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我老年生活的重要内容
2019-03-12李家志
◎李家志
人人都要学习,老年人也要学习,然而有的老年人却说,人老了,还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呢,因而不愿学习,这种见解和态度是不对的。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老年人应该有这种精神。我退休后,有了很多时间用于学习,我每天学习看报写作三小时左右,而且坚持不懈。我为什么要学习,因为学习有很多好处。
一、我为什么要学习
1、学习长知识。学习可增长知识,知识来源于实践和学习,学习是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来源。如能经常学习懂得一些健康知识,对身体定有助益。
2、学习助脑力。大脑同样是受“用进废退”规律支配的,学习就要动脑,勤动脑可增加脑血流量,增强思想活力,延缓脑衰老,有益脑健康。人老了,不学习,长期不动脑,就会加速出现脑功能衰退、脑痴呆、脑迟钝、思维能力退化、记忆力下降等症状,有损脑健康。
3、学习更充实。人老了,退休了,如果经常闲着,无所事事,就很容易感到生活忧闷、空寂、无聊。经常学习,可消除思想上的孤僻、寂寞,使精神有所依托,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4、学习不落伍。时代在前进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在进步,而且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速度极快,人们的许多活动,都是使用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如不学习,就会掉队落后,就有被时代所淘汰、被社会所遗弃的感觉,因此,老年人也应学点新技术,与时俱进,这有助于在思想上消除消极垂丧情绪,在生活上也会带来方便。
5、学习有乐趣。经常学习可以从中带来乐趣,特别是当学习有所收获时,疑惑获得解答时,思想就会感到一定满足和喜悦。古圣人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就是学习的乐趣。
二、学习是我老年生活的重要内容
1、看报。我天天看报,主要是看《参考消息》,一天不看报,就好像缺少点什么似的,心理就会感到不舒服,看报已成了我的生活习惯。我每天准时收听收看电视新闻联播。我关心了解国内外大事,因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2、写回忆录。我的“回忆录”内容包括:学生时代、工作经历及退休生活等部分。我觉得老年人对人生的重要经历和某些难以忘怀的往事,把它写成回忆录,总结人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3、学习健康知识。人老了,身体日渐衰弱,更感到健康的重要。健康的最大威胁,主要来自疾病,其实许多疾病本来是可以预防,不让它发生的。但现实情况是,许多人所患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是由于自己不懂健康知识造成的。因此,我努力学习健康知识,看了不少有关健康的书籍,并写了四十多篇有关健康的文章,其中不少刊登在《养生月刊》上。学习健康知识,是维护生理健康的必然要求,是我老年学习的重要内容,也应是老年人的必修课。通过健康知识的不断学习,逐渐形成了我的健康理念,并指导我的健身活动和疾病预防,收效显著。我虽已年逾九旬,身体很好,很少得病,这与我努力学习健康知识是分不开的,也可以说是得益于我的健康知识学习。
三、我的学习方法
为要取得学习好的效果,就要讲究学习方法。我的学习方法,大体分三步:
第一步:多看。阅读一本书,先看一下书的简介,了解书的大意。再看一下书的目录,大概了解书的内容、结构和框架。再看书的序或前言,了解作者对著书的说明。然后对全书通读一遍,这对全书的整体内容,就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对书中的要点、疑点、新观点以及感兴趣之外,用笔画上记号,标注出来。对书中有感悟和有见解的地方,也可在旁空白处,顺手用笔简要的记录下来,以便读后查阅,以加深理解。多看,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步:多想。也就是多动脑、多思考。阅读之后,要仔细思考书中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要加以消化,弄懂弄通,融会贯通,要想想该书对社会有何影响,书中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观点是不正确的,也要有所思考和判断。最重要的,通过深入思考,认真构思,形成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学习重在思考,要把思考贯穿在整体学习过程中。多想,是学习的关键。
第三步:多写。也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把学习心得、体会和见解,按照自己的思路整理,并结合实际,写成文章。我写文章的形成,大体要经三个步骤:一是初稿,先搭起文章的结构和框架。初稿内容,宁可多写,以便取舍。二是改稿,初稿完成后,如觉得有不足和不当之处,就要进行修改,或对内容进行删减和补充,改搞有时甚至要反复进行多次,直至自己满意为止。三是定稿,初稿经过改搞,最后把文章确定下来,加以整理书写成文。多写,是学习的成果。通过写也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
莫如以禄之及亲;人子之情,尤欲其亲之难老。”母疾愈,醮谢词云:“莫亲乎母,实为命以相依;盖髙者天,惟尽诚而可动。愿损臣身之算,以延母氏之龄。”炉薫之烬未销,嚢药之功已应。孝行之简在帝心若此,为人子者,可不敬诸。
应璩《古乐府》云:“昔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上叟前置辞:‘量腹节所受。’中叟前置辞:‘室内妪粗丑。’下叟前置辞:‘暮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晦翁《语录》:“或云:‘俗语夜饭减一口,活得九十九。’先生曰:‘此出古乐府《三叟诗》。’”
唐,柳公度,年八十,有强力。人问其术,对曰:“吾平生未尝以脾胃熟生物,暖冷物,不以元气佐喜怒耳。”
此下十数条,述老人所以观颐自养者。
富郑公,年八十,书座右云:“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张廷老,名珙,年七十余,步趋拜起健甚。自言:“夙兴必拜数十,老人气血多滞,拜则支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
唐仲俊,年八十五六,极康宁,自言:“少时因读《千字文》,有所悟,谓‘心动神疲’四字也。平生遇事未尝动心,故老而不衰。”
太医孙君昉,字景初,自号四休居士。山谷问其说,四休笑曰:“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妬老即休。”山谷曰:“此安乐法也。”夫少欲者,不伐之家也;知足者,极乐之国也。四休家有三亩园,花木郁郁,客来煮茗,谈上都贵游,人间可喜事;或茗寒酒冷,宾主皆忘。其居与余相望,暇则步草径相寻,故作小诗,遣家僮歌之以侑酒茗。诗曰:“太医诊得人间病,安乐延年万事休。”又曰:“无求不着看人面,有酒可以留人嬉。欲知四休安乐法,听取山谷老人诗。”
山谷四印云:“我提养生之四印,君家所有更赠君。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无可简择眼界平,不藏秋毫心地直。我肱三折得此医,自觉两踵生光辉。团蒲日静鸟吟时,炉薫一炷试观之。”四休四印,老少富贫,普同受用。
东坡云:“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道人中往往多有耆寿者。陆放翁云:“青城山上官道人。此人也,巢居,食松面年九十矣,人有谒之者,但粲然一笑。有所请问,则托言病聩,一语不肯答。予尝见之于丈人观道院,忽自语养生曰:‘为国家致太平,与长生不死,皆非常人所能,且当守国使不乱,以待奇才之出;卫生使不夭,以须异人之至。不乱、不夭,皆不待异术,惟谨而已。’予大喜,从而叩之,则已复言聩矣。”
放翁又云:“老叶道人,龙舒人,不食五味,年八十七八,平生未尝有疾。居会稽舜山,天将寒,必増屋瓦,补墙壁,使极完固。下帷设帘,多储薪炭,杜门终日,及春乃出。对客庄敬,不肯多语。予每访之,殊无它语。一日黙作意,欲叩其所得。才入门,即引入卧内,烧香,具道其遇师本末,若先知者。亦异矣夫!”
旴江有日峰丘道人,号河南子,年九十余,皓髪朱颜。冬夏一单衣,雨雪不张盖。叔祖西岩寺丞招之来泰宁,留十余载。携一道篮,系一小牌子,上书诗四句云:“老迟因性慢,无病为心宽。红杏难禁雨,青松耐岁寒。”常跣足卖卜于市,得钱则散与小儿,儿争拾之。黄玉窗与二三友扣问功名,皆笑而不言,独指玉窗云:“子寿髙。”尝问养生之术,但指小牌子上诗四句视焉。今历五十余年,信知其言之有味也。
《太乙真人七禁文》其六曰:“美饮食,养胃气。”彭鹤林(耜)云:“夫脾为脏,胃为腑,脾胃二气,互相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水谷。脾为中央磨而消之,化为血气,以滋养一身,灌溉五脏。故修生之士,不可以不美其饮食。”所谓美者,非水陆毕备,异品珍羞之谓也。要在乎生冷勿食,粗硬勿食,勿强食,勿强饮,先饥而食,食不过饱;先渴而饮,饮不过多。以至孔氏所谓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等语。凡此数端,皆损胃气,非惟致疾,亦乃伤生。欲希长年,此宜深戒。而亦养老奉亲与观颐自养者之所当知也。
黄山谷云:“烂蒸同州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南都拨心面作槐芽温淘,糁以襄邑抹猪;炊共城香稻,荐以蒸子鹅。呉兴庖人,斫松江鲈鲙;继以庐山康王谷水。烹曽坑斗品。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此虽山谷之寓言,然想象其食味之美,安得聚之以奉老人之旨甘。
东坡《老饕赋》云:“庖丁鼓刀,易牙烹熬。水欲新而釜欲洁,火恶陈而薪恶劳。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汤鏖。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以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天美,以养吾之老饕。婉彼姬姜,颜如李桃。弹湘妃之玉瑟,鼓帝子之云璈。命仙人之萼緑华,舞古曲之郁轮袍。引南海之玻瓈,酌凉州之蒲萄。愿先生之耆寿,分余沥于两髦。候红潮于玉颊,惊暖响于檀槽。忽累珠之妙曲,抽独茧之长缲。闵手倦而少休,疑吻燥而当膏。倒一缸之雪乳,列百柁之琼艘。各眼滟于秋水,咸骨碎于春醪。美人告去,已而云散,先生方兀然而禅逃。飨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兎毫。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髙。”
苕溪渔隠曰:东坡于饮食,作诗赋以写之,往往皆臻其妙。如《老饕赋》《豆粥诗》是也。《豆粥诗》云:“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地碓舂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又《寒具诗》云:“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寒具乃“捻头”也,出刘禹锡《佳话》。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羮,色香味皆奇絶。天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诗云:“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羮。”诚斋《菜羮诗》亦云:“云子香抄玉色鲜,菜羮新煮翠茸纤。人间脍炙无此味,天上酥陀恐尔甜。”
宋太宗命苏易简讲《文中子》,有杨素遗子《食经》羮藜含糗之说。上因问:“食品何物最珍?”对曰:“物无定味,适口者珍。臣止知齑汁为美。臣忆一夕寒甚,拥炉痛饮,夜半吻燥。中庭月明,残雪中覆一齑盂,连咀数根。臣此时自谓上界仙厨,鸾脯凤胎,殆恐不及。屡欲作《冰壶先生传》纪其事,因循未果也。”上笑而然之。
唐,刘晏五鼔入朝,时寒,中路见卖蒸胡处,热气腾辉,使人买,以袍袖包裙褐底啖,谓同列曰:“美不可言。”此亦“物无定味,适口者珍”之意也。
倪正父(思)云:“鲁直作《食时五观》,其言深切,可谓知惭愧者矣。余尝入一佛寺,见僧持戒者,每食先淡吃三口。第一,以知饭之正味。人食多以五味杂之,未有知正味者。若淡食,则本自甘美,初不假外味也。第二,思衣食之从来。第三,思农夫之艰苦。此则五观中已备其义。每食用此为法,极为简易,且先吃三口,白饭已过半矣。后所食者,虽无羮蔬,亦自可了。处贫之道也。”又云:“造物劳我以生,逸我以老。少年不勤,是不知劳也。年老奔驰,是不知逸也。天命我逸,而我自劳,可乎?”又曰:“吾乡有前辈三人,其一,施大任参政,享年九十有四。其一,李季叔参政,享年八十有一。其一,沈持要詹事,今年已八十有二。耳目聪明,步履轻捷,夜书细字。三贤难老,皆以绝欲早,故效验彰彰如此。然则欲求长年者,可不以为法乎。”
倪正父《经鉏堂杂志》述五事云:“静坐,第一;观书,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与良朋讲论,第四;教子弟,第五。”述《齐斋十乐》云:“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奕棋。虽有他乐,吾不易矣。”
刘后村云:“外舅林宝章(瑑),晚岁奉祠旧庐,略缮葺小圃,粗种艺,体中佳时,幅巾短褐,野眺露坐,悠然忘归。二子:公遇、公选,朝夕侍公,跬步不离。家庭讲肄,偶有会意,公輙喜曰:‘天下至乐不出闺门之内。’公遇兄弟,安隐约,习苦淡。耆年,一灯荧然,语必达旦。至言妙义,不缘师授,亦非言语文字可传。公遇号寒斋,二子:同,字子真;合,字子常。守寒斋孝友之规,子常事兄如父,家政听焉。子真亦极友爱,连床之语至曙。一膳之珍必剖,制行同孝谨,临财同亷让,读书同义趋,作文同机键。奕世传一心,百年如一日。父子兄弟自为师友,世未有如林氏家庭讲肄之乐者也。”
鹤林罗大经云:“余家深山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潄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友,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饷,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悦可人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玩味此句最妙,然识其妙者盖少。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滚滚马头尘,怱怱驹隙影耳。人能真知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易》曰:‘观颐,观其自养也。’康节诗云:‘老年躯体素温存,安乐窝中别有春。尽有山翁拙于用,也能康济自家身。’”此自养之旨也。善自养如鹤林,斯可以佚老矣。
邵康节先生《年老逢春吟》云:“年老逢春雨乍晴,雨晴况复近清明。天低宫殿初长日,风暖园林未啭莺。花似锦时髙阁望,草如茵处小车行。东君见赐何多也,又复人间久太平。”《首尾吟》云:“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喜老时。明着衣冠为士子,髙谈仁义作男儿。敢于世上明开眼,肯向人前浪皱眉。六十七年无事客,尧夫非是爱吟诗。”(凡十一首)《惜芳菲吟》云:“绿杨阴里寻芳遍,红杏香中带醉归。”末联云:“芸樽有酒慈亲乐,犹得阶前戏彩衣。”(凡四首)《击壤集》一编,老人怡神悦目,时可吟玩。《无名公传》自叙尤详:“性喜饮酒,命之曰‘太和汤’。所饮不多,不喜过醉。其诗曰:‘饮未微酡,口先吟哦。吟哦不足,遂及浩歌。’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冬燠夏凉,遇有睡思,则就枕。其诗曰:‘墙髙于肩,室大如斗。布被暖余,藜羮饱后。气吐胸中,充塞宇宙。’”闻人言人之善,就而和之,又从而喜之。其诗曰:“乐见善人,乐闻善事,乐道善言,乐行善意。闻人之善,如佩兰蕙。”晩有二子,教之以仁义,授之以六经。家素业儒,口未尝不道儒言,身未尝不道儒行。其诗曰:“羲轩之书,未尝去手。尧舜之谈,未尝离口。当中和天,同乐易友。吟自在诗,饮欢喜酒。百年升平,不为不偶。七十康强,不为不寿。”老境从容,善于自养,孰有如康节翁者乎?
吕东莱伯恭《横山吴氏佚老庵记》云:“横山吴君珉治别室之西偏,榜以‘佚老’。休工归役,斤釡收声,辑杖立于前,闻窃语于阶者曰:‘棋陇绳畦,坻粟京稼,筹算挂壁,万货四臻,此吾主人翁所以佚其老也。’少进至于门,闻行语于涂者曰:‘丰林邃宇,樽俎靖嘉,鸥鹭不惊,风月相答,此吾豪长者所以佚其老也。’又进至于郊,闻聚语于塾者曰:‘培嗣以学,既楙既敷,秩壶以礼,既序既饬,此吾乡丈人所以佚其老也。’他日,吴君为予道之。予曰:夫三者之言何如?’吴君曰:‘阶得吾粕,涂得吾漓,塾得吾醇。出浸远,吾名吾室义其究于此乎?’予曰:‘未既也,畏峤登舆,身闲心栗。厌市筑墉,目静耳喧。君虽善自佚,踰闑以往,肩頳腹枵者踵相接,岁或不升,尫瘠困惫,呻吟交于大逵。专一室之佚乐乎哉?君里中望也。盍劝族党,愒劳振乏。已责纾逋,同其美于是乡,则尽横山表里,皆吾佚老庵也。其视尺椽半席,广狭何若?’君谢曰:‘厚矣!子之拓吾境也。’顾童奴陷其说于壁间以劝。”此记为勉耆英力行好事,敛岁济赈,实积阴功。必有紫府真人延之于上座者。
辛稼轩词寿赵茂中郎中,时以置兼济仓,里中赈济,除直秘阁,《沁园春》云:“甲子相髙,亥首曽疑,绛县老人。看长身玉立,鹤般风度,方颐须磔,虎样精神。文烂卿云,诗凌鲍谢,笔势骎骎更右军。浑余事,羡仙都梦觉,金阙名存。门前父老忻忻,焕奎阁,新褒诏语温。记他年帷幄,须依日月,只今剑履,快上星辰。人道阴功,天教多寿,看到貂蝉七叶孙。君家里,是几枝丹桂,几树灵椿?”
又呈茂中前章,记广济仓事,《满江红》云:“我对君侯,长怪见,两眉阴德。更长梦,玉皇金阙,姓名仙籍。旧岁炊烟浑欲断,被公扶起千人活。算胸中,除却五车书,都无物。溪左右,山南北,花远近,云朝夕。看风流杖屦,苍髯如戟,种柳已成陶令宅,散花更满维摩室。劝人间且住五千年,如金石。”
赵龙图自咏《念奴娇》云:“吾今老矣,好归来,了取青山活计。甲子一周余半纪,谙尽人间物理。婚嫁随缘,田园粗给,知足生惭愧。心田安逸,自然绰有余地。还是初度来临,葛巾野服,不减貂蝉贵。门外风波烟浪恶,我已收心无累。弟劝兄酬,儿歌女舞,乐得醺醺醉。满堂一笑,大家百二十岁。”
辛稼轩寿人七十《感皇恩》云:“七十古来稀,人人都道:不是阴功怎生到。松姿虽瘦,偏耐云寒霜冷。看君霜鬓底,青青好。楼雪初晴,庭闱嬉笑,一醉何妨玉壶倒。从今康健,不用灵丹仙草。更有一百岁,人难老。”
又为婶母王氏庆七十《感皇恩》云:“七十古来稀,未为稀有,须是荣华更长久。满床靴笏,罗列儿孙新妇。精神浑似个,西王母。遥想画堂,两行红袖。妙舞清歌拥前后。大男小女,逐个出来为寿。一个一百岁,一杯酒。”
《最髙楼》诗洪内翰七十云:“金闺老,眉寿正如川。七十且华筵。乐天诗句香山里,杜陵酒债曲江边。问何如,歌窈窕,舞婵娟。更十岁,太公方出将,又十岁,武公方入相,留盛事看明年。直须腰下添金印,莫教头上欠貂蝉。向人间,长富贵,地行仙。”
《鹊桥仙》为人庆八十,席间戏作云:“朱颜晕酒,方瞳点漆,闲傍松边荷杖。不须更展画图看,自是个寿星模样。今朝盛事,一杯深劝,更把新词齐唱。人间八十最风流,长贴在儿儿额上。”
又为岳母庆八十云:“八旬庆会,人间盛事,齐劝一杯春酿。臙脂小字点眉间,犹记得,旧时宫样。彩衣更着,功名富贵,直过太公以上。大家着意记新词,遇着个十年便唱。”
《品令》族姑庆八十,来索俳语:“更休说,便是个住世观音菩萨。甚今年,容貌八十岁,见底道,才十八。莫献寿星香烛,莫祝灵龟椿鹤。只消得,把笔轻轻去,十字上,添一撇。”
张于湖(孝祥)帅潭州日,寿黄倅(永存)母淑人,《木兰花》云:“慈闱生日,见说今年年九十。戏彩盈门,大底孩儿七个孙。
人间盛事,只这一般难得似。愿我双亲,都似君家太淑人。”
曾祖参政文靖公寿伯母太夫人上官氏《木兰花》词云:“吾家二老,前有髙平生癸卯。若到今辰,讵止荣华九十龄。共惟伯母,九十新年还又五。五五相承,好看重逢乙巳春。”
上官氏,朋溪宁国府判(梦得)朴庵编修,户部提刑(应博)之母;髙平郡夫人江氏,文靖公之祖母,皆年过九十,吾家二寿母也。
又有《鹧鸪天》二阕云:“九十吾家两寿星,今夫人赛昔夫人。百年转眼新开秩,十月循环小有春(十月二十一日生)。生日到,转精神,目光如镜步如云。年年长侍华堂宴,子子孙孙孙又孙。”
“寿母开年九十三,佳辰就养大江南。缇屏晃耀新宁国,绣斧斓斑老朴庵。 倾玉斚,擘黄柑,两孙垂绶碧于蓝。便当刋颂崆峒顶,留与千年作美谈。”
文靖公在朝日,寿母昌国叶夫人词云:“”帝里风光别是天,花如锦绣柳如烟。还逢令节春三二,又庆慈闱岁八千。斟寿斚,列长筵,子孙何以咏髙年。各裒千首西湖什,一度生朝献一篇。”
任静江经略安抚日,元夕奉亲出郊词云:“彩结轻车五马随,倾城争出看花枝。笙歌十里岩前去,灯火千门月下归。莲炬引,老莱衣,蛾眉无数卷帘窥。谁知万里逢灯夕,却胜寻常三五时。”
寿母词云:“满二望三时(中春三十日生),春景方明媚。又见蟠桃结子来,王母初筵启。无数桂林山,不尽漓江水。总入今朝祝寿杯,永保千千岁。”
朴庵编修户部,知平江府日,寿母上官太夫人《感皇恩》云:“觅得个州儿,稍供彩戏。多谢天公为排备,一轮明月,酝作清亷滋味,倾入寿杯里,何妨醉。我有禄书呈母,年万计。八十三,那里暨,便和儿算,恰一百四十地。这九千余岁长随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