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复习的对策
2019-03-10曾小昌
曾小昌
摘 要:本文以近年高考语文考纲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说明和高考语文试卷中对古代文化的考查为切入点,提出了教师复习古代文化知识的应对方法:教师先做好古代文化知识储备,分课分册梳理古代文化知识,以化零为整和化整为零的方式复习,并由浅入深地训练,为高考语文的古代文化知识复习提出一个可操作的对策。
关键词:古代文化知识;课堂复习
高考语文增加了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目的就是为了立德树人,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定了语言的积累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
第一,《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指出:“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其中古诗文阅读要求“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并以示例: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载,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选项中的“解褐”、“南面”、“故事”、“《春秋》”涉及古代的服饰、尊卑、文学常识和古籍,知识点都是较常见的。
这些零散的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分布在古诗文教材中,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古诗文教材涉及到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诸多内容,涉及到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还涉及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对师生来说,古代文化知识的内容真的十分博杂、分散且陌生。所以,通过古诗文教学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和创新,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要求语文教师要有专业古代汉语素养,还要有古代文化专业知识,更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
在全面学习和认识了古代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分析教材中古代文化知识的分布,从《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再到《古代诗歌散文选》。对于高一高二没讲透的古代文化知识,高三来弥补,采用从“化零为整”到“化整为零”再到“化零为整”的策略,计划安排好天文、地理等十二个方面的古代文化知识。
第二,首先,把各分册、分散于古诗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作好梳理。
其次,根据内容,分册重点复习讲授古代文化知识,作好统筹安排,即在各课复习时,分散十二个方面的文化知识。如《张衡传》中有“三辅”、“太学”、“五经”、“六艺”、“公府”、“公车”、“豪右”等文化知识,可以重点讲授“太学”知识,进一步讲授古代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知识,甚到讲到考试制度等知识。
第三,抓“大”放“小”,抓“主”放“次”。如《鸿门宴》的“关中”、“山东”、“季父”、“亚父”“东向坐”、“南向坐”等知识,根据前一课已经复习过“伯、仲、叔、季”知识,这课重点复习“大”的方面的“地理”和“尊位”知识。又如,复习《兰亭集序》可以系统讲授古代纪年纪时法。
第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古代文化知识有“列观”、“汤镬”等,以“列观”、“汤镬”为点,通过教师的备课,复习古代宫室建筑和古代刑罚这些方面的知识,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第五,教师可以浓缩、概括一些古代文化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复习《兰亭集序》可以系统讲授古代纪年纪时法。同时,也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学生复习古诗文,教学生采用联想法,如:读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联想到“十年春,齐师……”,联想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等等,这样,学生不会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且可以打开思路,增加了古代文化知识复习的趣味性。
教师在讲授古代文化知识时,还可以抓住知识本身的有趣性以及对学生的陌生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把有关联的古代文化知识串起来讲,如介绍用人“三制”,即征辟制、察举制、科举制;相关的知识,有科举制的考人“四试”,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联想到任职“七字”,即拜、除、擢、拔、迁、转、改,诸如此类,甚至更多。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分步实施复习古代文化知识的过程,坚持分散讲解、集中整理的原则。注意处理好复习诗文与复习古代文化关系,借助学生复习古诗文虚实词;复习古代文化知识,坚持让学生在课文中、分册中的分散学习和零散积累;在教师分专题、分课时讲授中拓展古代文化知识,以到达全面了解和积累的目的。
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教师不能仅着眼于考试,更应着眼于对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因为掌握古代文化知识,能深入了解各朝代的社会现状,能更好地理解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11月第2版2010年11月第2次印刷.
[2]《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