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下商业建筑空间漫游的可识别性探究

2019-03-12罗昊林家奕李文红

福建建筑 2019年2期
关键词:识别性商业空间商业

罗昊 林家奕 李文红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广州 510641)

0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筑用地越来越紧张,尤其是城市中心的商业用地更是寸土寸金,另外,地铁建设的快速发展,从20世纪中期开始,商业建筑开始向城市的地下空间发展,并不断扩展壮大。地下商业空间的扩张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地下商业建筑业存在着很多弊端, 诸如疏散距离远、采光差、空气湿度大、通风差,以及可识别性差不可忽略。基此,文章主要针对地下商业建筑空间漫游的可识别性作一些探讨。

1 地下商业建筑空间漫游可识别性概念剖析

可识别性是指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的事务性质,可以表明其内容、特征和价值。这与空间的结构特征和形态特点相关。

与地上的建筑相比,使用者对地下建筑的空间感知明显偏弱。这是源于,第一:地上建筑在内外空间联系上强于地下建筑。地下建筑的入口通常位于广场或与地上建筑相结合,如果没有特别的处理,识别性不高。第二:地下建筑的天然采光差。地下建筑的采光基本来源于人工照明,而人的方向感很大一部分靠自然光来识别,这就让消费者在地下建筑中容易失去方向感。第三:无外部参照物。地下商业由于全部处于地面以下,故而很少有中庭或外部参照物可以让消费者作为识别对照的东西来辨别路径与方向。

一般说来,单向的、纯粹的线性空间,能让消费者不必走重复路线就能完整地走完商业空间, 消费者就像身处博物馆内的参观人员,看完所有“展览”就可以离开。这时空间的可识别性已经被消融在路径中,因为消费者已经无需再对空间作出识别,这也意味着消费者的选择性与灵活性较差。然而这样单调的线性空间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空间过于单调乏味,路径过长导致疏散困难,单调的空间降低购物欲望等。因此,在地下商业空间的设计中,通常不会设计单一的线性空间。

地下商业空间,一般分为线性平面、放射状平面、脊状平面、网络状平面或以上几种的复合形态(图1)。当消费者走到某个空间节点时,需要转换方向,这时的路径并不是单一可选的,在无意识的选择路径时,消费者往往不会记住来时的路或分辨自己曾经走过哪条路。除了空间系统,空间表面的装饰、建构也会对可识别性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心理学家在调查中发现:人类在一次观察中最多注意7个物体。地下商业空间,为了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常常装修得眼花缭乱,几万平米的面积让消费者在其中走动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自然也就失去了对路径的识别能力。

线状平面 放射状平面 脊状平面 网络状平面图1 平面提示度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人们对地下商业空间的感知来源,首先是摸清其出口和入口,以此与开敞的外部空间环境建立联系,然后对进入内部空间活动、感受等做出评价。心理学认为,判断其在环境中的地位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物需求之一。一般情况下,人们习以为常的外部空间,实际上是人与自然进行“光合作用”的地方,如果不能建构这种“场所感”,人们就无法感受“外部空间”的刺激。经验表明,只有在这种“外部空间”环境中,人们才能达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最佳刺激效果和身体舒适度,因此,情绪处于最舒适的状态。相反,当一个人处于封闭地下商业街中,因为交通拥挤不堪、缺少新鲜空气、噪音繁杂,尤其在迷路时,更容易感到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导致抑郁、恐惧、紧张和其他消极心理。如果这种消极的心理反应持续很长时间并且重复次数很高,那么,人们可能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或是难以改变的心理障碍[1]。

2 地下商业建筑空间路径的设计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①表明:“整体先于部分存在,每一部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与其它部分有关系。 ”但是,事物的形象是一个连续的“场”,某一种构成元素会干扰并持续影响其它所有元素,即使是识别一个简单的目标,既需要依靠它本身的形态特征,也有赖于整体脉络。

因此,地下商业空间里的各种意象元素并不孤立,它们必须形成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令人满意的形式 。如果各种意象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联系,增强了整体特征,加深且丰富了地下商业街的形象,这对于创造一个可识别的地下商业街道环境非常有帮助。地下商业街中类似的意象元素结合,形成各种标志的集合、不同区块的拼合、各个节点相呼应,不同意象元素的相互关联,互相串连了一整个空间的结构认知地图。路径,也就是通道结构的组织,在人们的空间认知中占最重要的部分。路径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以及交叉路口形成地下商业街节点,把具有引导性的标志物放置在节点处,路径的形象便能得以强化;节点与节点之间通过通道连接,通道网络将区域分开,然后通过各个意象元素之间共同作用,得以让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地图”建立完善。

2.1 选择较易识别的路径组织形式

在设计大型地下商业空间时,无论是采用何种平面布局方式,都免不了产生较长的线性路线, 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对整体的路线有导向性的设计。例如: 放射状的平面比网状平面识别性更高,人们在有一个中心导向的路径中更易识别方向。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2]中,强调要有秩序的组织空间与动线,主次路径明确,流线简洁明确,导向性明确。当主要和次要路径相交时,必须进行良好的交通组织,以确保人员流动的获取和引导。 笔者在南京调研新街口时尚莱迪广场(图2~图4)时发现,其线性空间的识别性较强,其线性空间的两端是两个放大的通高空间,消费者在逛完一段之后可在尽头遇到一个开阔的大空间,该空间设置有通往上下两层的电梯,消费者在此停歇。 这样的空间导向性,让消费者在对环境的感知中,形成了特定的识别点。 又如,广州的时尚天河(图5~图7),将整个地下商场分为不同的主题区域,在可识别性上做出了些许努力, 然而其网状平面布局却让整个空间的可识别性大大减弱,消费者在其中漫游时常常找不到来时的路,想找到之前逛过的店铺也就比较困难。

图2 南京时尚莱迪室内照片

图3 南京时尚莱迪负一层平面图

图4 南京时尚莱迪负二层平面图

图5 广州时尚天河平面图

图6 广州时尚天河室内图一

图7 广州时尚天河室内图二

同时,由于人们对有差别的事物记忆更加深刻,所以应尽量避免路径本身的重复性。 每个路径在设计的时候,都应考虑到后期使用时的情况,让消费者在其中漫游时避免一目了然和过度眼花缭乱。 在路径的设计中,要区分主次性。专注于设计主要的街道路径,因为主街道是地下商业建筑最重要的交通路线,不仅起到人气汇聚的作用,它还可以在使用者的大脑中形成最主要的控制作用,因此,主要路径应该具有较为明显的意向与导向特征。 至于次要路径,应该营造一种简短且富有生气的状态。通过这种方式,主要和次要点清晰,路径分明,可以提高地下商业建筑的可识别性。

2.2 路径设计时的人性化考量

人性化设计是每一栋建筑都必须考虑的主题,因为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怎样更加便利、舒适地让消费者在其中漫游, 是设计者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需要设计者在设计前期做好路径规划时,将路径上的放大空间、绿化空间、休息空间、交通转换疏散空间都考虑周全[3]。这些节点在地下商业建筑路径上的设计,将给人们一种良好的亲和力和深刻的印象,间接地增加使用者对环境与路径的可识别性。在适当的地方铺设地砖、放置把手、休息座椅、标识牌等,提高消费者购物的舒适感,以提高商家在现实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当今商场的一站式购物理念。

在路径的设计中,无障碍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 国内的地下商业建筑,由于造价和工程的关系很少挖得过深,故而对残疾人来说或许是一个享受商业氛围比较便利的场所, 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对路径进行设计时要时刻考虑到残疾人的使用,如坡道、残疾人厕所、入口出口处等,同时室内应避免过多的高差。

2.3 路径的现代化设计

路径空间——商业建筑中的公共性活动空间,它的空间功能以及作用的重要性已经被消费者广泛接受,而无论路径节点公共空间的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它的功能定位并确定它的主题。在界定公共空间时,必须从商业建筑的整体空间布局、使用者的购物活动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趋势中去把握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以此来突出商业建筑的时代特征,形成商业建筑独特的点,满足消费者各个层次的活动和使用需要、优化购物环境等各种功能。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消费者对商业空间的需求也在增加。 在调研广州时尚天河时,笔者发现,一个大型商业中心辐射范围达到周边的写字楼,不仅在休息日或者晚上白领们会去购物,平时工作日的中午,白领也会来到时尚天河就餐。 平民化的定位,使地下商业街区保持着高人流量,在各种节日里商业空间的布置也会紧紧跟随潮流改变,甚对当下年轻人的胃口。

3 设计方法

3.1 借鉴地上商业建筑的特点,引入自然光线

对地下商业空间来说,失去了光线的引导,消费者身处其中时,最直接的感受便是空间布局。 事实证明,3种空间路布局方式的可识别性是不同的,线性空间大于放射状空间大于网状空间。 地上商业建筑,往往有一个核心区域用来引导消费者对整个建筑的识别,比如一个中庭、一个主力店面或者一个明显突出的入口。 人们相约的时候,往往也喜欢以某个特别的空间作为约会地点,其因在于人们对这个空间的记忆与空间本身形成的场所感与通往这个空间的路径和空间形式相适应,通过空间本身自我定位,可以形成较强的秩序性。

因此,在地下商业进行空间设计时,也可以借鉴地上商业建筑的设计方法,在全靠人工采光的地下引入自然光线, 制造一个视觉与空间焦点,营造一个可识别性高的空间,作为地下空间的停留节点重点设计。

3.2 从空间节点和局部细节控制

使光环境透明化,更具有导向性,装饰使用某一主题,文化更加富有趣味,视觉更加具有联系性,在空间中提供足够的信息量,保证信息交换的效率和有效性。同时,应避免过于直接的路径选择,并且环境差别不应该过大,以使空间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

另外,增加室内空间的核心元素设计,增强不同元素之间的相对关系,借此形成空间轴向感。例如,装置艺术和景观、雕塑、小品等设置,以助于使用者对地点的记忆,成为消费者潜在的参照点。 如广州时尚天河购物广场,在昏暗的地下商业街里引入天窗、侧边庭,引入自然光照,让消费者在步行途中突然感受到与外部相连,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也就变成一个比较好的可识别性节点。

3.3 从标志物等非建筑因素控制

从人们的行走行为来看,消费者总是观察前方景观,致力于寻找一个参照物体作为中间目标,然后基本以直线式向目标前进。接近目标时,又接着选择下一个目标自然地前进。随着目标不断变化,在没有其他特殊限制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步行轨迹大致变成略微弯曲的曲线。参考物体的引导,使人不必总是在行走过程中考虑行走的方向,并能有时间从容地谈话、思考和感受环境的气氛。人轻松步行的最远距离约为200m~300m,所以每隔200m~300m设置标志物加以强调,则比较容易引起行人的注意[4]。

简而言之,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并没有上帝视角,不是从总平面图或整体模型来识别环境,而是通过在实际的路径中行走,移步换景。所以,消费者不能立刻掌握周围的环境,而需要设置行走中的不同标志物作为标记,以此来引导其走到目的地。

3.4 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手段

无论是地上建筑还是地下商业建筑,都会有一张表示整个建筑的平面示意图位于每一个入口处, 以此便于消费者分辨所在位置相对整个建筑空间的位置,然而,对于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普通人, 处于地下时,他们的方向感并不强,且对于地图的辨识也并不容易。 但如果将静态地图变成动态地图,并对应每个消费者的所在位置,那么,便能比较容易地分辨方向,并找到想要去的方向。 笔者联想到在故宫游览时,入口处有租赁位置导航器,在游客到达某个地点时,导航器便会提示该地点信息。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手机软件的发展如火如荼,如果在一个地下商业建筑中引入手机软件作为定位每个游客的位置,并有附近店铺的信息显示, 那么,消费者便能轻易地找到方向,大大增强了一个大型商场的可识别性。

4 结语

在地下商业空间行走的时候,与地面的环境相比,由于没有日照阴影、建筑坐标作为参考系,所以人们只能通过周边的环境因素、空间节点、标志和指示图来实现自我定位。本文从路径空间形态、空间节点、细节设计和标志设计等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在空间形态设计方面,地下商业街的空间形态设计要有序、清晰,人们才能轻松地建立空间认知,产生清晰的方向感;在标志物方面,应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标志系统,以方便人们的搜索和使用;在细节、节点设计方面,可以提供可参与的场所,增加体验感,减少消费者身处地下的负面心理感受。除此之外,还需要和其他相关专业的配合,如与编程人员合作,制作建筑空间识别的小程序,帮助身处地下的人们更直观地识别所处空间。

综上所述,人们在地下商业街漫游时,可能会遇到迷路或重复走相同路径的情况,设计者应对这个问题加以重视并通过高超的设计手法加以解决。一个好的设计,一方面可以提高地下商业街的运行效率,以及用户满意度,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在地下商业建筑空间中漫游的可识别性。

注释:

①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猜你喜欢

识别性商业空间商业
气氛营造下的商业空间与展示策略有机结合——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专辑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国产汽车标志设计批评
符号的识别性在广告视觉形式中的体现——以标志设计为例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以改性松香为交联剂的甲硝唑磁性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分子识别性研究
基于光环境下的新商业空间光氛围研究——概念书店照明设计
硅基互联时代文化在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中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