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路线图

2019-03-12马晓河涂圣伟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发展

马晓河 涂圣伟

重农固本,安民之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日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印发,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阶段性谋划和安排。这对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背景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粮食以及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达到新水平,农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养老、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收入相对差距缩小,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同时,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好于预期,城乡融合的发展态势向好。所有这些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但是,还必须看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从城乡关系看,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城乡二元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突破。在现有体制下,城乡要素流动不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比较受限;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依然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需要改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优,农民养老、看病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从工农关系上看,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还不高,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下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挑战。从社会结构转型和治理看,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乡村基层治理体系还不完善、不健全,等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就是要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集聚共识和力量,明确目标,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实现全面提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

乡村兴则农业稳。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要充分认识乡村振兴的长期性、艰巨性,保持历史耐心,准确聚焦阶段任务,科学把握节奏力度,抓准、抓好战略重点。

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是重点。产业兴,百业兴。只有产业兴旺,农村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产业依然是乡村振兴的弱项,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不高。推进乡村产业兴旺,关键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一方面,要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既要“夯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也要“促转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还要“强支撑”,强化科技和政策支撑作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另一方面,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要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发掘新功能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新载体新模式。此外,還要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充分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我国乡村绿色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但乡村环境和生态问题仍很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以绿色发展引领美丽乡村建设。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系统”绿色健康发展。推进生产系统绿色发展,重点要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生活系统绿色化,要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环境设施,确保整治持久有效。推进生态系统绿色稳定,既要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守护好青山绿水,也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保障。优秀的乡村文化能提振农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良好的社会风尚。繁荣发展乡村文化,重点要抓好思想引领、文化传承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思想引领,要突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倡导诚信道德规范。加强文化传承,要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并举,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盘活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是基础。夯实基层基础,是固本之策。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首先,要抓住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健全组织体系,提升组织功能,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其次,要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注重现代治理方式与传统治理资源的融合,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形成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治理格局。最后,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便民服务平台,最大限度方便群众。

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亿万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一是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道路、水利、能源,特别是现代物流、信息基础设施等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二是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从拓展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两大空间着手,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三是继续把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公共服务下乡,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把握住工作重点,还要用好科学方法论,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加强组织领导,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一方面,要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抓好“人、地、钱”等关键环节。

解决“人”的问题,关键要推动两类人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一类是农业转移人口。要围绕推进市民化,“降门槛”,健全落户制度,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增权益”,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保障平等享受权益;“强激励”,通过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和地方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两个积极性”。另一类是乡村人才。要围绕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既在“育”上下功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乡村本土人才;同时还要在“引”上做文章,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解決“地”的问题,关键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盘活存量、用好流量、辅以增量,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既要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做好基础性制度安排,还要在新增用地上优先保障,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合理安排农业农村各业用地。此外,还要在存量建设用地上下功夫,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加快盘活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

解决“钱”的问题,既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也要有金融活水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乡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还要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支农组织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

另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有序实现乡村振兴。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落实落地,需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压实责任、凝聚合力。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落实各方责任。要强化法治保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积极动员社会参与,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参与机制,凝聚全社会力量。

总之,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明确的路线图来保障规划实施。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会期。我们要准确聚焦阶段任务,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同时,还要科学把握节奏和力度,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因势利导、分步实施。此外,全国乡村之间的差异较大,乡村振兴不能搞齐步走,要分类梯次推进,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有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发展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