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阑尾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2019-03-12王象萍任方远段润卿黄斌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下腹囊性浸润性

王象萍 任方远 段润卿 黄斌

阑尾黏液性肿瘤(AMN)是一种少见肿瘤,临床表现多样,术前确诊困难,本文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24例AMN的CT表现,并分析其相关病理基础,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本院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具有完整CT资料的24例AMN。男11例,女13例;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黏液性囊腺瘤11例,低级别黏液性肿瘤12例,黏液腺癌1例。右下腹痛12例,右下腹肿块9例,右腹股沟肿块1例,腹腔包块1例,癌胚抗原升高4例,范围在6.0~33μg/L。既往有阑尾炎病史10例。术前误诊9例,分别误诊阑尾炎8例、右侧卵巢肿瘤1例。

1.2 CT检查方法 使用飞利浦64层螺旋CT,平扫3例,平扫+增强21例,扫描层厚5mm,间隔5mm,螺距1~1.2,扫描条件:120kV,200~250mA;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00mgI/ml)行双期增强扫描,流速3ml/s,动脉期延迟25~28s,实质期延迟70~90s。

1.3 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 24例均手术完整切除,所有标本均经4%中性缓冲甲醛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HE切片,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采用EnVision两步法,免疫标记物包括:CK-20、CDX-2、CEA、p53、Ki-67等。

1.4 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由2位经验丰富的诊断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主要分析CT表现:肿瘤部位、形态、囊壁(均匀度、厚度、壁结节、囊壁钙化等),肿瘤强化特点及并发病变。最后结合手术病理结果,与病理科医师共同分析,按2010年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1],分为黏液性囊腺瘤(MA)、低级别黏液性肿瘤(LAMN)、黏液腺癌(MAC)三种病理类型,后两种可破裂或种植分别形成低级别与高级别腹膜假性黏液瘤(PMP)。

2 结果

2.1 肿瘤CT表现 本组11例MA,均位于右下腹区域,CT可表现为两种:(1)类似阑尾炎CT表现5例,表现为阑尾增粗、周围渗出,远端囊腔内见少量囊液,囊壁强化均匀,术前均误诊为阑尾炎。(2)类圆形、管状囊性肿块6例,囊壁光滑,无壁结节,囊壁均匀轻中度强化,囊壁见弧形钙化3例,有慢性阑尾炎病史3例且均被误诊,合并阑尾套叠入盲肠1例。本组12例LAMN中1例伴发PMP形成,1例疝入右腹股沟区,术前误诊为右腹股沟疝,其余10例位于右下腹区,右下腹区病例中3例瘤灶部分延伸入盆腔。LAMN的CT表现为长管状、类圆形囊性肿块(见图1A),6例囊壁可见蛋壳样或弧形钙化,3例见囊腔内有较薄分隔,3例见囊壁结节形成,囊壁、壁结节均见均匀轻中度强化,4例囊壁厚薄不均(见图1B),伴发阑尾炎2例;伴发低级别PMP 1例,其CT表现为阑尾近端见管状囊性肿块及高密度粪石嵌顿,囊壁见弧形钙化(见图2A),远端破裂形成假性黏液瘤(见图2B),广泛分布于右下腹及盆腔内,上至右肾下极水平,下至宫颈水平,最长径约21.0cm,形态不规则,与膀胱、子宫、右侧附件、周围肠管及网膜分界不清,部分囊壁及钙化飘浮在黏液中,囊壁均匀轻度强化。本组1例MAC,位于右下腹囊性肿块(见图3A),囊壁厚薄不均,囊壁均匀中度强化(见图3B)。

图1 A:平扫示右侧回盲部类圆形囊性肿块,囊壁可见蛋壳样钙化;B:增强后实质期瘤灶囊壁、壁结节均匀强化;C:非浸润性,阑尾黏膜上皮增生伴轻度异型(HE,×100)。图2 A:平扫示腹盆腔巨大囊性肿块,囊壁弧形钙化;B:增强后实质期囊壁均匀强化,囊内可见分隔;C:镜下见非浸润性病变,阑尾黏膜上皮轻中度异型性增生,浆膜面可见黏液,伴低级别PMP(HE,×200)。图3 A:右下腹回盲部见灯泡样囊性肿块;B:增强后实质期囊壁均匀强化;C:镜下可见重度异型腺体呈浸润性生长,浸润浆膜下,并见与LAMN的相移行区域(HE,×100)

2.2 病理表现 11例MA大体病理为阑尾肿胀或囊性肿块,部分囊壁钙化,病灶均局限于黏膜内,6例伴有腔内黏液样物,8例伴阑尾炎组织学特征,1例阑尾套叠入盲肠。镜下显示:阑尾大部分黏膜上皮增生,局部细胞伴轻度异型,非浸润性病变。12例LAMN中有8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切面均见黏液样胶冻物沉积,部分管壁钙化,部分累犯阑尾全层及回盲部肠管表面,镜下显示非浸润性病变,阑尾黏膜上皮增生伴轻度异型,且突破黏膜肌层达阑尾壁内或突破浆膜层到阑尾表面;1例位于右侧腹股沟区,瘤灶内广泛黏液湖沉积,含果冻样淡黄色组织,阑尾腔内亦有同样果冻样组织;1例伴发低级别PMP,术中见盆腔内充满胶冻样物,双侧结肠旁沟腹膜、直肠、乙状结肠表面散在胶冻样种植灶,表面见胶冻样物,从阑尾根部破出,与周围肠管、肠系膜粘连;2例伴阑尾炎组织学特征。镜下显示非浸润性病变,阑尾黏膜上皮轻中度异型性增生,伴低级别PMP(见图2C)。1例高分化MAC,大体病理为囊实性肿块,回盲部肠管表面累犯,囊内充满胶冻样物,镜下显示重度异型腺体呈浸润性生长,浸润浆膜下,并见于LAMN的相移行区域(见图3C)。免疫组织化学:所有MA、LAMN患者均为 CEA(+)、CDX-2(+)、CK20(+)、Ki-67 ≤ 25%表现;MAC 为 CDX-2(+++)、CK20(++)、CEA(+++)、Ki-67约25%。以上患者切缘均为阴性,所有淋巴结均未见肿瘤转移。

3 讨论

3.1 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 阑尾黏液性肿瘤是一组少见的肿瘤谱系,较少经血行和淋巴结转移[2-3],不同于胃肠道其他肿瘤。依据WHO最新分类,将其分为三类:黏液性囊腺瘤、低级别黏液性肿瘤、黏液腺癌,LAMN属于低度恶性或交界性肿瘤类别。LAMN、MAC可破裂或种植分别形成低级别与高级别腹膜假性黏液瘤,其预后与腹膜假性黏液瘤的级别、累及范围等有关。临床表现多以右下腹疼痛及右下腹肿块为首发症状,部分可有癌胚抗原CEA升高,常伴发急慢性阑尾炎,易误诊为阑尾炎,发病年龄多>50岁,女性多于男性[4]。

3.2 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分析 MA病理上仅局限于黏膜层,且为非浸润性病变,因而肿瘤多位于右下腹,位置较固定,瘤灶边界较为清楚,囊壁光整,阑尾腔内充盈胶冻样黏液,因而CT表现为管状或类圆形囊性占位,囊液均匀,囊壁较光整,呈轻度均匀强化,部分可见囊壁弧形钙化;MA常合并阑尾炎表现,部分可合并肠套叠,杨旭丹等[5]也有报道。本组中有8例误诊为阑尾炎,原因可能是此8例MA的CT及临床表现与阑尾炎相似有关。

LAMN病理上亦属于非浸润性病变,呈轻中度异型性,因而瘤灶边界较为清楚,较少累及回盲部肠管,CT表现为右下腹长管状或类圆形囊性肿块,瘤灶可部分延伸入盆腔,少数可疝入右腹股沟区,韩太林等[6]也有报道,这可能与肿瘤囊液增多、囊壁结构及重力改变等有关,多平面重建有助观察;肿瘤常突破黏膜肌阑尾层达阑尾壁内或突破浆膜层到表面,出现少量黏液,是肿瘤内多见菲薄分隔或壁结节、囊壁厚薄不均且可破裂形成PMP的病理基础,囊壁多见弧形、蛋壳样钙化,部分囊内可见漂浮的絮状强化,漂浮物与黏液内少量黏膜异型上皮细胞漂浮有关,少数LAMN可伴发阑尾炎。

本组仅1例高分化MAC,可能与样本量少、取材标准有关;以往报道[5-7]中MAC出现比例较高,主要表现为右下腹囊实性肿块,边界不清,可有壁结节及分隔,常侵犯邻近肠管,这可能与肿瘤重度异型腺体浸润生长、且多浸润至浆膜下有关,肿瘤多有中度以上强化,也可伴发PMP形成。1例低级别PMP起自阑尾,远端破裂形成腹膜假性黏液瘤,可种植转移于腹膜、卵巢、膀胱、子宫、周围肠管等[8],但PMP只发生于 LAMN 与 MAC[9]。

本资料显示,MA伴发阑尾炎的例数最多(8例),瘤灶多局限于右下腹,无PMP发生情况;LAMN仅2例伴发阑尾炎,发生部位也更加多样。因此,若伴发阑尾炎,可能提示AMN处于瘤变或低级别阶段。另有观点认为AMN存在一个从黏膜增生到瘤变再到低度恶性的LAMN最后癌变的逐步演变过程[6],本组病例CT表现及其病理结果与此演变过程有较好的对应性,高分化MAC镜下观察到部分存在LAMN与MAC的移形区域,其CT表现也与LAMN难以鉴别,MA与LAMN的CT表现也有相似性,因而术前AMN互相鉴别困难。

3.3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阑尾炎或阑尾脓肿、回盲部肿瘤、右侧附件区肿瘤鉴别:阑尾炎或阑尾脓肿: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炎症指标升高等,CT 表现为阑尾肿大或蜂窝状不均匀强化,周围淋巴结多肿大且较为明显。回盲部肿瘤:回盲部实性肿块,临床多有黑便、消瘦、肿瘤标记物升高等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肠梗阻,CT表现为盲肠管壁增厚或肿块形成。右侧附件区肿瘤:肿瘤大部分位于盆腔右侧区,妇科检查有助于诊断。

总之,CT检查对发现阑尾黏液性肿瘤较为敏感,但术前易误诊为阑尾炎。当发现右下腹囊性肿块,与阑尾关系密切;反复发作的阑尾炎,伴或不伴CEA升高等情况时,需考虑此病可能,术前CT检查可为阑尾炎或AMN的诊断及手术方式提供重要信息。

猜你喜欢

下腹囊性浸润性
特殊浸润性表面构建及其抑制酸奶黏附的研究
食管癌颈部巨大囊性淋巴结转移1 例报道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腹直肌子宫悬吊术在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研究
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诊断与临床病理学对照分析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养胃 “一揉二提”
擦胸揉腹增强免疫力
浸润性乳腺癌能治好吗
1B超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