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肉曾是古人餐桌上的常客
2019-03-12念心
文史博览·文史 2019年2期
念心
鹿在很久之前就被加入到了中国人的食谱中。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距今180万年-1万年)的诸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经过火烧的鹿骨。古时鹿肉的吃法就很丰富。在记载周代贵族礼制的《礼记·内则》中就有鹿脯(鹿肉干)、麋脯(麋肉干)的做法。除此之外还提到鹿糜(鹿肉酱)、鹿炙(烤鹿肉)、鹿脍(生薄鹿肉片)等等。为周王室精心烹制的“八珍”中也少不了鹿肉,如捣珍就是将牛、羊、鹿等动物的夹脊肉反复捶打,剔干净筋腱,烹熟后调味食用。
但從古籍中可以看出,鹿跟猪牛羊等畜类还是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鹿大多来自田猎捕获,而不是人工养殖。
这主要是由鹿本身的生活习性造成的。鹿具有很强的警惕性,不仅胆小易受惊,对声音、光线和气味也极为敏感。圈养的鹿接收到的刺激源比野生鹿多得多,也会为多种疾病的发生创造条件。在圈养的情况下,鹿很容易因为人的接近或者其他因素的干扰而惊慌失措。一旦鹿群紧张起来,所有的鹿都会拼命逃窜,冲壁撞墙。有时,外界的刺激甚至会引起母鹿流产、分娩时恐惧忧郁等问题。因此,野生鹿几乎是鹿肉产品的唯一来源。而当捕食超过野生承载力时,鹿资源便逐渐枯竭,鹿开始成为贵族独享的动物。
目前在国内,养鹿业的相关政策尚不明确。国家也不允许梅花鹿产品作为保健食品成分,只能入药,因此鹿肉较少被普罗大众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