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间种草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研究

2019-03-13颜志超

农业与技术 2019年3期

颜志超

摘要:结合当前我国北方地区经济林生产实际,在大扁杏行间种植不同类型的草种或组合,比较了各生草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容重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扁杏行间种草后,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林间各土层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各生草处理中整体来说以单种白三叶、混种白三叶+高羊茅的效果较好,建议以后在我国北方林区应用。

关键词:大扁杏;林间种草;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

中图分类号:F316.2文献标识码:ADOI:10.19754/j.nyyjs.20190215036

近些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加强对经济林的建设,成为当地林户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辽宁省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土壤物理属性欠佳,过于板结,蓄水保墒能力不强,不利于高品质经济树木的生长。为了研究我国北方地区林区种草后土壤中蓄水保墒效果的变化情况,特开展了种草后林区内的土壤物理性状调查,探讨了种植不同类型草种下土壤中物理性状的区别,以探索出一条适合在我国北方地区推广的提高林地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的有效途径。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地为新建的大扁杏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14.8g/kg,全氮、全磷、全钾分别为0.78、1.12、16.2mg/kg。行距为3m×2m,大扁杏株间选择种植的草种有白三叶、高羊茅2种类型。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在大扁杏树间单种白三叶、高羊茅和白三叶+高羊茅混种,以在行间进行清耕作为对照(CK)。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50m×50m。

1.3试验方法

2017年3月在新建大扁杏林,除了各处理种植草的种类不一致以外,其余施肥、灌溉等措施保持一致,施肥对准大扁杏的根部施。2017年3月初、7月初、11月初分别在大扁杏林内采集土样测定土壤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物理性状,在各生草处理的林间随机按照“S”字型取样,用环刀分别在0~20cm和20~40cm的土层,带回实验室后烘干至恒重,按照文献法计算每个小区各土层中的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容重,测量时每个小区内重复取样3次。

2结果与分析

2.1种草对大扁杏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与清耕相比,生草处理可以使0~20cm和20~40cm的土壤含水量提高。处理前各生草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与清耕差异不明显,各土层中最大差异在0.1%~0.2%。处理4个月后,各生草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与清耕对照相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均比清耕对照有所提高,0~20cm以单种白三叶的处理效果最好,比清耕对照高2.82%~8.45%,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其次是混种白三叶+高

处理后8个月测定,各生草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均比清耕对照有所提高,且变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水平,0~20cm以单种白三叶、混种白三叶+高羊茅处理提高效果明显,增幅在5.60%~8.80%,与对照处理差异性显著(P<0.05);20~40cm土层中土壤含水量以单种白三叶处理的提高效果最明显。由此可知林间生草对提高土壤含水量有一定的作用。

2.2林间种草对苹果园土壤容重的影响

土壤容重是对土壤物理性状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其大小可以反映出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等。由表2可知,各种草处理比清耕对照处理相比土壤容重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整体来说土壤容重有所降低。3月初新栽培时各处理测定的土壤容重变化范围不大,差异性不显著(P>0.05)。处理4个月后测定时各处理土壤容重有较大的变化,0~20cm土层中以单种白三叶、混种白三叶+高羊茅土壤容重降低幅度较大,下降幅度在0.008~0.009g/m3 ,20~40cm土层中以单种高羊茅处理土壤容重降幅较大,在0.018g/m3。处理8个月后调查,绝大多数生草处理的土壤容重与对照相比都有所下降。说明了林间生草处理可以适当降低土壤容重,对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3结论

在林间种植不同草种,比较了大扁杏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大扁杏行间种草后,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林间各土层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生草处理后0~20cm和20~40cm整体来说单种白三叶、混种白三叶+高羊茅的提高效果最為明显;0~20cm土层中4个月后土壤含水量以单种白三叶、混种白三叶+高羊茅处理效果最好,20~40cm土层中土壤含水量以单种高羊茅、混种白三叶+高羊茅处理效果最好。7个月后所有生草处理整体相对清耕处理都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林森, 刘富庭, 张永旺,等. 不同覆盖方式对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5):3180-3190.

[2] 李会科,梅立新,高华.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生草对果园小气候的影响[J].草地学报, 2009, 17(5):615-620.

[3] 寇建村,杨文权,韩明玉,等.行间种植豆科牧草对苹果园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草地学报, 2013, 21(4):676-682.

[4] 曾丹娟, 黄玉清, 莫凌,等. 果园套种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11, 28(12):2170-2174.

[5] 万华, 雍明海. 行间种植不同草种对幼龄苹果园土壤特性的影响对比分析[J]. 现代园艺, 2017(24):9.

[6] 寇建村,杨文权,程国亭,等.行间种植不同草种对幼龄苹果园土壤特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4):145-152.

[7] 李传友.果树行间种草对土壤物化属性和蓄水保墒效果的影响[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37(1):24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