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简述
2019-03-10张霞
张霞
摘 要:就初中历史来说,它的存在必定有之不可磨灭的原因。学生初触历史,各方面的系统讲解和普及都很重要。现阶段的教育趋势,教师讲课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其实总的来说都很传统,传统就意味着陈旧乏味,所以初中历史的改善也是势在必行。本文就教学目的,教学意义,教学建议加以阐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意义;建议
一、历史的简介
广义的历史,是指人类从有到今的社会史,它全面的记录了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真实的的还原了社会的变革兴替,国家昌盛衰败。但就历史来说,只是的记录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历史不应只是记录,还应该侧面映射当今的社会现状,真实的说明现今存在的问题。给当今的人们思考和解决的方向。所以,俗话说的好:学史可以明鉴。历史的存在不单单应该是我们的来路,还应该是我们的去路方向。
二、学习历史的意义
初中的学生就历史来说是完全整体而又系统的接触,整个初中下来大概的历史体系会有基本的了解,但就为什么学习历史来说,学生们可能很难去思考。在此基础上很有必有聊聊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1.树立正确的三观。
初中教学的推进中,学生正确的三观培养很重要,教师的肩上有很重要的担子。历史老师的教学中很容易给学生贯穿一些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历史的特点来说,学生近距离接触伟人的机会很多,很多学生课下了解不到的事件,教师可以課上普及给学生,例如在《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教学时,教师就这个历史事件可以普及的三观有很多,教师可以讲环境的恶劣但红军依然坚持行进,体现出中华人几千年的优良品质——坚忍不拔,侧面引导学生学习并加以现代处理化,学生现在所处的环境可能变好了,但人生的出处关头,一定要埋下良好的品质,学习先人。
2.激发学生的潜能。
为什么说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呢?因为就目前功利的人际书籍来说,及不适合初中学生看也容易引导孩子偏激的看待世界。但历史不同,它最大的好处在于它发生过,发生过的事件必然有开始,有过程,有结果。这可比一些工具书来的好,所有能看到整体的事件都比方法要好的多。就三国的历史来说,什么叫合纵,什么叫连横,当教师将给学生的时候,加以思考这个时候智慧便传递下去了,如果学生能够融汇那便是智慧的升华。再来举个例子:当教师讲拿破仑的荣辱一生时,拿破仑帝国的兴起,发展扩大,直至最后的衰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成功与失败。学生可以得到的是对荣辱的正确处理方法,吸取先人的经历,加以升华变为自己的智慧。
3.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
所谓:学习历史可以知兴替。初中生处在懵懂的青春状态,在对自己的国家和周围的国家了解甚少的时候,历史的学习可以很好地给学生上一堂国家文化课。都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具体的细节,具体的过程在哪里,教师可以就“黄帝时期的初始”、“春秋的百家争鸣”、“秦皇的一统天下”到“盛唐的繁荣”、“清代的没落”,一一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国家,了解自己的文化,建立起文化荣辱感,为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再来说:对比的文化,周边的文化更可以多元使学生了解自己本国文化的特点,就“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三大文明古国的没落,对比中华文明来说,教师可以告知学生,我们的文化是怎样的的源远流长。
三、初中历史的教学建议
就初中历史来说,学习的和教学的方法都亟待改善,亘古不变的老套教育方法和枯燥无味的学习环境都对历史教学起着阻碍作用。就当今历史教学现状,有以下几点意见可以阐述:
1.知识联系教学方法。
所谓知识联系,主要针对现在学生死记硬背的现状加以改善。历史的知识点是琐碎的,学生学习历史事件,除了要知道大体发生了什么还要了解其时间、地点、起因、影响等等,就繁杂的知识来说学习起来很是容易混淆。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联系教学。学生可以就时间为坐标轴或者就地点为坐标轴,加以记忆和疏通。举例来说:就中国近代史来说,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生就可以加以联系记忆,中国从一开始的封建到最后的半殖民半封建,这几个战争在推动中国的衰败,时间之上紧密联系,意义之上逐步递进。
2.引导性教学方法。
对于枯燥的历史,学生一堂课下来接受程度可能不会很高。教师这时就需要引导教学了,举例来说:就“靖康之变”,在将这段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普及一下有趣的野史,就宋朝两皇帝被抓,可以进一步风趣幽默的普及后宫家眷的情况。当然引导教学还是要学生为主体最为重要,我们可以放宽课堂纪律,让学生就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加以讨论和分析等等。最后,引导教学其实最好的体现应该在自主学习,教师就下节课的学习留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在预习中解决,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四、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处在学生懵懂的青春期,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意义,教学的方法。对于初中教育来说都尤为重要。历史可以让学生知兴替,知荣辱,知人情,知文化,初中历史的重要作用,需要教师认真对待,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奠定了三观素养。
参考文献:
[1]沈起炜.中学历史教师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1.
[2]韩震、梁侠.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