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助力初高中物理学习衔接
2019-03-10路东磊
路东磊
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台阶”,即衔接问题,指学生由较低的学习阶段升入较高的学习阶段进行学习时由于教学内容、教师教授方式、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以及对学生学习要求的提高等因素,出现暂时的不适应以及学习困难的现象。各学段教学间的衔接问题,是教学分学段进行的必然产物,衔接问题的产生必然会反过来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教学中衔接问题的研究就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研究亦然。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台阶”更加突出,更加不易跨越,对高中的教学也更加重要。因此,研究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可行的策略——如何通过研究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衔接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跨越初高中物理之间的“台阶”、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将初高中物理有机的统一起来变成一个整体就成了高中物理教师的必要工作。
初高中物理学习中“台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根据不同的产生原因,解决方案也各不相同。本文从初高中物理学习习惯和方法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出发,分析如何在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层面上降低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
一、深化理解,善于分析
初中物理以直观感受为主,知识来源多是生活中的现象,感性认识较多,内容简单,题目多是解释、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计算题涉及公式较少,因各章節相对孤立,综合性问题也较少,总之难度较小。这样就养成了初中学生学物理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理解的习惯。
高中物理多为抽象的物理模型,需要较高的抽象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题目大多需要定量计算,用到的公式较多,因各章节联系紧密,题目大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基于此特征,高中物理的学习对理解和分析能力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此一来,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在学物理时常常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高中物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规律,掌握它们的特征、意义、方法、公式的适用条件等。理解的前提是分析,因此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同一件事做多了、熟练了就养成了习惯。分析问题的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分析、深入分析问题,以帮助学生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如高中物理中常常有“恰运动到最高点的说法”,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最高点就是不再上升,不再上升就是速度恰好为零。
二、多次复习,归类总结
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难免出现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现象。为减少遗忘,复习就成了一件必须的工作。高中物理教师可从方法上指导学生如何复习。按照时间节点,本文将复习分成以下三种。
1.当天课后复习,总结当天内容。
高中物理课堂容量较大、只是较多,难免会有课堂上理解不到位、记忆不深刻的知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若新学习的知识没能在一天内及时复习,将只会留下25%,而且这一数值还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对新学习的知识要做到当天复习、及时巩固,以强化记忆。
当天复习时应面面俱到又有所侧重,将课堂上的部分内容快速复习一遍,然后侧重复习记忆性的知识、重点和难点知识。复习时还应对当天的知识进行分类、总结,将相应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中,或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2.章节结束复习,归纳知识脉络。
此次复习的目的是归纳本章知识,理清知识脉络,强化各子知识点间的联系,归纳、完善知识网络。每章结束,标志着某个大知识点的完结或告一段落,此时复习可对此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回顾,有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和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有着重要作用。
比如,学习了《运动的描述》后,可以画出知识结构网络图,如下。
3.考试之前复习,总结疑难考点。
此次复习,以迎考为契机,梳理、总结学习中存在的疑难知识点。此次复习应重点攻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将知识点或方法等分类、总结,以达到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的目的。另外,迎考复习有助于考出较好的成绩,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
三、深入钻研,勤学多问
难度大是高中物理的特征之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拦路虎”。这对学生老说是个提升分析、理解、推理等能力的机会,但处于过渡阶段的高一学生乍一遇到较难的知识点或题目,难免会有畏难情绪,想要退缩。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带领学生逐步抽丝剥茧地逐步深入分析这些难点,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的习惯。对于较难的知识点或题目要从原理出发,将其掰开揉碎,分解成多个子知识点,把握问题的本质和核心,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掌握。
教师引导学生养成深入钻研问题的习惯的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勤学多问。勤学多问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发现自己的思维盲点和思维误区,通过与老师、同学交流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但这个交流要在自己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或有一定想法的基础上进行,这样交流起来才能有针对性,也才能理解对方的想法。
可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勤学多问、有效交流二者各有千秋,它们并非对立,应当并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也要勤学多问、善于交流。在学习中要结合深入钻研和勤学多问,取其长处,适当应用。也就是说,深入钻研和勤学多问要兼顾,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