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点事件传播过程中“共鸣极化”现象研究

2019-03-11李彦翰

传媒 2019年3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话语

文/李彦翰

社交媒体具有开放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信息流动量大,隐蔽性高,易导致舆情多发,给舆情治理增加难度。在社交传播中,当一个事件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朋友圈被“刷屏”后,大部分受众会选择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事件,并基于自身的需求和感受,参与表达意见和传播观点。近年来,在热点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共鸣极化”现象频频出现,带来强烈的舆论声势,媒介需要对该现象有个全面清醒的认知,以防负面效应不断扩散,产生不利影响。

一、表现特征:碎片表达、话语分歧及冲突明显

1.严肃公共舆论场的话题外溢,意见流出现爆发式扩散。信息时代,任何一个微小事件的发展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尤其是负面影响,如果舆情把握不力,极易产生“蝴蝶效应”。例如,在2018年“两会”期间的直播画面中,一段“女记者翻白眼”的视频在网络上盛传。视频显示,一位身穿蓝色衣服的女记者,对身旁红衣记者的提问感到焦急而不耐烦,以“托下巴、翻白眼、扭头打量”等诸多小动作表达不屑,面露不悦。视频一经上传至网络,在社交媒体上迅速扩散,舆情随即发酵,引发

网民热议。不仅蓝衣女记者的翻白眼表情被网民做成了表情包流传开来,其本人也被严肃批评并吊销记者证。一时间,“蓝衣记者翻白眼”话题火爆网络,占据了社交平台上的微博热搜和朋友圈,既有赞同“翻白眼”行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内心想法的权利,也有认为此举过于轻浮,在正式官方的场合出现实为不妥。传统印象里,女记者大多是严肃认真的风格,在如此官方的两会场合,“对看不顺眼的人翻白眼”“不屑一顾的神情”带来强烈的差异感。因此,大量自媒体及网民在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之后,开始了“二度创作”,开发了一大堆表情包,进行情感宣泄或借势营销。

当前,舆论热点呈多元、分散形态,社交媒体成为网络“公共领域”,外延逐步扩大,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意见流出现爆发式增长,并根据自身兴趣和利益的不同,对事件表达出不一样的情绪态度和观点倾向,“舆论场效应”逐渐凸显,“全民围观”及“全民狂欢”的热潮涌现,带来强大的舆情聚合效应,被放大后极易形成“情绪感染”“共鸣极化”等现象。

2.通过反讽、戏谑等手段与主流话语抗争。现如今,网络议题更新快,不少媒体纷纷在互联网上寻找新闻线索,将大量网络议题转为“媒介议题”,议题关注度的上升和下降速度也十分迅猛,传播范围和议题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热点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媒介需要积极促进信息流通,构建良性议程互动机制,打造健康的舆论场,以免负面效应占主导,产生不良影响。

社交媒体具有自主性大、参与性强等特点,受众可以自由地参与到观点表达的过程中来。例如,在“两会女记者翻白眼事件”的舆论生成过程中,受众通过反讽、戏谑等方式表达的观点和看法能够起到强大的渲染效果,并与主流话语产生对抗力,成为舆情演化生成中的重要节点。社交媒体上的年轻受众数量多,民主参与意识和权利平等意识强,舆论态度的感性化程度高,极易出现话语极端化、情绪化等现象,引发大量从众心理。网络舆论的乱象给媒介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因为在公共话语平台上,渲染群体情绪容易导致“共鸣极化”现象的发生,诸如羞辱、谴责等负面情绪和言论,甚至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充分迎合人们的好奇心理,带来大量情绪化的网络言论,“两会女记者翻白眼事件”中,人们扒出蓝衣记者的父亲曾是落马高官、红衣记者身份造假等信息后,进行了大肆渲染,对新闻当事人的隐私构成严重威胁,不利于构建良好的传播环境以及和谐的话语生态圈。

二、产生缘由:网络舆论环境下,“群氓狂欢”冲动景观频现

1.言论共享自由度的扩大,提升话题讨论热度。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特征是“聚集快、周期短”,热点事件在社交媒体上生成、发酵和扩散的速度迅速,为受众的言论自由提供了便利条件,降低了公众发表个人意见和态度的表达门槛。通过“微博热搜”等形式的议题设置,短时间内聚合了大量分散在网络上的“民意”,并在社交媒体中快速传播扩散。一般情况下,舆情从生成到演变成热点需要1-2天,带有差异化和公共性的个别舆情事件,从发酵到引爆网络舆论场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小时的时间。

热点事件的议程设置中,受众的观点和态度易对媒介议题产生影响,成为舆论的中心焦点。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主体,均可参与到自由发声的讨论中来,传播内容变得多元而复杂。经过受众的热烈讨论,话题热度升温,网络议程设置功能的领域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共鸣极化”的潜在危害进一步深化,极易产生网络舆论风险和危机。网络时代,媒介应着力提升话语治理能力建设,媒体通过关注事件发展的进程,对事件详细追踪和反思,在媒介立场、新闻价值取向等多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2.匿名性和从众性易产生非理性表达,引发“网络暴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向,使得媒介样态日趋多样化,为受众的话语表达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的媒介话语权转移到受众手中,让其可以依据自身兴趣与喜好,拓展话语空间。

社交媒体的盛行,让受众可以随时通过“点赞”“关注”“评论”“转发”等功能实现互动交流,达成互联网上的制衡空间或合意空间,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网民的从众性特征,使得意见表达更易显得随意和感性,出现话语的分歧与交错,受众极易释放戏谑、狂欢心理,呈现出失序的传播景象,促使网络舆论情绪化与偏激化,造成话语传播空间的“群体盲思”,盲目迎合某些观点与看法,对一些事实甚至不加分析地随意扩散,导致出现谣言、非理性表达和不恰当诉求,引发“网络暴力”。

三、治理方法:加强媒介话语自律,促进情感融合与互动

1.完善媒介对话机制,提升话语治理能力。如今,受众表达意见和利益诉求的意识日趋强烈,话语表达多元化,热点事件发生后,往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并被赋予新的内涵,例如,英国广播电视BBC发布新闻称《中国两会:女记者翻白眼被直播引爆社交网络》。因此,媒介在话语引导与规范的过程中,应针对网络舆情热点,妥善分配受众注意力,完善媒介对话机制,与受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加强话语议程同构过程中的协调与共识,促进传播空间的情感融合与互动。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需准确把握适度原则,在与网络舆论互通的过程中,及时掌握受众心理诉求,将事件的发生过程及后续进展详细披露出来,有效回应受众的质疑和困惑,并在报道中加入意见领袖及专家学者的理性声音,整合各方面资源,融入媒体的舆论文本中,继而影响受众话语表达的态度倾向和思想观点。例如,环球网发布的评论文章《单仁平:女记者蹙眉爆红,无须往多想》,讲述了互联网时代下,“小表情引来大关注”的受众情绪释放现象所产生的反差效果。媒介通过对舆论焦点方向的积极引导,创新话语引导方式,自觉维护网络传播秩序。

2.合理疏导以及理性分析,产生群体制衡力。在新媒体空间中,“共鸣极化”是由不良话语传播所引发的风险与危机,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和网络人际传播的盛行,观点聚集的速度大大增强。在“两会女记者翻白眼事件”中,当事人所处的传播场域本来十分严肃认真,事件将受众关注的焦点由国计民生等公共话题讨论向“私人话题”逐步扩散,例如,网民对两位女记者的身世、经历、性格等诸多私人信息进行了深挖,在社交媒体中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当受众持续暴露在一些极端的观点和立场中,就会产生极化效应,导致非理性表达蔓延。

由热点事件的舆情演化过程可知,当前已进入“全民议程设置”时代,如果对传播空间中的话语表达不加引导,任其随意传播、野蛮生长,将会对传播生态造成一定伤害。因此,媒介需要合理疏导网络舆论,对话语表达场域进行理性分析,注重对公共话语的塑造和培养,通过报道产生群体制衡力,提升公众媒介素养,传播正能量,构建自由、和谐而有序的舆论场,避免“共鸣极化”现象的产生和负面效应的扩大化。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