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建设刍论

2019-03-11

民族艺术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派社会性理论

蓝 凡

一、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人类作为主宰世界的物种,其任何行为的自由与不自由都存在于矛盾之中,矛盾是绝对的,因此需要对人类的行为进行选择、平衡和管控。

管控就是管理。对管控的规律作理论的总结,就是管理理论。对人的艺术行为进行管控的规律作理论总结,也就是艺术管理理论。换言之,艺术管理是对人类创造的艺术这一精神世界实施的管控行为。艺术管理理论则是研究这一管控行为的人文学科,是对人类艺术行为的管控规律的一种理论总结。

其实,对人的艺术行为进行管控,伴随人创造艺术这一行为开始就已发生。早在史前社会,先人们在进行艺术活动时,就有了协同合作和管理。古埃及时期的法老、祭司,中国从先秦时期开始的宫廷和官府的艺术管理机构,都可以说是一种对艺术活动的“管理”。

人类的管控经验告诉我们,对人类的行为进行管控,还不仅仅是选择和平衡,更重要的是创造,在一定意义上说,管控又是一种在不自由中的自由,不自由是为了更好的自由,所以,选择和平衡的管理,又是一种创造的管理。特别是对于艺术来说,选择和平衡的自由与不自由的管理,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就这种管理的属性而言,它是人类行为的共性。但这仅是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对于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管理的内在属性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是管理的社会性。尤其是对于艺术的管理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管理”是一种政治行为,艺术管理则更是一种精神世界的政治行为。所以鲁迅说:“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推崇文艺的人,虽喜欢说文艺足以煽起风波来,但在事实上,却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注]鲁迅:《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1929年),《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4页。

这是因为,艺术的管理,其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管理和上层建筑的管理,带有基础的和天然的社会性。就这种意义来说,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艺术管理,就是中国学派的艺术管理。换句话说,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是一种特殊性的艺术管理理论,其特殊性就在于“管理”的社会性和“艺术”的社会性的双重构架原因——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社会性和艺术性。这正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艺术管理理论的可能性所在,或者说是构建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的可能性所在。换言之,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定性。

社会性是艺术管理的神经元,艺术本来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沟通的世界,但艺术管理却将艺术的精神世界完全重新纳入现实的生存世界之中。就这种意义而言,艺术是精神性的,艺术管理却完全是社会性的,艺术管理成为对精神世界的管控与创造的双重机制,一种比艺术更为意识形态化的创造“行为”。这更成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艺术管理理论的必然性所在,或者说是构建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的必然性所在。

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一是从一些专业的艺术院校设置相应的艺术管理专业至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准备,二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引入西方的管理理论至今,需要对这种外来的理论进行中国本土的解读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构建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自然显得更为重要和必然。

更进一步说,艺术管理并不等同于“管理的艺术”,或者说是“领导的艺术”,艺术管理理论也并不是艺术管理术。换句话说,艺术管理学是一种人文科学史论研究,它要对人类的这种艺术管理行为进行历史和理论的全方位的探寻、提炼和总结——一种对实践的理性思考,要讨论的是艺术管理的原理、本质及其哲学和逻辑等。

这是因为,从学科体系方面来说,艺术管理学不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而是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它与管理学下设的艺术管理方向,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学科概念,其学科设置和理论研究的目的、方法与形态,都是不尽相同的。因为,艺术管理学不同于一般的管理学,其最终要解决的是在理论上研究管理如何为艺术的创作/生产、流通/传播和接受/消费服务,即对艺术行为的管控,从理论上阐明管理如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寻求艺术在人类生存中的演变规律。所以说,艺术管理是在艺术学的基础上的一种一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的集合体。换言之,艺术管理学是人类的一般生产行为与意识形态的双维度重叠。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如果说管理也是一种人类的创造行为,那么,艺术管理本身就更是一种艺术行为,它不但参与、创造和发展艺术的全过程,而且是人类意识形态自律与他律的最高体现,与一般说的管理是“通过协调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工作”[注][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9版),孙健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有着艺术性的,即意识形态性的异质差异。

也正是艺术管理这种高度的意识形态化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艺术管理理论又是极其“形而上”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管理的“管理”,一种人类精神活动的意识管控,因此,对于具体的“管理术”,或者说是管理技巧,譬如怎样开会、会议的功能、会议的种类和会议的主席设置之类,不是艺术管理理论所要讨论的对象和问题。

二、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础性矛盾与逻辑

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也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艺术管理理论体系。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础性矛盾,是艺术的精神性、消费的市场性和管理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础性逻辑,也就是艺术的精神性、消费的市场性和管理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统一。在这里,矛盾是绝对的,统一则是相对的。精神性崇尚的是自由,市场性追求的是盈利,社会性需要的则是约束,三者之间需要通过平衡才能达到矛盾的统一。

尤其是随着社会的激烈变革,艺术管理的艺术性、市场性和社会性的矛盾辩证统一,会变得愈加复杂。而认识和重视艺术管理的这种基础性矛盾,正是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的最核心本质所在。

其实,我们今天讲的社会主义的艺术管理,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进行了一定的实践。

早在中央苏区(中央苏维埃区域)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就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艺术的管理,最终在革命的目的上达到了艺术管理的艺术性、市场性和社会性的矛盾辩证统一。至延安抗日革命根据地时期,党和政府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时期艺术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经验,更是将艺术管理作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至1956年公私合营改造完成,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时说:“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毛泽东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从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目的上达到了艺术管理的艺术性、市场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

1978年改革开放后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更进入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艺术管理同时也迈入了新的时期——艺术管理的市场性得到了急剧地放大和提升。

而随着改革开放,我们引入了现代意义上的西方“管理理论”。作为“西学”的现代管理理论,是西方在世界二次大战以后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产生的。1980年,美国的哈罗德·孔兹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归纳了11种当时西方的管理理论学派,譬如社会系统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等,以及日本的精益管理、GE的六西格玛、欧洲的资本运作等。西方工业社会的管理理论和艺术管理理论,讲究系统方法和法治精神,树立规矩与人性管理,被吸收进中国的艺术管理实践中。但由于社会制度等原因,西方的艺术管理理论并没有在艺术性、市场性和社会性的矛盾上得到辩证的统一。

这样,伴随着中国正进行的历史罕见的现代化文化建设和中国文化艺术在改革中走向市场,以及伴随文化自信的进程,总结改革开放40年艺术管理方面的经验,批判性地吸收西方的现代艺术管理理论,探索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学派艺术管理学,就成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必然趋势。

三、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的框架模型

建立在艺术性、市场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基础上的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有着自身的框架模型,这就是:艺术管理的类别模型、层级模型和阶段模型。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的这三大框架模型,也就是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的结构模型,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区别于西方当代艺术管理的特殊结构模型。

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的一般结构,又是由三个各自独立的稳定“金字塔”——三大艺术管理类别、三大艺术管理层级和三大艺术管理阶段构成的,它们相互联系和缠绕,构成一个非常复杂的闭合圈自足体。

(一) 艺术管理类别

艺术管理类别分为政治管理、资本管理和人际管理三类,这是对艺术管理的本体性分类或本体性结构。政治管理包括最基本的思想理念的确立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资本管理包括最基本的盈利考核和风险控制;人际管理则包括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情感期望。

其中,政治管理是根本性的,它包含艺术管理的思想理念和规章制度,是左右艺术的意识形态发展方向的基本管理制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注]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9页。这也是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管理理论的根本依据所在。

图1 三大艺术管理类别图示

就这种意义上讲,对艺术进行规章制度的管理,其基础仍然是由一定的政治决定的,可以这样说,无政治,就无方圆,也就无规章制度。而资本管理与人际管理中的盈利考核、风险控制和道德规范、情感期望,其管理的可行性,也完全建立在政治管理的基础上。尤其是近几年,我们在引入西方的管理理论后,认为盈利考核、风险控制和情感期望是“普适性”的,特别是道德规范在艺术管理中的作用,也被认为是“技术性”的,其实,无论是资本管理还是人际管理,都受到思想理念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所以,在艺术管理类别中,政治管理是基础性的,并且是制度性的。所谓“制度性”,即依据社会制度的不同而呈现其差异性。

(二) 艺术管理层级

艺术管理层级是分类或结构上的层级管理,又分为国家层级、地方层级和经营层级三类。艺术管理层级在管理上具有不同的“权限”和“方法”。

国家层级主要包括顶层设计和立法执行两大类,是针对艺术管理的顶层设计和立法执行。尤其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这种宏观的设计与立法,其目的和价值更为不同,因为它直接作用于地方层级的行政管控和法规执行,经营层级的人员组织和项目实施。

尤其是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艺术管理来说,国家层级的顶层设计和立法执行,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特别是对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管理”来说,顶层的设计和立法,更容易达到艺术性、市场性和社会性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图2 三大艺术管理层级图示

当然,在层级的艺术管理中,国家管理是宏观管理,地方管理属中观管理,经营管理则是微观管理。由于社会的制度性差异,中国与西方在艺术的层级管理上并不相同。尤其是在具体的经营管理上,我们特别容易忽视经营层级上的人员组织和项目实施上的具体差异性,这就是:无论是国营单位,还是民营单位;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无论是对何种样式的艺术管理,其最终极的管理目标,都是为了人民,即艺术管理的艺术性、市场性和社会性,在为人民这一终极管理目标上获得高度的矛盾统一。

(三) 艺术管理阶段

艺术管理阶段分为生产/创作、流通/传播和接受/消费,这也是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行为的整体过程,或者说是作为艺术生产的完整链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对于中国学派艺术管理而言,生产/创作中的要素配置和目标项目管理、流通/传播中的策划推广、管道运营管理和接受/消费中的接受平台、消费模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性所决定的。

对于艺术管理阶段来说,要素配置和目标项目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在中国的艺术存在日益市场化的情况下,如何发挥要素的配置和项目的目标管理,突显了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方略与策略。而流通/传播中的策划推广和管道运营,接受/消费中的接受平台和消费模式,更是直接受到了要素配置和目标项目的直接作用和制约,从而与政治管理的思想理念确立和规章制度制定,形成了本质性的关联,这是社会制度的机制性因素造成的结果。当今,从中央到地方,各类文化艺术基金的创立和运作,正是这种在一定的思想理念和规章制度下,要素配置和项目管理创新的体现,而各类接受平台和消费模式的升级换代,也可以说是要素配置创新的直接结果。

图3 三大艺术管理阶段图示

图4 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框架模型的时空轴

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框架模型的提出和建立,仅是一种探索,理论体系框架模型既稳定,又十分复杂。说是复杂,因为艺术管理类别、艺术管理层级和艺术管理阶段不仅是相互重叠和交叉的,而且还相互发生影响,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在时空轴上,发生着量与质的变化发展,而且相互之间发生着正相关的制约与作用。但这种框架又是一个自足性的闭合圈,在闭合圈内各个框架又独立完成各自的功能,最终达成管理的终极目标。

结 语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的刚性原则,也是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的本质基础。这一刚性原则和本质基础的规定性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社会主义性质、适应中国实践的艺术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管理。就这种意义而言,中国学派艺术管理与国外(主要是西方)艺术管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制度和实践三个方面,即艺术管理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性作用;艺术管理下中国现行制度的指导性作用;艺术管理下中国当下实际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的最基本原则。其具体体现为:在经济领域以公有制为主体,体现在政治领域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体现在文化领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体现在社会领域就是坚持人民主体、人民至上的原则。

在批判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管理理论,构建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中国艺术管理与西方当代艺术管理存在的三大明显区别,即艺术管理制度、艺术管理效益和艺术管理方式。在公有制、私有制和股份制三种管理制度上,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是以公有制为主;在社会效益、艺术效益和经济效益三种艺术管理效益上,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是以社会效益第一为根本;在传统式、现代式和后现代式三种艺术管理方式上,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是以传统式为主。

图5 中国艺术管理与西方当代艺术管理存在的三大明显区别示意图

换句话说,中西艺术管理在管理制度上的差异,指的就是管理的公有制、私有制和股份制的区别差异。中西艺术管理在管理效益上的差异,指的是管理的社会效益、艺术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区别差异。中西艺术管理在方式上的差异,指的是管理的传统式、现代式和后现代的区别差异,即垂直式、平面式和后现代管理的区别差异。

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特征的基点也就体现在对这种差异性的理论探讨和总结之中。而具有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的特征,也就是中西艺术管理理论体系的差异特征。具体而言,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的四大主要特征为:政治为根、三位融合、阴阳之道和以人为本。

政治为根是管理制度的方位性特征,三位融合是艺术管理类别、层级和阶段的融合发展特征,阴阳之道是中国哲学和儒释道文化在当代艺术管理中的呈现特征,以人为本则是中国学派艺术管理以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特征。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审美管理特征。

中国艺术的世纪大发展,需要以管理创新作为契机,以管理创新作为抓手,以管理创新带动艺术业的创新发展。换句话说,以管理创新为契机,也就是社会效益第一、不断创新发展和扎根本土,探索艺术管理经验的发展,整体推进中国艺术业的创新发展,从而构建中国学派的艺术管理理论体系,这是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艺术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猜你喜欢

学派社会性理论
伯明翰学派“黑色大西洋”表征政治研究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坚持理论创新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the Walking Dead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