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度近视白内障眼植入Bigbag与209M人工晶体术后的比较

2019-03-12张鹏飞戴巧云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轴晶体光学

夏 璐,张鹏飞,戴巧云

(1.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眼科,安徽 芜湖 241000;2.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弋矶山医院 眼科,安徽 芜湖 241001)

白内障唯一的根治方法就是手术治疗。然而,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底并发症发生率较未行白内障手术者高。2003年,Bigbag人工晶体作为特别为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设计的人工晶体进入临床使用,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使Bigbag人工晶体能够减低因与生理性晶体的差异性造成的视觉质量差及易发生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疾患的发生率。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26例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分别植入Bigbag人工晶体及209M人工晶体后,两者的视力变化、后囊膜情况、晶体后囊在眼内的位置变化、术后并发症等,评估Bigbag人工晶体对视觉质量的恢复和眼底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弋矶山医院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26例26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45~80岁,按植入人工晶体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Bigbag人工晶体,13例13眼;B组为209M人工晶体,13例13眼。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 ①术眼眼轴≥26 mm的高度近视眼患者;②经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明确诊断为白内障的患者;③排除既往有眼表或眼内手术史者;④无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眼底疾病者。

1.3 人工晶体的选择 Bigbag人工晶体:屈光范围0.00 D~+10.00 D,拥有6.5 mm的大光学直径,总直径达10.35 mm,晶体襻是360°的方边设计,3个大的晶体耳形襻之间间隔120°,与晶体囊袋接触面积达240°,晶体襻与光学面夹角成12°,A常数为121.0。209M人工晶体:屈光范围0.00 D~+10.00 D,光学直径为6.0 mm,总直径为11.0 mm,为一片式全周360°方边设计,A常数为117.9。

使用SRK-T公式计算人工晶体度数,考虑到高度近视患者的用眼习惯,预留-2 D~-4 D屈光度。

1.4 检查方法 术前及术后均检查①裸眼远视力、近视力、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②眼球前、后节。

利用A型超声测量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及晶体厚度,计算出中轴区晶体后囊膜到视网膜的距离,以评估手术前后晶体后囊在眼内位置的变化。

术后用裂隙灯显微镜、OCT、眼底镜等观察术后术眼角膜、前房、人工晶体位置、晶体后囊膜﹑玻璃体、视网膜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参考文献[1],制定针对研究对象术后6个月门诊复查时术后视觉满意度问卷调查。所有问题,答“是”得1分,答“否”得0分,≥5分为“满意”,<5分为“不满意”。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 所有患者均成功一期植入人工晶体,术后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A组所有患眼术后6个月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为0.2~0.6,最高视力提高8行;B组所有患眼术后6个月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为0.1~0.6,最高视力提高6行。

2.2 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

2.2.1 术中并发症 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最常见且最严重的术中并发症是晶体后囊膜破裂,本文研究的两组26眼均无此并发症。

2.2.2 术后并发症 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术眼前节均未见异常。术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术后视网膜脱离及后囊膜混浊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种人工晶体植入后6个月眼后节并发症对比

2.3 中轴区晶体后囊膜与视网膜距离 A组和B组术前中轴区晶体后囊膜与视网膜距离无明显差异(t=1.167,P=0.255);A组和B组术后中轴区晶体后囊膜与视网膜距离分别长于术前(P<0.05),且在B组长于A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中轴区晶体后囊膜与视网膜距离差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轴区晶体后囊膜与视网膜距离差比较

*表示两组t检验结果t=4.155,P<0.05。

2.4 术后患者满意度调查 两组植入人工晶体患者在视力提高﹑术后舒适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对预防患者夜间发生眩光现象优于B组(P<0.05),见表3。

3 讨论

高度近视患者的眼后节均存在一定的病理改变。在对术前测量人工晶体屈光度接近于零的高度近视患者是否需要植入人工晶体这一问题上,绝大多数学者认为[2]: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起到了重建晶体-虹膜隔屏障的作用,有利于眼后节的稳定。另外,考虑到本次研究对象均为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为适应其长期处于近视状态下而形成的用眼习惯,均选用SRK/T公式[3]。

表3 两种人工晶体术后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A组对预防夜间发生眩光现象优于B组,分析原因可能与Bigbag人工晶体拥有更大的光学区,减少和避免了夜间眩光有关。如果白内障术中植入光学面积不够大的人工晶体,特别是在暗视情况下,瞳孔超过其光学面时,会造成眩光,导致暗视力下降与不适[4]。更大的光学区也更方便术后对眼后节的检查和今后也许会发生的眼后节疾患的治疗[5]。

两组手术前后中轴区晶体后囊膜与视网膜距离差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gbag组小于209M组。Wesendash等[6]曾报道为了让人工晶体的光学面与后囊膜接触紧密,其光学部和襻之间必须具备大于10°的向前夹角。正是基于这一理论,Bigbag人工晶体拥有3个与光学面夹角成12°的晶体襻,将其光学部顶向后方,形成独特的前凹后凸的形态,使其光学部与晶体后囊膜接触更加紧密,较常规人工晶体更稳定地支撑后囊膜,能有效减少因眼球结构变化所产生的玻璃体前涌,从而降低了视网膜脱离的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Bigbag人工晶体对术后眼内环境的改变小于209M组,理论上应较后者更少发生眼后节并发症。但由于本次研究时间较短,两组术后眼底并发症尚无区别,仍需继续追踪随访。

本研究的A组术后无1例出现晶体后囊混浊。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发生原因是由于残留在晶体囊袋内的晶体上皮细胞增生,并逐渐移行到后囊膜所造成。后囊混浊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7]:人工晶体的材料、晶体设计等。Assia等[8]认为当人工晶体光学部与后嚢紧密贴附时,如同对增生的晶体上皮细胞起到了屏障作用。唐东永等[9]发现平凸人工晶体较双凸人工晶体具备更加优越的抑制晶体上皮移行作用,对晶体上皮细胞移行有抑制作用。有研究表明[10]晶体襻与其光学部的夹角>10°时,其屏障作用最好。基于上述理论,Bigbag人工晶体由于襻与光学部之间12°夹角而形成的屏障作用,有效解决了白内障术后晶体后囊膜混浊并发症。

Bigbag人工晶体及209M人工晶体在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临床应用中都是安全有效的。与常规209M人工晶体相比,植入Bigbag人工晶体的术后疗效更佳,患者更为满意。

猜你喜欢

中轴晶体光学
一线中轴,承古通今
滑轮组的装配
湾区枢纽,四心汇聚! 广州中轴之上,发现全新城市中心!
城市中轴之上,“双TOD”超级综合体塑造全新城市中心!
“辐射探测晶体”专题
光学常见考题逐个击破
数字经济+中轴力量,广州未来十年发展大动脉在这!
第2讲 光学知识专题复习
几何光学考题的三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