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兄弟
2019-03-10于光明
父母年纪大了,我常回家看看,尽尽孝道。每次回家,总是看到一幕:父亲常常手捧一把斧子,睹物思情,睹物思人,有时候禁不住泪眼朦胧的,一问才知道老父亲是在怀念他五十五年的维吾尔族兄弟热西提·吾加不都大伯。
早在1961年冬,父亲在新疆吉木萨尔县二工乡的芨芨窝子村结识了村上的维吾尔族村民热西提·吾加不都。从那以后,他俩不同的手艺,相投的脾气、为人,把俩人拴在一起,就成了打断的骨头、筋连着筋的骨肉兄弟。他俩携手共勉,共度难关,走过了风风雨雨五十五年,成为“铁”打的过命兄弟。
说起来就是一种缘分的相遇。父亲于风山是当地出名的木匠。手艺出众,助人为乐,诚恳朴实。热西提·吾加不都也是个受村民尊敬的维吾尔族铁匠,善良憨厚,凭手艺吃饭,乐于帮助村民。一个铁匠,一个木匠,两个人相遇在一起。在“最困难”时期(1961-1963年)结为异族兄弟,相扶相携走过了人生漫长的五十五年历程。
记得在人民公社大集体那会儿,生产队有两个不晒太阳、在阴凉房子里干活的人,那就是铁匠热西提大哥,木匠于风山小弟。两个人都有手艺,凭本事挣工分养家糊口,为生产队的农业生产付出艰辛的劳作。铁匠铺和木工房都在生产队的饲养院内。日出日落一天榔头、火钳、斧头、锯子叮当响,生产队生产上的活计干也干不完,两个手艺人是谁也离不开谁。就拿手工做一辆手推车来说,父亲于风山做车框、木架子、木手柄,热西提大伯做车轮、车轴,配合默契。大集体那会儿打场的磙子,一个用木楔子、木胶固定磙窝子,一个用钢筋打成铁环子,把磙子连起来打场。年复一年就这样配合一干就是几十年啊。后来生产队为多快好省发展生产,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靠人挑肩扛手推车太窝工,干活没有效率,决定造大马车改变面貌。大字不识一个的于木匠,琢磨画出了草图形状,开始下料加工,斧劈、刨子推、锯子截,包了木活。一个按照马车坚固牢靠性的要求打车轮、打车轴、打车帮,打车辕上的铁铆钉、铁护套、铁拉环、铁轴架子等器具。木匠铁匠兄弟俩齐上阵。他俩各领一个帮工的徒弟,师徒四人不分白天黑夜、挥汗如雨,早起晚睡,吃住在生产队的饲养院里,一干就是半个多月。木匠离不开铁匠,铁匠不能没有木匠。同干一件活,同住一间房,同吃一锅饭,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一挂崭新的大马车联手就给打造了出来。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共同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为集体生产运输立下了汗马功劳,两个人每年都被评为一级工(每天工分十二分),吃一级饭(每月供三十八斤粮),还戴大红花,兄弟情谊就在劳动生活中更加深厚了。以后的日子,两个手艺人不辞辛苦,勤奋耕耘,为生产队打造了五辆大马车,那个阵势在当时是何等地荣耀。芨芨窝子三队从此有个马车队,名声远扬。修水库、拉麦子,都是公社的头梢子(第一名)。披红挂彩卖粮、娶亲,那个威风还留在我儿时的记忆中。
热西提打铁自身硬,手艺也好。但有一样就是火炉子出的器具淬火温度起不来。那个年代没有电,没有鼓风机,这个大难题。父亲帮兄长在铁匠炉子边上给做了一个木风匣,连接到铁匠炉子上,木风匣一吧嗒,火炉子里面亮堂红火,烧淬火的温度得心应手。木风匣成了热西提·吾加不都一辈子的陪伴。视若传家珍宝一直保留到去世。父亲做木活用的锛、凿子、斧头、推刨刃子都是热西提大哥在铁匠铺给锻造加工的。磨损一次,锻打一次,天长日久,也不知锻打回炉焊接了多少次。五十多年的斧子成了于家的传家宝。“人快不如家具快”父亲的口头禅,是对铁匠大哥锻打回炉最朴实的赞赏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包产到组,后包产到户。维汉两家人搭档春种秋收,一家帮一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干完地里的农活,一个打铁挣钱,一个做木工活养家,兄弟情谊更浓更亲。
后来热西提大伯搬到县城的西门村,开了铁匠铺。父亲经常赶上毛驴车到县城,看望休息在家年迈的热西提大哥。兄弟两人一见面,打开话匣子就有说不完的家常、道不完的理短。共同诉说分别的思念。一喧谎就没个长短。热西提大伯也常常被我们后辈接到乡下的芨芨窝子省亲,看望汉族兄弟。每次见面,就是长长久久的拥抱。那沉甸甸、有劲道的拥抱,寄托了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思念和兄弟之间亲密的情谊。兄弟俩在艰苦岁月并肩奋斗,劳动中建立起来的一生情谊,经过时间磨砺、沉淀,更加纯朴真挚,亲切深厚。
2017年7月,一百零二歲的热西提·吾加不都大伯去世了。八十四岁的风山失去了兄长,万分悲痛地送走了他。在以后的岁月里,父亲常常拿着热西提大哥锻打的斧子凝目沉思,回忆往事,那把铁打的斧子成了父亲永久的怀念。
铁打的兄弟,铁打的真情。这份难分难舍的兄弟情,经历了半个世纪,是最真最纯的。
如今,晚辈们又继承了父辈的遗志,斯达克·热西提、萨迪克·热西提同于光明、于光福又传递情谊,成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兄弟,又一辈人亲上加亲,这种情谊会继续传承延续下去,直到永远……
作者简介
于光明,新疆昌吉州作家协会理事,吉木萨尔县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