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自身文化和现实做好创新(纵横)
2019-03-12姚洋
姚洋
过去十年,中国从两方面经历了非常重要的结构转型,一方面是从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转到以国内需求为主的增长模式。2010年之前,出口、房地产、其他领域基本上各贡献中国经济增长的1/3左右。2012年之后,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低,国内需求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的转变是中国工业化时代的高峰基本已经过去。人类经济史有一个规律:工业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例一般都先上升,峰值在35%左右,然后下降。中国的这项数据2010年达到35%左右,2012年也开始缓慢下降。
这两个转型都说明我们外延式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要转向内生型发展。而要实现这个转换,创新就一定要跟上。
说到创新,很多人只关注硅谷所谓从0到1的创新。0—1的创新是什么?苹果手机就很典型,它是颠覆性的,一个新产品出来使旧产品几乎完全被淘汰。美国多年来一直都是0—1创新的大国和引领者。0—1创新的优势是永远站在世界技术前沿,可以拿到巨额垄断利润。智能手机品牌虽然已经成百上千家,但苹果一家的利润就占所有智能手机利润的将近90%,根本原因就是它在颠覆性创新上先行一步。
但我们还要看到0—1创新的另一面,即成本非常高。它是创造性的,同时对传统产业往往又是毁灭性的,而且毁灭的不仅是传统产品,还有对应的配件企业甚至产业带。美国经济靠0—1创新实现了持续增长,但主要增长都集中在西海岸、东海岸,加上中间创新能力较强的个别城市,剩下的大部分地区没有多少发展。美国中西部的贫困超乎想象,这里的工作机会大量地被创新毁掉,因为0—1创新不培育中间产业,相应的工作机会自然也就不会存在。
0—1创新走得太久以后,美国就越来越缺少适合普通人的工作机会,这加剧了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加深了大量穷人和少数极富有的人之间的巨大鸿沟。面对如此巨大的鸿沟,美国还能保持几十年的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有关,这种文化使美国人过去很长时间内没有太多怨言。
相比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创新模式更多是从1到N的创新。比如德国默克集团专注于液晶的研发和生产,全球75%的液晶都是默克集团生产的,但它从来不往产业的两端扩张,只在液晶这个领域做到极致。
德国人知道他们和美国竞争互联网和芯片没有优势,因此采取差异化的创新战略,推出工业4.0,为自己的传统制造业插上翅膀,进行柔性生产,不过度追求技术大突破,而是更多专注于一个接一个的微创新和优化,把一类产品做到世界最好,进而占领全球市场。这就是德国模式。在德国,自由主义叫“秩序自由主义”,先把秩序搞好,在秩序基础上追求自由。因此,德国社会也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和谐。
中国接下来一定要把创新做好,但走什么样的创新之路,需要我们直面现实,好好理解一下自己的民族性。我个人的观察是,中国人的心理跨度很大,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都有。如何与自己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是中国选择创新之路必须考虑的。对于具体的技术路线选择,有两个维度参考:一个是历史维度,一个是地理维度。
先说历史维度。我们1950年代就开始搞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这个战略批评不少,但客观说也应一分为二:我们犯了一些错误,浪费了资源,但也因为这一战略而在新中国头30年为工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自己和家人都曾在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工作,这是一家1956年建立的公司,是当时前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之一,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国家输电设备行业的脊梁。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推行出口导向战略,因为我们要按比较优势发展,就应暂时放弃重工业,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和比较优势明显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但历史在不断进步。经过20年发展,中国服装鞋帽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比达到顶峰后逐渐下降,如今占出口比重已不到10%。相反,电子产品出口占比上升到30%,机械产品出口占比上升到40%。40年间走了一个轮回。
还有一些重工业比西电做得更好,比如济南二机床厂。这家企业年销售额并不是特别高,不到一百亿,但它非常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不搞规模扩张,而是把数控机床做到了极致,尤其汽车的冲压机床。如今,它的产品可以打败德国、日本的对手,出口美国。中国这样的企业其实不少,只是没人挖掘它们。沿着我国长期建立的优势,是我国创新的一个途径。
再说地理维度。我们有适合0—1创新的地方,深圳、杭州、苏州都有潜力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但绝大多数地方还是适合做1—N创新。即便整个世界都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也还是要有人生产钢铁、轮船,这是我们的优势,不应丢掉。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也还有生存的基础。三四线城市很难在创新上和深圳看齐,也没有那样做的必要。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亚文化,没必要每个企业、每个地区都搞0—1创新,都去冲击世界科技的最前沿。我老家在江西一个中等发达的县,最近几年GDP增长很快,主要就是依靠两个产业:箱包和灯具。这些产业不仅创造了不菲的利润,还提供了很多就业。
中国是一个巨型国家。如前所述,我们已经出现两大转变,今后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正视创新,但创新一定要正视自己的历史与地理,一定要从自己的文化出发,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从0到1的创新要做,从1到N的创新也一样要重视。每个地方根据自己的阶段和特质,一步一个脚印把现在的事情做好,才是我们最好的路。如果从新中国成立70年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走过一段弯路,但总体而言,改革开放又让我们回到了正确的路上,改革开放以后的这条路走得非常踏实、正确,要继续好好走下去。▲
(作者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