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军事战略评介
2019-03-12常逸昆
常逸昆
一国的军事战略是由该国实现满足于其国家利益的目标和条件的国家战略演变而来,反映了该国针对其潜在对手、资源限制和预期目标而具备的军事能力。朝鲜也不例外,其军事战略是朝鲜国家战略目标的直接反映。
朝鲜军事战略发展历程
朝鲜的军事战略最早可追溯至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理论,其形成之初部分借鉴了苏联的军事思想,发展和完善主要受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以及冷战后几场局部战争的启示和影响。总的来看,朝鲜军事战略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朝军尚未建立正规部队,金日成所率领的抗日武装力量实为隶属中共东北抗联的游击队,其作战行动以游击战为主,指导思想主要是小股部队袭扰和埋伏等游击战思想。作战期间,金日成注重积累渗透战、山地战和夜战经验,不断完善游击战理论。他认为游击战的基本原则是保持有生力量,殲灭拥有优势兵力的敌人;通过对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等战术的娴熟运用,声东击西,或既击东又击西;围敌于据点,打援于中途;以少量兵力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予以歼灭;通过插入敌阵后快速脱离的方式使敌人自乱阵脚;貌似要脱离战场,实则迂回至敌人面前;通过将大部队行军转化为零星式行军,使部队销声匿迹,而后又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出现,给敌以沉重打击。
大约在1941年前后,金日成跟随部分中共东北抗联部队加入苏联红军远东军第88旅。作为正规军的一员,他开始研究苏联红军的作战思想与相关战法,逐渐形成了以发挥冲击力和扩大战果为作战目标,以机动部队为主要作战编成和以火力武器为中心武器体系的作战思想。尽管在抗日战争时期,朝鲜的军事战略尚未形成,但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游击战理论以及苏联红军的大规模机动作战思想却为朝鲜军事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朝鲜战争时期结束了日本殖民统治,实现了半岛光复后,朝鲜按正规战的要求创建了朝鲜人民军。但由于缺乏作战经验,至朝鲜战争爆发前一直未形成现代军事战略理论。朝鲜战争打响后,朝军沿用苏联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定战果。此后,随着美军成功在仁川登陆以及我志愿军入朝参战,战事发展几经波折。在这一过程中,金日成经过反思,逐渐认识到照搬苏联军事战略的缺陷,并以此为契机思考适合本国国情的军事战略思想。1950年底,金日成在朝鲜劳动党二届三中全会上对朝鲜战争初期失利的教训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了若干思考:一是正规战的主要目标是完全包围并歼灭敌有生力量;二是非正规战部队袭击敌阵地后方并果断在敌后方开展游击战;三是发展在制海权与制空权丧失的条件下与拥有优势火力之敌对抗的理论;四是对占领地区的后方和侧翼实施警戒及防护并为此准备机动打击部队;五是准备战术与战略预备队;六是开展政治思想工作;七是强调指挥官的指挥统率能力和战斗人员坚韧的精神力;八是充分确保战争物资和补给供应。上述内容对后来朝鲜人民军的作战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朝鲜制定军事战略提供了指针。
冷战时期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人民军在深入总结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对原先照搬苏联的军事战略进行了修改,形成了具有朝鲜特色的军事战略。1969年1月,朝鲜人民军召开第四届党代会第四次会议,指出夺取战争胜利必须遵循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战略,并逐步形成了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积极防御与敌后袭扰相结合、大部队作战与小部队作战相结合、正规战与非正规战相结合、及时反击与连续进攻相结合、开展游击战并在敌后开辟“第二战场”等具有朝鲜特色的军事战略。
结束了日本殖民统治,实现了半岛光复后,朝鲜按正规战的要求创建了朝鲜人民军
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受越南抗美战争胜利的鼓舞,金日成提出了“积蓄朝鲜国内革命力量,培养、扶植韩国革命力量,争取国际社会主义革命支援力量”的论断,积极准备再次发动“祖国解放战争”。为此,朝鲜大力扩充军事力量,不断完善进攻作战部署。朝军整体作战能力得到了空前提升,特别是在火力、突击力、机动力和防空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通过越南战争,朝鲜再次认识到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重要性。此后,朝鲜设立轻步兵教导指导局,组建机械化军和机械化师,尤其大力发展特种部队,以便战时在敌后开辟“第二战场”,有效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与此同时,朝军加紧战场准备,挖掘多条穿越“三八线”非军事区的地下坑道,以利达成进攻作战的突然性。另外,鉴于以色列军队在第三次、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利用机械化装甲部队和航空部队对敌人实施闪电战而大获全胜,70年代后期,朝鲜人民军加强了机械化和空军力量建设。
冷战后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朝鲜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强有力的外部支援和广阔的进出口贸易市场。1994年7月金日成逝世后,朝鲜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经济陷入严重困境,综合国力急剧下降。而在同一时期,朝鲜半岛的安全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韩国与中俄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建立了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导致俄中朝三角同盟名存实亡;另一方面,朝鲜与美日两国不仅没有建交,且美日两国对朝采取敌视政策,美韩、美日同盟继续存在并不断强化。这两种趋势的发展迫使朝鲜不得不独自承担来自美日韩三方的军事压力和威胁。特别是韩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其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总规模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跃居世界前列。强大的综合国力为韩国国防建设提供了厚实的经济基础,随着“自主国防”目标的稳步推进,韩国军事力量取得了长足发展,半岛均衡也因此被打破,优势的天平开始倾向南方。另外,美国为确保对半岛乃至东北亚地区事务的主导权,与韩国不断强化军事同盟,频繁在半岛及周边海域实施联合军演,对朝实施威慑和恫吓,挤压朝生存空间。
鉴于周边形势恶化和南北实力差距拉大,金正日不得不对进攻性军事战略做出调整,把确保政权生存和国家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但是,朝鲜并没有采取消极防御战略,而是奉行“攻势威慑”战略,试图通过继续保持强大的进攻态势来慑止美韩的战争企图。为此,金正日执政后先后提出“先军政治”理论和“以超强硬对强硬”的策略主张,在国民经济始终处在严重困难的局面下,仍继续维持庞大的军事力量和前重后轻的进攻性部署态势。同时,积极寻求实现“拥核”目标,大力发展中远程导弹,扩充特种部队,并把大量远程火炮部署在可覆盖韩国首都的前沿阵地上。朝鲜多次公开表示,如果美韩胆敢挑起战争,朝军将“把首尔变成一片火海”。金正恩上台后,突显核导部队地位作用,提出“经济建设与核力量建设并举”的战略路线。在该“并举路线”的指导下,朝鲜于2013年、2016年和2017年先后进行了4次核试验,不断加快核武器小型化、轻量化、实战化步伐。2016年和2017年,朝鲜均进行了20余次弹道导弹试射活动,先后成功试射了火星-10、火星-12、火星-14、火星-15和北极星-2等多型弹道导弹,在战略力量的研发和实战部署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朝鮮军事战略基本内容
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和策略,通常由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战略手段三部分构成。
战略目标战略目标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是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朝鲜自建国以来,其国家最高战略利益始终是追求建立独立与统一的国家及维护国家政治体制与社会制度稳定。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战略环境条件下,朝军的战略目标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冷战时期,朝鲜在捍卫国家主权和实现国家统一的武装斗争中,以通过歼灭敌有生力量、早期席卷韩国首都圈、大纵深全面战场化、尽早占领韩国全境,推翻“南方傀儡政权实现祖国统一”为战略目标。冷战后,针对信息化作战样式与朝鲜半岛周边形势的发展变化,朝鲜对其军事战略进行了调整,其战略目标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当前朝鲜的军事战略目标是通过重点发展战略打击力量,保障国家安全不受外敌侵略、巩固以金正恩为核心的现行体制、维护朝鲜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实现经济发展和军事现代化。
朝鲜不断加快核武器小型化、轻量化、实战化步伐
朝鲜倚重的非对称战略力量主要包括远程火炮等
战略方针战略方针是指导军事斗争全局的总纲领、总原则。由于综合国力薄弱,战争潜力有限,朝鲜意识到通过发动全面战争实现国家统一的战略目标不仅难以实现,而且担心自己会遭到美韩攻击和侵犯。因此,朝鲜不得不调整战略方针,将“席卷朝鲜半岛”调整为“确保有限目标(韩国首都圈、西海岛屿)”、将“全面战争”调整为“对南实施渗透和局部挑衅”,确定了当前朝军针对美韩联军的基本作战样式、重点打击方向和主要作战地域等。
确保对韩国首都圈等重要战略目标达成有效控制。韩国首都圈地区是韩国的心脏地带,集中了韩国一半以上的国力,而且还是韩美联军司令部所在地。因此,朝鲜人民军一直将韩国首都圈地区作为主攻目标。根据冷战时期朝鲜的设想,战争爆发后人民军要在美军增援部队抵达和韩军反击条件形成前,席卷韩国首都圈地区或占领汉江以北地区。冷战后,鉴于双方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朝鲜基本放弃了“席卷首都圈”的战略方针,而是通过部署优势兵力尤其是火力强大的远程火炮等形成压迫之势,对韩国造成心理威慑,迫使美韩不会对朝轻举妄动。另外,朝鲜认为“西海五岛”及其周边海域划界在朝鲜战争结束时签署的《停战协定》上没有明确规定,因此,通过不断提出韩单方面划定的“北方限界线”无效并使西海五岛问题“争端化”也可大大改善自己所处的不利环境。因此,近年来,针对首尔以及西海五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朝鲜加强了针对这两个地区的兵力部署,力求战时达成对上述战略地区的绝对控制。
采取有限与适度的军事行动确立攻势威慑态势。20世纪80年代之前,朝鲜人民军在战略准备上始终立足于打一场全面战争以实现国家统一,并为此进行了长期而全面的战争准备。但是,由于朝韩综合国力差距日益增大,驻韩美军长期存在等现实性因素的影响,致使朝鲜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逐步放弃了“通过全面战争来实现国家统一”的战略方针,调整为通过“有限的、适度的对南军事行动”确保“共和国北方的安全与稳定”,并创造有利的战略环境。20世纪末以来,朝鲜为达到“维护体制稳定,增强内部团结”的政治目的,配合对美外交攻势,多次实施可控的、有限的军事行动,尤其是通过发动难以直接发现行为主体的非对称作战,确立了攻势性战略态势,以威慑韩国和驻韩美军。
战略手段战略手段是为达成战略目标而运用军事力量的方式和方法。朝鲜的军事战略手段主要包括非对称战、速决战、奇袭战和配合战四种。
以非对称战应对正规战,这是朝军近年来针对本国实际、半岛安全环境等特点不断发展的一种作战样式,即通过非对称的军事威慑手段,使美韩不敢轻易对朝动武,以达成保障国家安全、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稳定的战略目的。现阶段,朝鲜倚重的非对称战略力量主要包括核武器、弹道导弹、化学武器、远程火炮、特种部队和网络战部队。
速战速决是传统军事战略中所强调的,集中优势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敌军主力部队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朝鲜力求速战速决的原因是,在美、日、韩三方军事力量不断增强的今天,一旦半岛发生战事,美、日等国势必介入,而朝鲜自身处于劣势的状况很难维持较长时间的战争,因此要在最短时间内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进而谋取战争最后的胜利。
奇袭战是指通过先发制人攻击对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在敌人内部引起混乱,从而掌握戰争主动权,并在有利的战略条件下取得战争的胜利,正所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该战略手段快速、隐蔽、诡诈、出其不意,包括由正规部队实施的大规模战略奇袭和非正规部队实施的战术奇袭等。此外,朝军还计划在必要时投入化学战部队和特种部队发动奇袭进攻,以增加敌军的心理恐慌。
金正恩宣布“经济建设与核力量建设并举”战略路线取得圆满成功
配合战是指通过正规战与非正规战相配合的方式在敌前后方同时开辟两条战线,从而有效阻止敌军进行战争动员、组织后勤支援和对前线增援。该战法源自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思想,并在总结苏联军事战略及朝鲜战争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实施过程中,由正规部队突破敌前沿防御,同时向敌后投放特种部队,形成第二战线,扰乱社会秩序,破坏重要设施,弱化敌军意志,动摇动员体制,使敌人处处受到攻击而分不清战争前后方。
对朝鲜军事战略的评价
通过对朝鲜军事战略发展历程及其基本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进攻性”是朝鲜军事战略最突出的特点。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朝鲜战争时期、冷战时期,朝鲜的战略意图都是寄希望于通过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取得对韩国的决定性胜利。而在冷战后时期,尽管朝鲜的常规军事力量和装备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其凭借庞大且完善的军事动员体系和多种战略武器,依然能够维持攻势性战略态势,对美韩进行有效吓阻。然而,朝鲜这种“重攻轻守”的军事战略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虽然朝鲜有能力发动先发制人式的攻击,但其后勤补给能力、持续作战能力仍旧是制约其扩大战果的重要因素。而且,假若韩国能够成功抵御朝鲜的先制打击,便可凭借军事、经济优势以及来自美国的援助,迅速实施有效的反击,并一举扭转战局,重现朝鲜战争中的一幕。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尽管军事战略是统筹战争全局的方略,但军队现代化水平、武器装备质量和数量、地形地貌和气象水文条件、士兵的意志力和士气等同样是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战争能否取胜有赖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
总的来看,朝鲜的军事战略是基于本国军事实力、朝韩力量对比和半岛地形特征而制定的符合朝鲜国情的战略。鉴于朝鲜维护金氏政权持续统治和实现半岛统一的战略目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因此在朝鲜国内外环境不发生颠覆性变化的前提下,朝鲜仍将维持现行军事战略。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在战略力量方面取得对韩优势后,金正恩在2018年4月召开的朝鲜劳动党七届三中全会上宣布“经济建设与核力量建设并举”战略路线取得圆满成功,并决定停止核试验。此举可能预示着未来朝鲜将着力加强常规力量建设,力求缩短与韩军的现代化差距,同时凭借自身具备的非对称优势,继续对韩国以及驻韩美军保持攻势威慑态势。
责任编辑:张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