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肝与丙肝病毒感染患者肝脏病理特点比较

2019-03-12梁云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管区丙肝丙型肝炎

梁云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指乙肝病毒(HBV)检测为阳性且病程>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确的慢性肝炎患者[1]。慢性丙型肝炎(简称丙肝)则是一种由丙肝病毒(HCV)引起的慢性肝炎[2]。与乙肝相比,丙肝更易发展为重型肝炎,与肝癌、肝硬化联系密切[3]。由于丙肝临床资料相对较少且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症状,临床上常以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异常为主要特征,但无法充分说明肝损伤程度[4]。本文比较丙肝和乙肝感染者病理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本院接受肝组织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4例为乙肝组,其中男86例,女48例;年龄32~57岁,平均年龄(39.12±6.82)岁。选取同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4例为丙肝组,其中男38例,女16例;年龄29~58岁,平均年龄(42.32±6.81)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供的标准;(2)所有患者均行抗病毒治疗;(3)患者对本项目知情且同意参与。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药物性肝脏疾病、酒精性肝脏疾病或其他非HBV、HCV病毒感染。

1.2 方法 (1)肝功能检查:采用雅培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患者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其中ALT正常值 :5~40U/L;AST正常值 :8~40U/L。(2)肝组织活检:肝组织活检采用快速经皮穿刺活检术,所取组织长度均>1cm且包含≥5个完整汇管区。组织采用4%中性甲醛固定,常规制片,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由2名有经验的病理医师对所有标本进行审核诊断,且医师对标本提供者的肝功能检测结果不知情。

1.3 观察指标 (1)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分级标准[5-6]:①G0:肝组织小叶内、汇管区及周围均无炎症(本次研究排除G0患者);②G1:肝组织小叶内出现细胞变性,有少数灶状或点状坏死灶,汇管区有炎症;③G2:肝组织小叶内出现变性,出现嗜酸体及灶状或点状坏死,汇管区及周围出现轻度碎屑状坏死;④G3:肝组织小叶内出现变性,出现融合性坏死或桥接坏死,汇管区及周围出现中度碎屑状坏死;⑤G4:多小叶坏死,桥接坏死范围广,汇管区及周围出现重度碎屑状坏死。分级高于G2时则显示肝组织出现明显坏死性炎症。(2)肝组织纤维化分期标准:①S0:肝组织无纤维化(本次研究排除S0患者);②S1:仅小叶内以及窦周出现纤维化,汇管区无纤维化;③S2:小叶结构保留,汇管区周围出现纤维化并形成纤维间隔;④S3:未出现肝硬化,但纤维间隔以及小叶结构出现紊乱;⑤S4:肝硬化早期。分期高于S2时则显示肝组织出现明显纤维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炎症分级比较 丙肝组肝组织出现明显坏死性炎症的患者高于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炎症分级比较[n(%)]

2.2 两组患者纤维化分期比较 丙肝组肝组织出现明显纤维化的患者高于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纤维化分期比较[n(%)]

2.3 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 乙肝组患者AST水平高于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U/L,(±s)]

表3 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U/L,(±s)]

组别 n AST ALT乙肝组 134 135.68±75.26 192.28±103.57丙肝组 54 65.02±24.18 178.61±85.32 t值 6.751 0.859 P值 <0.001 0.391

3 讨论

乙肝与丙肝是全世界流行的传染性疾病,根据流行病学显示,世界范围内乙肝病毒感染者达2.4亿,丙肝感染者达1.8亿[7]。患者感染乙肝或丙肝病毒后会一定程度造成肝组织损伤,而造成肝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是集体免疫系统的损伤[8]。病毒性肝炎造成的肝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常伴随不同程度炎症细胞浸润,而肝损伤及炎症反应会产生大量炎症因子刺激肝星状细胞活化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最终导致肝组织纤维化,严重者将演变成肝硬化[9-10]。乙肝病毒感染者和丙肝病毒感染者肝损伤发生机制虽然相似,但在临床上的治疗措施仍存在较大区别,原因可能是两种病毒感染者肝损伤程度有一定区别。

自丙肝病毒确立以来,在病毒学、临床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展迅速,临床上通常采用ALT、AST水平变化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但ALT、AST水平与丙肝感染引起的肝组织炎症分期及纤维化分级严重程度不一定相一致;临床资料显示急性丙型肝炎患者ALT和AST水平一般较低,但也有较高者[11-12]。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30%患者ALT水平处于正常水平,约40%患者的ALT水平低于2倍正常值上限,虽然大多数此类患者仅有轻度肝损伤,但有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因此血清指标并不能完全代表患者的病理特点水平[13]。

本资料显示,丙肝组肝组织出现明显坏死性炎症的患者高于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丙肝患者更易检测到患者肝组织出现明显坏死性炎症。乙肝组患者炎症分期较为平均,其中炎症分级为G3等级的患者46例,相对较多,表明乙肝患者的炎症分级并无明显的集中性,但相对而言仍是较高水平炎症活动程度;丙肝组患者炎症分期则主要集中在G2水平,与乙肝组患者比较,丙肝组患者的炎症分期水平更具有集中性且更易发现明显坏死性炎症,但大多数仍处于较低炎症活动水平,与以往研究中提出的丙型肝炎在旧分类中多处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性肝炎之间这一结论[14]相符。本资料结果显示,丙肝组患者中肝组织出现明显纤维化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乙肝组中肝组织出现明显纤维化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丙肝患者肝组织纤维增生明显高于乙肝患者,提示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纤维化出现的时期可能更早于乙型肝炎患者[15]。分析原因可能是:(1)HCV病毒可能本身具有增加溶酶体膜通透性的功能或这可以表达毒性蛋白进而直接损伤肝细胞。(2)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在杀伤病毒的同时也会造成肝细胞损伤,而HBV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相对HCV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更易凋亡,因此HCV感染者肝细胞更易受到损害。在本资料中,两组患者ALT水平均高于2倍正常水平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组患者AST水平高于丙肝组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炎症分期和纤维化分级仍有区别,且丙肝患者纤维化更集中于高水平,这提示ALT水平与患者的炎症分期和纤维化分级并不一定处于同一水平,不能作为反映患者炎症活动水平和纤维化水平的指标。

猜你喜欢

管区丙肝丙型肝炎
围剿暗行者——丙型肝炎
基于全科医生丙肝认知现状探索基层丙肝消除策略
行政包干制:乡镇“管区”治理的逻辑与机制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人-人嵌合抗丙肝抗体检测阳性对照品的研制及应用
78%的国人不知它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
丙型肝炎的危害和防治
丙型肝炎发病率上升
日本为争钓鱼岛备14艘驱逐舰 一旦有事快速驰援
日本海上保安厅卷入风暴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