孔维佳
根据最新研究显示,使用生物质燃料及煤炭作为厨房用火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每年会导致430万人死亡。全球因持续吸入厨房烟雾而死亡的人数,比疟疾、结核病和艾滋病的致死总数还要多。同时,另一项重要评估发现,来自灶火、柴油发动机、农田烧荒这类污染源的黑碳颗粒,是导致气候变暖的第二大诱因,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可见,炊烟的危害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国际组织和政府也在着力治理家庭烟尘污染。可是,如果真的有一天没有了炊烟呢?
范成大曾有诗言“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若少了炊烟,这幅惬意温情的山水图就少了些灵气。“山深处,见炊烟又起,知有人家。”若不见炊烟升起,何知此处有人家?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人间烟火最旺处就是这样的:村庄有了炊烟的映衬,一动一静,彰显和缭绕着的是人间的悠闲与繁忙。他们巧妙地组成了一幅农耕文明的乡风俚俗画,静的是百年老屋,动的是袅袅升腾的炊烟,动与静不经意间的结合,如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意味。炊烟的“一颦一簇”就是一幅人間最和谐的生活画景,尤显在薪火相传和万家灯火了,这应是村庄的万古流传宁静平和的生活常态。
如今,城市化的社会早已迈出了传统的过往。所谓的炊烟已被轰轰作响的抽油烟机以强劲的涡轮动力吸入烟机风道,不见踪影。但无法否定的是,炊烟仍存在于瞬息。在这瞬息之间,还可以依稀记得小时候悄悄推开厨房的那扇门,偷望着母亲在炉灶前忙活的身影,在那细微的烟气缭绕间,忆起熟悉的家的味道。炊烟不再拘泥于从烟囱中摇曳升空的形象,而演化成一个文化象征,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如果真的没有了炊烟,家的味道何处寻?
而在全球的更广泛的地区,劈柴生火仍然有着不可撼动的稳固地位。由于经济基础所限,他们仍在村庄中每天与炊烟打着交道,或是乐于其中,或是厌烦不满。但无论如何,“炊烟是房屋升起来的云朵,是柴草灶火化成的幽魂,是村庄的声息和呼吸。”炊烟是他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没有了炊烟,他们从何听清楚生活的呼吸声?
炊烟是中国家文化的符号,它是中国人骨子里永不消亡的家的方向。作为群居动物,人们,尤其是历经千年坎坷的中国人,最看重家的意味。如果有一天没有了炊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烟火气何处而寻?如果有一天炊烟不再从灰色的瓦片间升起,游子的归心何处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