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化无人装备改变了什么

2019-03-11刘海民郭秋呈

科学中国人 2019年15期
关键词:敌方战场效能

文 刘海民 郭秋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车”“无人船”“无人机”等大量智能化无人装备应运而生并运用于实战。智能化无人装备具有“空间多维、全天候、非对称、非接触、非线性、人员零伤亡”等作战运用特点,将改变战争构成要素、作战观念、组织形态和保障模式,从而推动战争形态的演变。

改变战争构成要素

战争构成要素包括作战人员、武器装备、作战空间等。智能化无人装备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必将对作战人员素质、武器装备效能、作战空间等战争构成要素产生根本性影响。

一是作战人员更需具备科技素养。现代战争中,军事科技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越高,对作战人员科技素养的要求也越高,这也促使战争由“力”的角逐、“能”的碰撞,向“智”的对抗转变。智能化无人装备正是人类智能的一种体现。未来战争中,作战人员将不仅是智能化武器装备的操控者,更是战场控制、思维较量、谋略博弈等智能对抗的主导者。因此,未来战争的作战人员只有具备很高的科技素养,才能更好地指挥控制智能化无人装备投入战斗。

二是武器装备运用重视集成高效。智能化无人作战,更注重武器装备的系统集成、效能聚合、功能互补,其效能的发挥往往通过体系对抗的方式来实现。作战人员利用战场网络连接所有智能化无人装备,形成力量整合、功能融合、行动组合的作战集群。作战集群以高度智能化的形式,精确打击敌方战略决策和作战指挥系统,必将显著提升作战效能。由于智能化无人装备体系集成的优势,未来战争运用“侦察感知、干扰摧毁、链路阻塞、接管控制以及瘫痪敌作战系统”等多种作战手段,采取“点对点”“端对端”的打击方法,将使“多轴攻击”“精确点杀”“控域夺心”等作战样式更加高效。

三是作战空间呈现全域多维一体。强大的战场网络,使未来作战空间的“界面”变得模糊。宏观来看,新型技术空间和传统物理空间紧密融合,战争对抗由传统空间向“陆、海、空、天、电、网、心”多维一体拓展;作战域由单一物理域向“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社会域”深度融合;制权争夺的重心由“信息、海洋、天空”向“智能、太空、网络”转移,形成“耦合紧密、互联互动”的一体化全域多维战场。微观来看,智能化无人装备能使人类突破脑力极限、生理极限和物理极限,可适应高温、极寒、高压、缺氧、有毒、辐射等恶劣环境,能完成极高、极远、极微、极深、极难等作战任务,而且,智能化无人装备还可自由地渗透到敌方作战空间,对敌实施监视和破坏。因此,任何时间、空间都有可能成为智能化无人装备进行作战的时空。

改变传统作战观念

以多维空间非线式智能化无人作战为主要特征的未来战争,将使传统的作战思想和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

一是作战目标由歼灭敌方有生力量向瘫痪敌方作战体系转变。暴力是战争的根本属性,其本质目的是摧毁敌方的抵抗能力,然后使对方屈服。传统战争通过物质和精神暴力摧毁敌方的抵抗意志而使其屈服,即运用武器进行杀伤或威慑,同时运用舆论战和心理战瓦解敌方信念、摧毁敌方士气,最终目标是歼灭敌方有生力量。而未来智能化无人作战,则以敌方作战体系为直接打击对象。破坏了敌方武器装备体系,即意味着在相当程度上摧毁了敌方作战能力和抵抗意志。未来智能化无人作战,将大量运用远程打击、精确点杀、体系截击、系统瘫痪、点穴攻击等先进打击手段,而直接摧毁敌作战体系,将是未来作战的主要目标。

二是力量运用由寻求兵力集中向效能集中转变。一方面,智能化无人作战以无处不在的探测监视、侦察设备为“感知点”,以纵横交错的情报信息传输网络为“神经系统”,以“人脑+人工智能”辅助决策为“指挥大脑”,将情报捕捉、信息传达、侦察检测、临机决断等环节有机衔接,可使战场信息精确传达,战场态势实时感知,战场迷雾变得稀薄,使传统作战因兵力集中而增大伤亡概率的弊端显露无遗。另一方面,随着武器装备体系综合效能的空前提高,兵力分散而效能集中的作战布局,将是未来作战力量运用的必然选择。

三是作战方式由注重按部就班向灵活多变转变。智能化无人作战战场空间极大拓展,作战时间大幅压缩,作战节奏明显加快,对抗方式错综复杂,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战争充斥着多变性、复杂性、突然性,速度成为制胜的关键因素。传统战争中方案既定、模式固定、步骤拟定的“流程式”作战方式已被打破。在强大战场网络支撑下,智能化无人装备能够根据作战实境随机改变战术战法,依据战场态势变化,依靠智能化网络平台,采取灵活、机动、多变的作战方法,实施精确打击、电磁摧毁、网络攻击等多种作战手段,从而实现全时空、全频域、多维度、多方式的作战。

改变军队组织形态

智能化无人装备在战争中的运用,将在改变传统军事战略、作战理论、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同时,也改变着未来军队的组织形态。

一是强调跨域协同,军种融合趋势明显。智能化无人装备的运用,在创造“全领域、全方位、全天候”一体化战场的同时,也使得战略、战役、战术行动高度融合,作战单元之间信息交互频繁,作战力量趋于多元融合,“跨域对抗”的作战样式凸显。这就要求作战主体由传统“陆、海、空”军种结构向“有人、无人”力量结构发展,军种相互融合渗透的趋势愈加明显,“一体化融合作战”的特征更为突出。

二是注重高效决策,指挥结构更为简约。智能化无人装备的运用,使作战节奏加快、突发状况增多,迫切需要指挥决策快速高效。而信息感知、数据融合等智能化指挥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又为构建智能化、简约化指挥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数据资源共享、指令同步传输、武器平台互联互通互操作的成功实现,也使作战指挥能够实现“多域优势聚合、综合集成释能”的目标,构建出全域分布式作战指挥体系,从而形成“指挥员—作战集群”的简易指挥链,以及网络矩阵式组织指挥架构,确保了指挥层次简约高效,指挥流程迅捷优化,指挥效能精确释放。

三是突出灵活机动,作战编成更具弹性。智能化无人装备的广泛应用将出现“人机编组”“机机编组”等新的战斗编成,这就促使部队的编成模式向“自主适应、弹性编组”转变,以充分发挥作战单元功能多元的优势;科学优化人与武器的结合方式,深度融合有人与无人作战力量,注重人机协同,提升多样化作战能力;突出便于模块化灵活编组和具有独立战斗能力的优势,加强“云端大脑”“数字参谋”“网络神经”等高新技术的探索应用,实现无人化作战单元定制;重视作战单元的简单集合向深度模块化效能聚合发展,使作战单元与作战需求深度融合、无缝衔接,大幅提升作战效能。

改变后装保障模式

智能无人化技术运用于后装保障,对传统的保障范围、保障方式以及保障防卫产生深刻影响,后装保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保障范围大幅拓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不断应用于军事领域,智能无人化保障将能够满足“适时、适地、适量”的保障要求。特别是集人工智能感知、决策和反馈于一体的运动控制技术不断运用于机器人和无人系统,后装保障的运输能力将大幅提高。智能无人化运输装备不仅可以实施全天候保障,而且具有“类人脑”功能,可以不断记忆储存保障数据和信息,通过深度学习,能持续不断地积累保障经验,实现临机判断、自主抉择、灵活避障等功能,从而能够在特殊区域、极端环境、极难条件下执行保障任务。

二是保障方式精确可控。传统的保障模式存在保障对象固定、随机调整难度大、保障层级多、保障灵活性差等缺点,已经难以适应快节奏、多变化的未来战场。智能无人化保障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依托感知与反应技术,能够实时获得保障需求,适时调整保障计划,科学灵活地按需调控行动方案;利用强大的战场网络,促使保障组织从“链式”向“网状”转变,从“保障力量集中”向“保障效能集中”过渡;保障力量的使用从“计划性”向“灵活性、适应性”转变,以实现高效、精确、灵活保障。

三是保障防卫灵活自主。智能无人化保障具有高度信息化、临阵判断准确等优势,可以运用战场态势感知技术,对战场环境和敌方态势实时监测侦察;遇有危险情况,能够利用智能决策技术立即做出反应、快速做出应对,利用自动控制系统,迅速采取自我防卫措施;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持下,能择优高效地选择安全保障路线,摆脱敌方打击,降低人员伤亡,可给予后装保障指挥员更大的决策和选择空间。

智能化无人装备的广泛应用,对未来战争的影响和改变必将是整体性和革命性的,须统筹规划智能化无人装备的发展策略,深入研究其战法和运用方式,为打赢未来战争争取主动权。

猜你喜欢

敌方战场效能
少林韦陀十八手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地方机构改革“+”与“-”——减的是机构,加的是效能
水果大作战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小罗汉拳技击术(上)
记忆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