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溜索的调查
2019-03-13指导老师周正锋夏光龙
指导老师:周正锋 夏光龙
学生:怒江州泸水县第一中学 李燕
该项目荣获第32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
在怒江两岸,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地势险峻,加上怒江天险的阻隔,两岸的少数民族只有依靠溜索这种古老的渡江工具,才能保持两岸间的交往与联系。建房子用的水泥、牛、猪等都是用溜索溜过江的,小孩上学也是溜索过江。溜索的变化浓缩着当地交通的变迁,经济文化的发展,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怒江人民的关心和支持。经网络查找、实地调查、对村民进行走 访,调查结果是最早的溜绳是竹编的,然后是藤蔑绳,再到现 在的钢缆,溜绑由木制到现在的钢制。溜索有平溜和陡溜两种, 平溜没有斜度,要用力拉钢缆才能溜到对岸;陡溜有斜度,靠势能和 惯性可以到达对岸。溜板由优质钢板弯曲成倒“U”型,“U”字开口处逐渐变窄且向侧面弯曲成钩,溜溜板宽4.8cm,厚0.7cm,长22cm,滑轮直径8cm,厚度3.6cm,滑轮凹口宽2.5cm,深1cm,轮轴直径0.9cm,螺帽厚1.8cm,螺钉头厚0.7cm;在过溜时要检查安全带的牢固性,然后系好安全带,并把安全带挂在溜绑上,掌握好身体平衡,要注意刹车,把握好速度,速度和溜索的倾斜度、滑轮和钢缆的摩擦力有关。早年,怒江两岸人民被怒江分隔,人们想能够跨越怒江相互交流,于是就出现了最早的竹溜索,由于竹溜索安全性能差,又改进为藤蔑溜索,藤蔑溜索不耐用,同样有断裂的安全隐患,再改为钢缆,大大增加了安全性,但是与桥相比还是存在安全隐患。随着溜索改桥工程的实施,怒江的交通得到改善。少数溜索将成为民族文化保留下来,用于发展旅游事业。
调查背景
2016年五一放假期间,我路过辣子咪溜索时,看到一群外地游客围着几个过溜的村民,我好奇地走到了他们身边,听到游客一遍一遍地问,过溜索你们害怕吗?你们有过危险吗?你们几岁独自溜索呢?你们上学的时候也要过溜索吗?你们的一砖一瓦都靠这溜索过吗?等等。村民的答案五花八门,但他们都一致的自信,一致的轻松。听了游客和村民的问答,让我产生了对怒江溜索进行调查的兴趣。收假回校后,我把想法告诉科技辅导教师,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对怒江溜索的调查。
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2016年7月17日至2016年8月20日。
调查地点:跃进桥溜索、辣子咪溜索、维拉坝溜索。
调查用具:数码相机、笔记本、碳素笔、刻度尺、量角器。
调查方法:
1.查阅资料:了解怒江溜索的发展历史、类型、与其相关的感人事迹。
2.实地调查:分别对跃进桥溜索、辣子咪溜索、维拉坝溜索的结构进行调查。对村民的过溜工具进行调查。
3.走访调查:向过溜村民了解过溜工具的来源,过溜的技能技巧,过溜存在的安全隐患。专访交通部门领导。
调查结果
网络查找结果
1.怒江溜索来源的美丽传说。传说一:一对分别居住于怒江两岸的僳僳族恋人,在无法相会的苦恼之中,受到彩虹的启发,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条溜索。后来,这种便捷的交通工具便被两岸的人们广泛运用。传说二:在很久以前,怒江西岸有一个怒族村寨,村寨里有一个名叫阿茸的姑娘,长得美如天仙,心灵手巧,聪明过人又能干,是十里八寨小伙子追求、小姑娘羡慕的对象。面对高山峡谷和怒江的阻隔,造成怒江两岸各族人民相互来往不便,阿茸心中一直十分苦恼,想着一定要为怒江两岸人民作一些贡献。一天,阿茸在家门口织布时,看见屋檐下有一只蜘蛛在织网,便停下手中的活,看蜘蛛织网,心想,如能有蜘蛛的本领,在怒江上空编织一股蜘蛛线,让怒江两岸的人们像蜘蛛一样地飞越怒江相互交往,那该多好啊!阿茸将想法告诉了父母和乡亲们,大家都非常高兴和热烈支持。于是,大家砍来高黎贡山的金竹,由阿茸动手编织了一根长长的竹绳,把绳子的一端拴在江西岸边的一棵大树上,另一端系上长长的麻线,同时与怒江东岸的人们取得联系,约定日期后,带上酒、肉等食品在两岸相等。阿茸请来怒江最有神力的年轻猎人,用弩弓将麻绳射到怒江的东岸,东岸的人们将另一端系在大树上,阿茸用木溜第一个飞越了怒江。从此,怒江上出现了第一根溜索。两岸人们的交往便捷了许多。
2.怒江溜索的发展。怒江上最早的溜索是藤篾做的,藤篾溜索很容易磨损,所以过一段时间(短则二三个月,长不超过一年)就得更换一次。换溜索时,两岸各选一个力气大的人,先用钓鱼线的一端拴一石子两岸对丢,待两个石子在江心钩编在一起时,便慢慢拉过对岸。而后把鱼线换成较粗的麻绳,这时再将溜索一端固定于一岸的溜桩或大树上,另一端则系在粗麻绳上拉过对岸,固定于彼岸的树上或溜桩上,并用木棍逐段绞紧,溜索更换就完成了。后来怒江上的溜索由最早的藤篾索变成了钢缆,硬木或竹子做的溜板也被滑轮所取代,栓在腰间的麻绳换成帆布带,由套在臀部和腰间变为固定两腿及腰部,越来越安全。如今,有的溜索已成为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和娱乐的工具。远道而来的游人,也纷纷体验这凌空飞溜的惊险。
3.溜索类型。怒江上的溜索有两种,分别是平溜和陡溜。平溜的钢缆只有一根,溜索两头一样高,平越大江,来往都可过,借助脚的登力向对岸滑一段后得双臂用劲,攀到对岸,不能同时向两岸过人。陡溜有两根钢缆,一头高,一头低,倾斜度一般在10°左右。过溜时自然滑向对岸,十分轻快,来回都很省力,通过两根溜索可以同时向相反的方向过人。现存的溜索都是陡溜。
4.怒江溜索感人事迹。1942年,抗日远征军第5军直属部之一及第96师和炮工兵各一部,从缅北战场撤退至高黎贡山下,被怒江阻隔。当地傈僳族、怒族人民赶编篾溜,在怒江上架设了10余根篾溜索,为争取时间,特别编了大竹筐,每次能坐三四人,使六千多官兵顺利通过怒江天险。后人感叹地称之为“一根篾溜渡过千军万马”。
“溜索医生”邓前堆,从1983年起,28年来不顾生命危险,靠一套滑轮,一根绳子,通过距怒江江面30米高100多米长的溜索来往于拉马底村,为群众送医送药,累计出诊5000多次,步行约60万km,诊治患者13万余人次。
对登更澡堂溜索、辣子咪溜索、维拉坝溜索的结构进行调查。
1.对登更澡堂溜索调查结果:登更澡堂溜索是陡溜,钢缆粗8.5cm,长200m左右,斜度10°,最高处距江面35米,最低处25米,两根钢缆相距15米。固定钢缆两端的溜墩由混泥土浇灌而成,在溜墩上有一个钢筋挂钩,钢缆就固定在挂钩上。钢缆从溜墩拉出后有一个1.4m高的混泥土柱子,柱子顶端凹陷,钢缆从混泥土顶端凹陷处拉向江对面。过溜时,一人一套溜绑和安全带,人站在混泥土柱子前,用帆布带缝制成的溜绳固定好身体,把溜钩卡在钢缆上,再把固定好人的溜绳挂在溜板上,手拉好溜绳,头往后仰,防止钢缆擦伤,双脚抬起,两百米的钢缆25~27秒内就溜完了,平均速度为7.7米/秒。如果要溜木材、竹子等比较长的材料要用两套溜绑,用绳相连,防止距离拉大。只要不是下雨天,这里都有村民在等游客,带游客过溜索,带游客是一带一,各用一套溜绑,过溜的速度等由带溜者掌控,50元钱溜一个来回。
2.对辣子咪溜索调查结果:在公路边用混泥土建起一个溜墩,溜墩高出公路5米,溜墩上有一个钢架,钢缆经过钢架顶端往下拉,牢牢固定在溜墩上。钢缆与钢架成8度角,钢缆粗9厘米,长116米,最高处距江面30米,最低处20米。
溜绑尺寸如下表 单位cm
3.过溜工具调查结果:除溜索以外,过溜工具还有溜绑(麻绳或用帆布带缝制成的固定身体的安全带)、滑轮和溜板。滑轮用一端有螺栓的轴固定在挂钩的中间,轴与轮之间有两副钢弹,形成定滑轮。溜板分大小两种,溜绑由优质钢板弯曲成倒“U”型,“U”字开口处逐渐变窄且向侧面弯曲成钩。
4.通过对过溜村民的走访得知,现在的钢缆与滑轮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小,溜绑滑动速度较快,过溜的人要会利用溜板刹车,用手来调整溜绑的位置,增加溜板与钢缆的摩擦使速度减慢,有时刹不住会碰到溜墩上造成伤害,但现在要比以前安全得多。
在没有桥之前,由于怒江水流湍急,不能摆渡,过江的唯一途径就是溜索,溜索已经是一种生活的必备技能,有些孩子上学就得过溜索。专门用于溜索过江的溜板都是请人打制的,现在主要是六库加工厂做,价格在200元至220元之间。
问及过溜的技能技巧时,村民们说,一定要胆大心细,过溜前检查好自己的溜绳是否牢靠,能否承受应有的重量,把握好抬脚放手攥紧溜绳,注意平衡,注意刹车。最关键还是心态问题,要保持平静,如果太紧张会导致手慌脚乱,失去平衡引发事故。溜板新的时候,滑轮与钢缆之间的摩擦力大速度慢一些,随着使用过程中的相互摩擦,摩擦阻力会减小,速度就会加快。
5.专访怒江州交通局副局长。副局长介绍,修建一对溜索只需要2至3万元,但修建一座人行吊桥就需要35万元左右,一座人马吊桥需要150万元左右,可供农用车通过的吊桥需要350至400万元,汽车吊桥和石拱桥的资金需求更多。除了建桥投入,日常的维护也需要大量资金。以溜索为例,因腐蚀生锈、滑轮刹车磨损等原因,平均两三年就要更换一次钢缆。一根167米长的钢缆,价格在8000至1万元间。因受资金限制,目前已有多座桥成为危桥,封闭不能通过。16对溜索中,也有5对危索。溜索发生意外基本都是村民自己的绳索突然断裂、过溜索途中操作不当所致,至今也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提高村民溜索过江的安全性。但从来没有因钢缆断裂或者松动而发生意外事故。如今,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怒江实施了“溜改桥工程”,曾今的溜索已变成了汽车吊桥或人马吊桥,沿江平均3km就有一座桥,给群众出行带来了便捷。
结果分析
网络查询结果分析
对两个美丽的传说,我们无法考证其真实性,但由此可以证明早期怒江两岸人民盼望过江交流的美好念想;同时也证明了怒江溜索的产生是在自然界中得到启示,通过模仿而建立起来的;更展现了怒江各族人民勤劳、勇敢、朴实、创新的精神。
怒江溜索从无到有,从藤蔑索到钢缆,从钢缆到人马吊桥再到汽车吊桥或混泥土大桥的发展变化,证明怒江的经济、文化在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40年来,怒江上的溜改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快了怒江各族人民与外界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为怒江的脱贫攻坚、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怒江溜索改桥的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一个缩影。
走访结果分析
早些年,怒江溜索这种特有的“桥”被怒江两岸的人们广泛运用。架设在村口的溜索,在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时,也曾夺去了多位村民的宝贵生命。随着怒江溜索改桥工程的实施,怒江上的溜索将逐渐屏蔽它原有的功能,少数几对将作为民族文化和旅游开发被保留。辣子咪溜索已成为国家两星级旅游景点,到怒江的客人都想尝试一下过溜的刺激,“不到怒江,不知山之峻;不过溜索,不知江之险”。在登更澡堂溜索的东岸还建起了旅游度假村,旅游村建在陡峭的山脚下,没有路,只能由怒江西岸过溜索才能到达,居住在那里犹如世外桃源。
体会与建议
体会
一方面,我体会到了科学调查的艰辛,感受到了科技工作者的辛苦,科技成果的来之不易。
同时,我初步学会了科学调查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动手动脑的能力。调查活动丰富了我的知识,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锻炼了我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建议
在溜绑上加一个安全扣,防止意外时溜绑从钢缆上滑脱出来,加了安全扣后,溜绑四周形成一个封闭的环,溜绑不会从钢缆上脱离出来。
安全带进一步改进,兜住臀部以外还要套住双腿,胸部用安全扣扣好,防止身体倾斜而滑落。安全带挂在溜绑弯钩处加粗做成圆形,减少相互的摩擦,同时把安全带挂在溜绑处加固,增加耐磨性,使安全带更加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