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与观景
——城市跨河桥梁的空间营造研究

2019-03-12赖亚平

关键词:跨河滨河桥头

赖亚平,龙 灏

(1.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重庆 401121; 2.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4)

0 引 言

近年来,滨河空间相继成为城市建设或城市复兴的热点。跨河桥梁以其巨大的体量、特殊的空间形式和存在时间的长久性创造或改变着城市空间环境,并对城市功能、城市景观的塑造和居民出行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目前,大多数的城市跨河桥梁设计仍主要以工程学为出发点,围绕桥梁本身的选址、功能、设计和施工技术等方面,很少有把桥和周围环境关联在一起进行整体打造。由于设计人员受自身单一专业背景的局限,缺少对诸如桥的空间组成定位、桥与城市周围环境互动关系、桥与人的心理关系[1]等方面的思考,往往导致跨河桥梁对城市滨河空间景观的影响及控制重视不足,造成大量与城市滨河空间缺乏有机联系、环境品质低下的失落空间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桥归桥”、“城归城”各自为政的建设模式普遍存在,跨河桥梁与城市建设间的脱节,给城市带来了诸如形态整合、空间延续、活动需求等方面的问题[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处理好跨河桥梁与城市滨河空间关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愈发凸显。促进跨河桥梁与城市景观、滨河区功能空间和开放空间的有机整合,让城市跨河桥梁在发挥交通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景观”与“观景”的双从价值,对优化城市资源、提升市民生活与公共空间品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跨河桥梁的空间构成与景观特点

“桥梁景观”系指以桥梁和桥位周边环境为“景观主体”和“景观载体”,利用桥梁结构进行建筑造型艺术创造,并结合桥型特点和桥位周边环境,按照美学法则、功能需求创造出的以桥为中心的人工风景[3-5]。桥梁景观中 “景”与“观”的关系反映了人、桥、环境与生态的空间联系[6]。跨河桥梁以天为顶、以河为底,周边空旷开阔,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河流观景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她以其超凡的尺度、跨度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而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跨河桥空间连通了被河流分隔的城市开放空间,呈现出或直或曲的连续流动线性空间形态,按空间构成主要分为桥头空间、桥面空间和桥下空间。

桥头空间是指在桥梁端头与堤岸相交叠合形成的公共空间,是桥梁与邻接要素“统一、渗透、结合的关键所在”[7]。根据桥梁与两岸道路的竖向交叉关系,桥头空间可分为平交桥头空间和立交桥头空间,按物质构成要素包括邻接的堤岸、道路、桥头公园或桥头建筑空间。桥头空间景观呈现出空间竖向关系丰富、可达性强、可识别性强、亲水性、公共性的特征[8]。

桥面空间是指在两端桥台之间,位于主梁顶面以上的区域,是实现车辆和人行通行的功能空间。跨河桥梁的桥面空间多以狭长的线性空间为主,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和节奏感。为了满足通航或行洪要求,跨河桥梁的桥面距离水面需留出足够高度从而具有绝佳的视野,能够吸引人驻足和观景。相对于城市腹地中的街道、广场和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其视线和景观资源更为优越。

桥下空间是指在桥梁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内,桥梁结构在地面或水面形成垂直正投影和遮阳阴影区域所覆盖的空间范围,由于没有实质性的限定边界,具有灰空间性质。桥下空间通常由于光照条件差、汽车尾气和灰尘大、车辆噪音和振动明显、可达性不畅导致空间环境质量处于劣势。然而,跨河桥梁的桥下空间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利用性,只要通过对桥下空间进行空间形态上的优化,对其景观进行打造,并与临近滨河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发挥多功能利用价值,就可有效提升桥空间整体品质。

2 桥头空间营造

跨河桥梁位于水陆空间系统的交汇点,得益于地处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桥头空间成为城市滨河空间中极具活力的区域。桥头空间担负着机动车和人流集散的需求,发挥着整合滨河区周边地段环境的重要角色。作为人流、车流相互交汇的区域,能吸引人在桥头空间的聚集并产生各种活动。

桥头空间营造,应以整合桥位周边空间资源,美化环境,提升活力和形象,延伸城市休闲空间为目标。要结合桥位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周边建筑风格,并与跨河桥梁风貌和形象保持统一和协调。由于桥梁自身已是重要的景观资源,桥头空间还应做到观桥与观景相结合。桥头空间离水岸较近,可以结合驳岸与水体边界的处理,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通过设置亲水设施增进人们与水的互动,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桥头空间营造主要包括桥头公园和桥头建筑两方面。

2.1 桥头公园绿地

桥头公园因桥而设,是跨河城市滨河空间中较为常见且普遍的一种公园。在桥与河岸衔接处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中设立桥头公园,是世界上大多数城市普遍而通行的做法。桥头公园不拘泥于建设规模,大的可以与城市生态体系气脉相衔,小的犹如口袋公园,伴随着跨河桥梁呈斑块状散落分布滨河空间中,服务于当地居民。

布鲁克林大桥桥头公园占地约34公顷,是大型桥头公园的典型代表。该公园的建设保留了工业海滨的特征,以可持续建造发展为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多元互动性,促进了布鲁克林地区的城市更新。布鲁克林大桥公园通过重复使用原有建筑材料,使场地保持了历史记忆;通过重新构建生物栖息地,设置雨水循环和雨洪管理系统,使场地回归自然。滨水花园采用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创造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使人们从喧嚣的都市水泥森林中解脱出来回归到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图1)。

图1 布鲁克林大桥桥头公园Fig. 1 Bridgehead park of Brooklyn Bridge

沿河而建的布鲁克林大桥公园,视野开阔,是最适合欣赏曼哈顿天际线的地方。人们可以漫步河畔,也可以闲坐草坪或河岸,观赏布鲁克林大桥和曼哈顿大桥的雄姿。在桥头设置的公共游览园地和新建的一系列运动场地、社交和娱乐场所,为纽约市民提供了丰富而多彩的户外活动空间。

位于深圳前海合作区的3号跨河桥,采用不对称的斜跨拱桥,不仅可以因地制宜适应该桥位不对称的地形,还能充分结合滨河绿带,将绿化景观与桥梁景观融为一体。桥头绿地景观紧紧围绕着“凤鸣”主题,通过景观步道、绿化及休憩设施的布置,勾勒出凤凰羽翼的意向。在桥头空间设置座椅、硬质景观、喷泉水景,营造出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小型桥头公园(图2)。

图2 深圳前海合作区3号桥桥头公园Fig. 2 Bridgehead park of No. 3 Bridge of Qianhai cooperation zone

桥头公园的建设能显著改善桥头空间的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弥合因桥梁建设而造成滨水沿岸公共空间连续性的割裂,为市民提供一个休憩游玩、运动健身和文化娱乐的场所,从而促进城市滨河空间与跨河桥梁的协同发展,同时维系滨河空间生态连续。桥头公园处于滨水地带,又与城市跨河桥梁景观相绊相生,能最大限度让身处其中的人们多视角近距离地观赏桥梁建筑造型艺术,使“景”与“观”的关系实现了紧密结合。

2.2 桥头建筑空间

桥头建筑俗称桥头堡。因地处道路和河流相交节点的枢纽位置,在形态上具有高度可识别性,是集中表现跨河桥梁景观的重要标志。在古代,江河的险阻形成天然屏障,易守难攻,桥梁作为渡河捷径而成为攻守的要塞。早期的桥头建筑基本上都是出于军事防御的目的而建。如今,桥头建筑已经失去了防御性的功能要求,更多地是从展现建筑艺术、整合桥头公共空间的角度来建造。

一般桥头建筑平面布局方法主要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在桥梁端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以桥头主体建筑为重点,采用体量大、形体突出建筑造型,如西班牙托莱多阿尔坎塔拉桥和捷克布拉格的查理大桥;另外一种最常用的方法是在桥梁端头沿桥梁中轴线对称布置,通过在桥头两侧对称加宽桥体空间,桥头建筑在桥头两端以亭或塔楼对称布置,形成宏伟庄重的建筑风貌,最典型代表就是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这两座大桥的桥头建筑巧妙地实现了江面上大跨度钢桁梁和陆上小跨度混凝土引桥之间的过渡,将双层桥面公铁两用钢桁梁主桥与引桥完美融合为一体。在公路桥面人行道两侧设有观景平台,供过往行人憩息观赏,凭眺江色。内部设有电梯和楼梯供行人上下,将人们在桥面和桥下空间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建成于21世纪初的厦门海沧大桥是一座大跨度悬索桥,通过利用位于大桥桥头的空腹三角锚锭的内部空间建造大桥建设展示馆、中国桥梁百年回顾展示馆和大桥管理监控中心,实现了桥梁结构与建筑空间有机结合(图3)。

图3 厦门海沧大桥桥头锚锭和建筑空间Fig. 3 Anchorage and architectural space at bridge head of Xiamen Haicang Bridge

3 桥面空间营造

桥面空间一方面联系着两岸公共空间,使其渗透并介入到了河道空间之中,增加了滨河景观体验内容;另一方面,河道空间的开阔与空旷,又为桥面空间带来了良好的视域广度,增加了滨河空间的景观视点。除提供到达彼岸的通道之外,还可成为人们在水域上方展开漫步、休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

人在桥面空间中的行为主要分为“通行”和“驻留”。跨河桥梁处于跨河地区的中心位置,理应成为滨水驻留空间中的重要构成。可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一些驻留功能移植到桥上,吸引过桥的人们更长时间的驻足停留。

桥面空间营造,应以提升人行过桥舒适度,创造复合多样驻留功能,塑造优质观水开放空间为目标。根据桥面以上顶面覆盖和两侧的围合程度可将类型划分为开敞型、半开敞型和封闭型。

3.1 开敞型桥面空间

开敞型桥面空间是指桥面两侧除人行护栏以外,没有其他空间围合隔断,桥面以上没有顶面覆盖,从而未对桥面空间形成封闭,桥面空间与桥身以外的外部空间具有完全通透性或一体性。车辆行驶或人们行走在开敞型桥面空间,会感觉宽敞开阔,视野几乎不受遮挡。

桥梁造型和桥面空间形态随着建桥技术的进步日益丰富,摆脱了过往横平竖直的单一形态。开敞型桥面驻留空间可通过将步行空间局部放大、车行与步行平面分离,让过桥人流与驻足人流适当分离、互不干扰。还可构建形态优美的桥梁平面线形,通过桥面抬升或下降来营造桥面步行空间的景观空间序列,使步行体验充满趣味性。将人行与车行空间立体分层布置,让行人和机动交通在空间上完全隔离,不仅能减轻车辆运行造成的气流、震动和噪音对行人带来不适体验,同时也能防止行人强行闯入行车区域,避免交通运行安全隐患(图4)。

图4 人车分离的双层桥面空间Fig. 4 Double deck space for separation of human and vehicle

相对于车行桥梁需满足高强度的结构受力和考虑建造难度,人行桥在造型上更具灵活性,其桥面空间营造也更具自由性。连接美国罗德岛的普罗维登斯人行桥采用变宽和立体的桥面空间布置,将人行道局部放宽,在桥面布置休闲台阶、景观绿化,通过营造形式丰富驻留功能和观水空间,形成极具趣味的立体化、多层次流线导向体验式桥面空间。普罗维登斯人行桥桥面空间是滨河健身步道的延伸,与两岸滨水广场无缝融合,创造出全方位、多视角的亲水开放空间。该桥将城市广场中的常用设施如座椅、花卉等“移植”到桥上,为人们提供交往、游憩、垂钓、驻足观景或摄影等空间,丰富了功能并延长驻留时间,将成为当地居民向往的休闲场所(图5)。

图5 普罗维登斯人行桥桥面空间Fig. 5 Bridge deck space of Providence River Pedestrian Bridge

3.2 半封闭型桥面空间

半封闭型桥面空间是指桥面以上设有顶面覆盖,桥面两侧空间局部围合,既不完全开放也不完全封闭,桥面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具有半通透性。半封闭型桥面空间常以灰空间的形式出现,能够提供一定的避雨和防晒功能,当人们行走在该类桥面空间中,两侧的风景若隐若现。

半封闭型桥面空间形式在古今中外早已存在。中国古代廊桥通常在桥面以上立柱构顶,桥面空间形成长廊式走道,桥廊两侧上半部分敞开,下半部分封闭。桥面空间直接面向水域并与水域空间取得良好的关联,具有良好的开敞流动性[9]。功能上,除了满足行人通行的基本需求外,亦可发挥遮阳避雨、休憩、纳凉、交流、聚会等作用。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维奇奥桥和威尼斯的里亚托桥,其半开敞半封闭的桥面空间延续了两岸街道空间的围合形式,在保证城市商业氛围连续的同时,满足了行人过桥时观水景的需要。

半封闭型桥面空间形式也延续至今,高强度材料的使用和造桥技术的进步让桥梁造型显得更轻巧,桥面空间也能营造出更新颖的形式。由著名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的加拿大卡尔加里和平桥,在结构体系上是一个由双重螺旋钢管组成的管状桁架,由螺旋展开的椭圆形横截面,通过两个切向半径创造出半封闭桥面空间。桥身顶部被弯曲形状的玻璃叶片填充起来,保护行人免受雨雪淋湿(图6)。

图6 卡尔加里和平桥桥面空间Fig. 6 Bridge deck space of Peace Bridge in Calgary

3.3 封闭型桥面空间

封闭型桥面空间是指桥面以上具有顶面覆盖,桥面沿横向两端空间围合严实,将桥面以上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完全隔离,内外空间几乎不具有通透性。该类桥面空间遮风避雨功能强,但行人视野受限,人们行走其中难以体会和感知空间的流动性。封闭型桥面空间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建于近代的美国廊桥。

现代桥梁采用封闭型桥面空间的案例并不多,位于西班牙萨拉戈萨省的帐篷桥则是少有的典型代表。这座模仿剑兰花形的封闭式廊桥不仅是一座桥梁,更是2008年世界博览会主要建筑之一。帐篷桥创造性地将“桥梁”和“展览空间”相融合,在功能上同时承担了博览会入口处、跨河人行桥和展览馆。桥梁内部空间亦是展览厅,为世博会的主题展览提供展示空间。这座造型独特的封闭式廊桥整个桥体均由曲线和曲面构成,顶棚由4座相互搭接的“帐篷”菱形截面在河流上方不断弯曲伸展而成,既是结构的受力构件,也封闭和围合了桥面,形成了一处处具有强烈视觉关联的狭长空间,不但丰富了桥上活动内容,还吸引人们更长时间地驻足停留(图7)。

图7 西班牙萨拉戈萨廊桥桥面空间Fig. 7 Bridge deck space of Zaragoza Corridor Bridge in Spain

4 桥下空间营造

由于在桥梁规划和设计之初缺乏对桥下空间形态、美学和社会价值方面的关注,致使一些跨河桥梁的桥下空间在建成后即成为灰暗压抑、利用形式单一、环境品质低下的失落空间。

跨河桥梁桥下空间营造,应以尽量避免阻断河流廊道生态的延续,减小对城市滨河岸线环境的破坏,和对公共空间进行综合性、复合化利用为目标。可以通过绿化来围合桥下空间,既能软化边界,又能形成良好的生态效应。也可以从人的需求出发,设置休憩设施(如座椅、台阶、树池等)供人片刻停留坐下休息,既可形成景观又能让人观景。还可以从休闲生活场景的营造,通过在桥下空间中合理适当创建一些具有游乐性、运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游乐或健身设施,加入趣味性元素以吸引人们观赏和游玩,以创造活力和增进人与环境之间互动,满足人们交往与休闲的需求[10]。桥下空间营造具体可从空间形态、绿化配置和改善桥下采光等方面着手。

4.1 空间形态

跨河桥梁巨大的形体如同一把巨大的保护伞为桥下空间遮风挡雨,桥下空间景观营造可充分利用桥体空间形态,为人们构建一个可感知的开敞空间与视觉环境。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在武汉花山新城设计跨运河的桥梁,就是通过优美的桥梁自身形体造型来营造桥下空间——利用桥面分幅镂空的结构形式使得桥下空间得到了良好的采光,大量使用横桥向布置的平行曲线杆件以形成流动的空间曲面,巧妙地解决结构受力问题并创造出雅致而优美的桥下光阴效果(图8)。

图8 武汉花山新城临棕桥桥下空间Fig. 8 Space under Linzong Bridge in Huashan New Town, Wuhan

在桥头两侧位置设置供人通行、赏景用的阶梯式通道,让人们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到达河滨公园的另一端。优美的桥下空间环境不仅能为周边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场所,也维系了滨水岸线公共空间的联系。

4.2 绿化配置

在桥下种植绿化能够丰富桥下硬质景观层次,软化生硬的结构表面,为桥下空间增添活力。若跨河桥梁的桥台或锥坡太高,可以通过配置桥下绿化和借助攀爬植物构成绿色界面来缓解其形体突兀的不利影响。桥下绿化对桥下空间生态环境的改善有一定促进作用。通过与滨河绿地的结合,可以不阻断生物物种的生存和迁徙,还能发挥滞尘降尘、削弱噪声,吸附汽车尾气等功效。

桥下绿化对植物品种的要求较高,须根据气候和地形特点,对桥下光照度、温度变化进行调研,结合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科学地配置抗逆能力好、生命力强的树种或植物。桥下绿化还需结合桥梁的走向来考虑。东西走向的桥梁,桥下光照时间相对较长,桥下绿化在植物配置可结合桥下净空条件分类种植,采用乔灌结合花草,形成自然和谐、层次丰富和季相鲜明的绿化效果。而南北走向的桥梁,因光照条件不利,在进行桥下绿化配置时,需选择耐阴性强的植物并种植在光照条件相对较好的位置,以满足植物生长要求。

4.3 采光环境

为了适应机动车通行量快速增长的需要,城市跨河桥梁需保证足够的宽度,但宽桥梁体的遮盖将会严重影响桥下采光,致使桥下空间过于阴暗,难以为人们提供足够的安全感,也无法满足植物对光照的基本需求。桥面水平遮挡是影响桥下空间自然采光的主要因素[11],而桥梁走向、桥梁宽度、桥下净空高度、桥身材质和表面色彩、墩台布置等因素都会对桥下采光造成影响。

为改善城市跨河桥梁的桥下采光,在允许的情况下,应增加桥下高度和桥面宽度的比例,减少桥梁在桥下地面形成阴影区,以有利于更多的阳光直射或通过漫反射进入。对于桥面宽度大并且桥面距离地面和水面距离较近的情况,在满足项目建设用地范围许可的条件下,可以结合桥梁结构布置的特点,通过梁体分幅和桥面开孔、使光线进入桥下空间,如天津海河上的大沽桥(图9)。

图9 改善桥下采光的桥面布置方法Fig. 9 Deck layout method for improving lighting under bridge

通过改善跨河桥梁梁底涂装色彩、梁体和墩柱布置形式也有助于改善桥下光环境——如涂刷浅色或高光涂料,采用流线型或者大悬臂梁体结构,墩柱采用圆弧形同时尽可能缩小结构尺寸。另外,尽量控制临近桥梁的建筑高度,避免种植形体高大、枝叶茂盛的树木形成新的遮挡。桥下空间若得到充足的自然光,将有助于桥下空间绿化的连续性。

5 结 语

现代城市跨河桥梁已不再纯粹以满足到达彼岸的通行功能为目的。把跨河桥梁建造成既能实现交通高效通行需求,又具有审美价值,还能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和艺术审美享受,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要求。通过跨河桥空间景观营造,实现“景”与“观”的互动体验,契合“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将有益于提升城市滨河公共空间品质,创造活力和实现多层次的价值。

猜你喜欢

跨河滨河桥头
洪涝适应性滨河景观设计——以湖南省永州一中河段为例
高速公路桥头沉降沥青路面铣刨重铺维修技术探讨
舟桥兵:跨江跨河搭大桥
112m钢桁梁跨河架设两阶段拖拉法技术研究
观赏草研究概况及其在太原市滨河两路的应用
城市滨河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
跻身特大城市,郑州跨河发展大郑北箭在弦上
跨河特大桥悬灌梁合拢段施工技术
桥头跳车研究
桥头跳车现象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