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子编织的美好生活

2019-03-12肖江华

文史博览·文史 2019年2期
关键词:斗笠竹篮竹子

肖江华

依稀记得20世纪60年代末期,我跟随在乡村教书的母亲住在湖南涟源乡下,学校附近有许多竹子,我常去學校旁的同学家玩,他们家中有许多自己编成的竹器,与生活有关的竹器有:小竹椅、小竹凳、竹桌、竹筷、竹伞、竹壳热水瓶、竹床、竹框、竹席、竹篮、竹茶几、竹洗脸架、竹屏风等,有些还刻了些字画,件件造型优美、轻巧光滑,经久耐用;与农活有关的竹器有:晒簟、箩筐、斗笠、撮箕、箢箕、鱼篓、晒盘、竹筛、竹跳板、竹缆、背拦、烘覃、烘笼等,功能各异,方便实用,简直是一个竹的世界,这是大人们干农活的主要农具。我家也买了几条小竹椅和小竹凳,供夏天乘凉用。

每到春天,我与同学们经常结伴去附近山里扯小笋。天刚蒙蒙亮便上山,拨开荆棘。钻到小竹丛里寻找刚破土而出的小笋。衣袖沾满露水,忙乎半天,也能扯上三五斤小笋回家改善生活。同学们扯的小笋比我多。他们先把小笋卖给别人,然后到供销社买些盐回家。我们还经常提上小竹篮上山摘金银花、捡地皮菜,也玩游戏、捉迷藏,小竹篮伴我度过了充满童趣的难忘时光。

还有一次,我与哥哥到同学家借了箢箕扁担,与他们清早去附近煤矿“担脚”,10岁的我挑了20斤,担子把我压得满脸通红,全身是汗,歇歇停停,两趟赚了六七分钱,连续挑了两个早上,买了支竹竿毛笔,第一次尝到了生活的艰辛。

“文革”时期,学校宣传队用竹子做了些快板,我们夜晚还常去周围村庄上台打快板宣传最新指示。那清脆的竹板声,吸引了不少村民观看,喧闹声打破了乡村宁静的夜晚。

20世纪70年代初期,高中毕业的我告别父母,戴上居委会送的斗笠,成了去广阔天地锻炼大军中的一员。那是悠悠涟水河畔的一个小山村,屋前房后也有些零星的竹子,我们茶场在半山腰,常用的农具当然还是箢箕、扁担和锄头。记得第一年双抢,三伏天烈日当空,打稻机已把我累得筋疲力尽,衣服全湿透,中午一点多收工时,每人还要挑一担大箩筐湿谷回去。乡亲们照顾我.挑担轻一点的担子,也有一百四五十斤,我不得不再次咬紧牙关,鼓起最后一点劲,深一脚、浅一脚地将湿谷挑到晒谷坪里。坚持了半个多月,最终还是败下阵,回家打了几天吊针。

冬天,为了便于照看茶场,场长要我们几个知青从山下祠堂搬到山上去住。他带领我们在山上挖地基、挑石块,用大木板做成套子,中间填些黄土、碎石,加上竹条,层层夯实盖了几间土屋,不久我们便上山夜听竹林涛声了。村上有个广播,经常放些样板戏歌曲,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优关的“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因为竹与我的生活密切相连,息息相关,返城时,我特意带了个自制的竹笔筒回家。

结婚时。我特意买了幅“宜烟宜雨又宜风”的翠竹画悬挂于斗室。竹的刚柔忠义、坚韧挺拔、不畏风霜的淡泊性格,成了我人生的不懈追求。

斗转星移,光阴似箭,那些我曾几多熟悉的竹生活渐渐逝去,但青少年时期关于竹生活的美好记忆终生难忘。每当我看到家中那个凝结我大半人生经历的竹笔筒,便会思绪万千,那是我逝去的竹生活的见证,也是我精神家园的守护。

(责任编辑:北鸣)

猜你喜欢

斗笠竹篮竹子
彩色竹篮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斗笠
大熊猫吃竹子
奶奶的斗笠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竹斗笠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
我家小妹妹
竹篮(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