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瓜氨酸血症I型患儿及其父母基因检测分析
2019-03-13吕金峰侯方李文杰
吕金峰,侯方,李文杰
(1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山东青岛266034;2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瓜氨酸血症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代谢病,在临床上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多见于婴幼儿,Ⅱ型多见于成年人。瓜氨酸血症Ⅰ型(CTLN1)是一种以高氨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先天性尿素循环障碍性疾病(UCD),由编码精氨琥珀酸合成酶(ASS)的ASS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2013年美国的发病率约为1:/250 000[1],位居UCD中的第3位,国内尚无该病发病率的数据统计。2016年6月,我们对1例CTLN1患儿进行基因检测分析,观察CTLN1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遗传学特性。
1 资料与方法
患儿,男,2岁5个月,因“发现走路不稳1年余,嗜睡、呕吐、语言倒退半年”入院。患儿系第二胎第一产,足月顺产,出生体质量3 300 g,生后无窒息及青紫,母乳喂养。2个月会抬头,4个月会翻身,6个月会坐,1岁会走,1岁会叫“爸爸、妈妈”,现仍只会说叠词,尚不会说完整的短句。患儿父母非近亲结婚,均体健,母孕期血糖高,第一胎因私人原因流产。体格检查显示:患儿注意力差,多动,仅可表达少数简单称谓语,发音尚清晰,步态慌张,无步基宽,营养中等,发育落后,肝脾触诊不满意,查体不合作,其余查体无异常。
入院后完善辅助检查。脑电图为儿童正常范围睡眠脑电图;头颅MRI提示颅内多发异常信号并DWI高信号,提示脑细胞毒性水肿;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未见有临床意义的拷贝数增加、缺失;染色体核型分析为46,XY;血氨118.5 μmol/L、乳酸1.94 mmol/L、β-羟丁酸0.32 mmol/L;格塞尔发展量表测查提示智力重度低下水平;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提示患儿社会生活能力轻度低下;血串联质谱分析显示瓜氨酸 1 593.31 μmol/L;尿液有机酸综合分析显示尿嘧啶及乳清酸增高;随机血糖降低至3.90 m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778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66 U/L、谷氨酰转肽酶(GGT)80 U/L、谷氨酸脱氢酶(GLDH)37.4 U/L,提示肝功异常;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肝回声稍强,脾回声增粗;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凝血酶原时间(PT)24.7 s、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55.3 s,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尿常规检测葡萄糖阳性;大便常规检测真菌阳性。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考虑为CTLN1。
征得患儿父母知情同意后,入院第4天,以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管采集患儿及其父母静脉血各3 mL,采用高通量测序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患儿行氨基酸代谢障碍相关基因检测,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检测出的突变位点进行父母来源验证,利用SIFT软件和Polyphen-2软件对新发现的突变位点进行功能预测。
2 结果
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ASS1基因发生复合杂合突变,两个突变位点为c.470 G>A(p.R157H)和c.577 G>A(p.G193R),其中c.470 G>A(p.R157H)突变遗传自表型正常的母亲,c.577 G>A(p.G193R)突变遗传自表型正常的父亲,见图1。c.577 G>A(p.G193R)突变在千人基因组数据库和SNP数据库中未检索到,检索PubMed数据库和ExAC数据库未发现相关致病性的报道;SIFT软件预测得分为-7.440,小于阈值,为有害突变;Polyphen-2软件预测的分数为0.937,很可能为致病突变。
注:箭头处为突变位点。
图1 患儿及其父母的ASS1基因测序结果
3 讨论
CTLN1是由ASS1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导致ASS活性低下或缺乏的一种遗传代谢病。ASS主要存在于肝门静脉细胞中,催化天冬氨酸、瓜氨酸和ATP形成精氨琥珀酸酯,是尿素循环中的限速酶。ASS也在人体的大多数组织中少量表达,参与精氨酸的合成。ASS活性低下或者缺乏,会导致瓜氨酸蓄积、精氨酸缺乏、神经毒性氨聚积等。根据ASS功能的损害程度所导致的症状不同可将CTLN1分为经典型、轻型(迟发型)和无症状型(携带者)[2]。经典型:多于新生儿期发病,起病急骤,高氨血症为主要特点,患儿常有嗜睡、昏迷、喂养困难、惊厥、呕吐等表现,患儿颅内压常增高,易导致脑水肿,病死率极高。轻型(迟发型):患者起病时间晚或症状轻微,临床上可能表现为复发性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智力障碍或精神症状,常与其他疾病混淆,不易鉴别。无症状型(携带者):只有生化指标异常而无临床症状,通常由新生儿疾病筛查发现。本例患儿起病晚,血氨轻度增高,嗜睡、反复呕吐、智力发育落后等神经系统症状显著,为CTLN1轻型。
ASS1基因位于染色体9q34.11~9q34.12,长度为63 kb,具有1 239 bp的开放阅读框,有16个外显子,起始密码子位于外显子3中,终止密码子位于外显子16中。查阅LOVD数据库,截至2018年12月,公开报道的ASS1基因变异总数为203个,以错义突变最为常见。ASS1基因突变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种族性和地域性,每个种族的突变谱都不尽相同,具有其独特的高频突变。c.1 168 G>A是迄今为止最常见的突变,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2]。东亚患者中最常见的突变是c.421-2 A>G,日本患者中以c.421-2 A>G、c.910 C>T、c.794 G>A突变最为常见[3],韩国患者中以c.421-2 A>G、c.1 128-6_1 188 dup 67和c.970 G>A最为常见[4,5],德国患者最常见的突变为c.1 088 G>A,土耳其患者最常见的突变为c.970 G>A、c.1 085 G>T和c.1 168 G>A,阿根廷患者都是c.1 168 G>A突变的纯合子[6]。Lin等[7]对已经报道的中国CTLN1患者进行回顾,做过基因检测的患儿10例,基因突变类型15个,本研究中的两个突变类型不在其内。因病例总数有限,中国目前并无明显的热点突变。对ASS1基因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丰富ASS1基因的突变谱,建立基因-表型相关性,有助于表型变异性的研究和评估预后[2,8]。
本例患儿为ASS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检测到的两个突变为:c.470 G>A(p.R157H)和c.577 G>A(p.G193R)。其中c.470 G>A遗传自母亲,c.577 G>A遗传自父亲。c.470 G>A(p.R157H)为发生在外显子7上的错义突变,该突变导致ASS的第157号氨基酸由精氨酸(Arg)变为组氨酸(His)。第157号精氨酸位于底物结合口袋的入口处,可以其正电荷吸引带有负电荷的天冬氨酸进入底物结合腔,而突变后的组氨酸,妨碍了天冬氨酸到达其结合位点,从而导致了酶活性的丧失。c.577 G>A(p.G193R)为发生在外显子9上的错义突变,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利用SIFT软件和Polyphen-2软件对该突变位点进行功能预测。SIFT软件预测结果为有害突变,Polyphen-2软件预测结果为很可能为致病突变。c.577 G>A(p.G193R)突变位点被替代的碱基区域为高度保守序列,距离剪切位点11个碱基,导致ASS的第193号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精氨酸,该改变未使读码框移位,但造成一个螺旋结构的丢失,从而对其蛋白功能造成影响。通过该例患儿的临床表现亦可佐证该突变的有害性,但具体的致病性尚待功能试验来验证。
随着串联质谱技术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CTLN1患者在出生后即被检出,对于患儿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预后有很大帮助。我们认为,对存在两个以上ASS1等位基因突变的家庭,产前咨询和产前诊断是非常有必要的。
CTLN1的治疗遵循UCD指南中详述的急性和长期治疗建议。因患者的预后、昏迷和血氨水平的持续时间相关,所以在急性高氨血症的情况下,应采用急性治疗,停止蛋白摄入、减少氨的生成,同时使用苯甲酸钠、苯基乙酸钠等氮清除剂清除多余的氮,静脉滴注葡萄糖维持能量供应,补充L-精氨酸,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对于有症状的患者,需长期保持低蛋白饮食,补充L-精氨酸和其他必需氨基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肝移植,有助于改善其临床症状和神经发育[9,10]。
综上所述,CTLN1患者存在ASS1基因突变,且为复合杂合突变,遗传自父母。ASS1基因c.577 G>A(p.G193R)突变系新发现的突变位点。临床上生长发育落后、高氨血症、肝功能异常的患儿要考虑CTLN1的可能性,基因检测有助于CTLN1的诊断。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应坚持长期随访,尽早行肝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