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及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2019-03-13张正周郭奇亮刘继郑旗樊雪飞
张正周 郭奇亮 刘继 郑旗 樊雪飞
摘要:总结了国内外农产品的产业现状;从粮食贮藏、果蔬贮藏与保鲜、发展模式3个方面总结了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发展现状;简述了国外农产品初加工产业的发展情况;从冷链物流企业、冷链设备及国外发展状况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DOI:10.19754/j.nyyjs.20190215017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也随之调整,生鲜农产品的产量逐年增加,随之电商的逐渐成熟,农产品的物流量也逐年增加,新的形势对农产品加工品质和运输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在2010年,为促进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为促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产业发展,改善初加工条件,均衡市场供应,稳定农产品价格,2012年4月23日农业部联合财政部发布了《2012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指导意见》。这2项政策的下达,体现了我国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冷链系统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时,中央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转移支付资金,农业部也提出相关配套政策及实施办法,截止目前,实施区域覆盖全国20个省(区、市),成效显著。为了让更多人对农业产业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必要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及冷链物流的发展状况进行总结。
1国内外产业现状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既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也是农产品消费大国,粮食、蔬菜、水果、禽蛋、肉类、水产品总产量均为世界第一。然而农产品的销售、消费却多为为做任何加工的原态产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对收获后的农产品产后进行简单加工,以便于后续的运输销售或精深加工,初加工程序主要有净化、分级、干燥、预冷、包装。初加工虽然设备简单、步骤容易操作,但作用却非常显著,是减损、增效、延长保质期、提高运输便利性的有效手段,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
2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现状与问题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在农产品产业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向上延伸至采收、种植甚至育种,向下则为精深加工、贮运销售,是产业中的重要环节,是城市与农村的连接纽带。农产品初加工产业发展两极分化极其严重[1],益海嘉里、中粮集团、光明乳业、新希望集团等外资公司、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拥有先进技术和装备,其初加工及深加工均已与国际接轨;我国农产品初加工产业从整体来说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产地初加工的意识还并不强烈,缺乏初加工设备或者设备非常陈旧,场地简陋,处理方法落后。发达国家粮食产后仅损失约1%,而我国损失达到7%~10%,由此可知,我国仅粮食损失每年就超过500亿元。2015年,四川省的果蔬产后腐损率约18%,远高于发达国家5%的水平,由此测算,我国仅果蔬损失每年就1000亿元以上。因此,我国农产品初加工还有众多问题需要面对。
2.1粮食贮藏
目前,以国家储备粮库为首的大型粮库的粮食初加工设备和技术较为完善,具有干燥、清选、脱壳、贮藏等初加工工序的设备设施,还具有相对先进的初加工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几无差距。但民间或者农户的粮食初加工水平仍停留在低效阶段,我国人多地少,即使种粮大户,其承包的耕地数量与国外的农场主相比非常少,这就限制了农户的资金投入决心和对加工设备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关调查表明,每年我国粮食因虫鼠灾害、存储不当造成的霉变等引起的损失约120~190亿kg,经济价值约300亿元[2]。
马铃薯为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的贮藏60%由农户自行完成,贮藏方法多为土埋、地头堆放、装袋后庭院存放、简单窖藏等原始方法,此类方法无法有效避免贮藏时失水、腐烂、发芽等问题,采后损失率仍然達15%以上。
2.2果蔬贮藏与保鲜
蔬菜和水果均为含水量高、产后呼吸代谢旺盛、极易腐烂变质,大部分果蔬采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均是由农户自行进行初加工或者贮藏,其方法方式相对落后,设备设施简陋,为后期的贮藏运输、精深加工造成了大量损失[3]。我国蔬菜损失率一直居高不下,约为20%~25%,主要是因为产地初加工水平不足;虽然我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但采后损失率同样居高不下。目前黄土高原地区苹果产后有近50%由农户进行贮存,平均损失率为15%。渤海湾地区苹果产后有70%由农户进行贮存,损失率在15%~20%之间。因缺少适宜初加工及贮藏方法,贮藏窖库年久失修设计不合理,冷藏设备简陋甚至是缺乏,导致苹果腐烂、绵化的问题屡见不鲜。
2.3发展模化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产业的发展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经营体制限制等问题制约了生产规模,形成了季节性强,生产分散,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此外,农产品初加工的宣传不到位,民众对初加工认同感低,不了解行业属性的客户认为“初加工”技术含量低,投资大、风险高,因此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重视程度不够;产地初加工设施应定义为农业基础设施,应当更多注重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应当出台更多的鼓励政策,并给予更大力度的扶持。
3国外农产品初加工产业发展情况
国外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加工提供种类繁多的补贴、低息和贴息贷款,这些扶持措施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在日本,农业产业由国家政策实施严格保护,限制国外产品流入,以农民组织为核心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我国虽然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但没有专门的政府机构进行协调,现在对一些农产品初加工产业中应用的冷库、机械设备的建设和采购的补贴才刚刚实施,需要更广范围更加深度政策扶持。
国外还建立了用于促进产业发展的全面的金融服务组织,国家层面和民间资本都对科研给予大力支持。2009年,美国农业部70%的技术经费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环节。加拿大基于国家层面设立了国家谷物研究中心和国家谷物局,用于加工的粮食原料必须先经过上述两家专设机构测试证明适于加工后才能用于加工产品,其粮食品种是否合格则由市场、加工决定,而我国恰恰相反,先经过育种,品种的产量质量合格后再推向市场,进而确定是否适合加工以及适合加工成什么产品。
发达国家农产品初加工产业的发达不仅体现在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设备,更重要的是制定了众多种类的农产品加工标准和规范的操作步骤,相关的服务体系也非常完善,我国在发展农产品初加工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国情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美国的农产品初加工以农场主为主,一般农场主负责加工装备的购买和基础设施的修建,国家提供贷款补贴或部分购置资金。印第安纳州的Hoekstra马铃薯农场种植了马铃薯约600hm2,马铃薯采后初加工所需要的自动化清洗、分级初加工等设备设施均为农场自建,与前期的马铃薯收获设备相互配合,具有高度自动化的特点,马铃薯贮藏周期可达8~10个月。农产品加工中心(APC)是承担韩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的主要部门,农协负责具体建设及运营管理,为用户提供农产品初加工技术、设备租用信息、产品交易信息等,很好地承担了信息交流平台的任务。
4国内外冷链物流现状
4.1我国冷链物流企业现状
我国的冷链设施规模整体来说较小,无法满足大部分生鲜农产品冷链贮运的需求,大量的配送中心、批发市场、果蔬种植基地缺少冷冻冷藏设施,7kg的人均冷库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截止2015年,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的比例低于1/4,欧美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为100%,果蔬冷链流通率大于95%。
根据2015年中国冷链联盟统计数据,我国拥有5000t冷库以上的1000家冷链物流企业冷库容量总共3000万t,有7万多辆冷藏运输车,其中3.7万多辆自有车,3.8辆社会车辆,社会运输能力和企业运输能力各占50%。以冷库容量大小为标准,在30个省市中,山东360万t冷库容量排名第1,上海301万t冷库容量排名第2,江苏276万t冷库容量排名第3,由此可见,沿海省市的冷链物流最为发达。华东地区冷链建设相对完善,相关企业数量也最多,今年来冷库数量的增长趋势放缓,其余各大区冷库数量和容量均呈增长趋势,其增长率约15.6%。西部地方冷链及物流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发展极端化严重,成都、重庆2市的冷链物流较为发达,西部其他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根据相关统计,除了普货和冷链共同运营的企业,北京有专业冷链物流企业92家,上海有专业冷链物流企业137家。在350家抽样调研企业中,低温冷库多用于储存肉类,高温冷库多用于贮藏果蔬,且沿海地区拥有比较发达的冷链设备设施,各地普遍的情况是,用于农产品初加工的产地冷链设施有待建设和进一步改善。
4.2我国冷链设备现状
通过对30个省市冷藏车密度和冷库密度统计发现,北京、上海、广东、天津地区冷库密度较高,且自有冷藏车较普遍,4个市均为国内一线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生活水平与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相比都偏高,对农产品的质量也更加重视,仅上海就有1.7万辆冷藏车。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冷库建设较多,其冷库密度显著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冷藏车及冷库密度与区域经济、人均数量的关系表现为以下2点。
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冷链发展水平比较先进、发展实力大、前景好、技术水平高,体系相对健全。
人均冷链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冷链物流产业也相对完善。大区或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有效地促进冷链行业的发展。人均收入越高,冷链需求越大。
4.3国外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发展比国内早很多,如果以人均冷藏车或冷库保有量为衡量标准,国内的冷链物流水平远低于国外。20世纪30年代,发达国家就初步形成了冷链物流体系,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其冷链物流体系已经非常发达。从冷链硬件设施来看,在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易腐农产品的冷链流通率约85%,运输时均使用冷藏车,并配合EDI电子数据传输系统,有效减少了农产品损失率。以美国为例,截止2015年10月,冷库共计4170000kft3,近2年仍以3%的速度稳定增长。
发达国家为保证食品安全和农产品品质还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执行标准。美国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仓储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以及执行标准。在日本,严格实施食品质量认证体系、分级包装规范、可追溯性体系,并立法促进实施,日本颁布了相关的《物流法》、《物流效率化法》、《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等法律法规。加拿大,严格控制禽类的加工标准,肉类食品商应用HACCP体系(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制定严格的温度标准。目前有2500个有机农场、150家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和46家有机产品认证机构。
参考文献
[1] 李里特. 中国产地农产品初加工的现状及建议[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 7-10.
[2] 张立新. 粮食贮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技服务,2013,30(10):1130.
[3] 周凝,龍淦华,沈培奇. 国内外叶类蔬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现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41(15):6897-6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