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践

2019-03-10韦倩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韦倩莹

摘 要: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研学旅行,各类研学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博物馆作为其中的重要力量,其教育功能日益突显。博物馆将自身资源整合成课程体系,成为研学教育的关键环节,对于助推研学旅行的开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课程;教学方法;课程体系

2016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1],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中。而在如今我国如火如荼的研学教育工作中,博物馆行业的作用日益突显。201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2],在率先公布的204个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就有51家博物馆(含科技馆、科学中心、自然博物馆、陈列馆),还包括具有博物馆、科技馆性质的36个纪念馆、4个科普中心。可见,博物馆作为研学教育的重要力量,其教育功能将上升到新的高度。博物馆将自身资源整合成课程体系,成为研学教育的关键环节,对于助推研学旅行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研学课程借鉴学校教育的形式,通过课程设计,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博物馆展览和藏品资源系统化、可持续化,很好地弥补了参观行为的单向性。如何将博物馆教育从“教育活动”转变成“教育课程”,资源信息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是博物馆教育从业者在工作中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文章以中国木雕博物馆“走进东阳木雕”课程设计为例,论述在博物馆研学课程中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1 整合产业相关资源,系统规划博物馆课程

1.1 课程主题突出

木雕文化是极富东阳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中国木雕博物馆以传播东阳木雕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为教育目标设计了“走进东阳木雕”课程。课程以“爱家乡,知文化,传精神”为主旨,各环节紧紧围绕东阳木雕文化和精工善艺的地方人文精神展开,通过参观和体验,最终引导学生学习并传承东阳工匠的精神,这是课程的核心意义。

1.2 课程广度和深度的探索

中国木雕博物馆坐落于“世界木雕之都”东阳,是我国第一座全面、系统展示中国木雕艺术和文化的专题类博物馆。专题博物馆范围较窄,专题突出,多具有行业背景。中国木雕博物馆就是以东阳木雕产业为依托的,因此“走进东阳木雕”课程在空间上突破了博物馆的限制,以全市的木雕产业为背景,从多个角度深入挖掘“木雕之乡”的文化。由博物馆整合相关单位资源,搭建学生学习体验的平台,在参观博物馆后还设计了走进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卢宅、东阳木雕产业聚集区“木雕小镇”等环节,有助于拓宽课程的广度。

1.3 课程体系设计循序渐进

博物馆课程的社会实践性和知识综合性都较强,但既然是课程,就需要针对授课对象的认知能力进行系统的规划。以“走进东阳木雕”课程为例,由于课程主要面向小学高年段的学生,以五六年级的学生为主,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将课程分为三个主题,通过三个阶段来展开。从参观整理归纳基础木雕知识,到实地观看木雕制作并参与体验,从现代木雕工艺鉴赏,到古代木雕图案寓意解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

2 科学设计配套教具,创新教学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对面博物馆这一本“活的书”,如何让它真正活起來,能与学生产生积极良性的互动,实现“乐趣—灵感—创造力”这一博物馆学习的最高价值成果,我们在实践“走进东阳木雕”课程时,在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2.1 以“研学单”为导引的任务驱动式参观

“研学单”也叫“任务学习单”,是在博物馆学习中的辅助资料,一般包括研学主题、导言、馆中发现、拓展思考等内容,可有效避免“观而不学”的现象。通过研学单的引导,学生在参观时更有针对性,在参观结束后更容易梳理出完整的认知体系。在任务单的整体问题设计上,我们力求实现一种转变,即把博物馆从原来单项传播学习的场所,转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场所。注重互动性,学生与展品之间互动,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从而实现博物馆学习从单项传统到双向互动[3]。以参观木雕博物馆的“研学单”为例,我们参考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从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创造等几个维度去设计,设计的问题包括:东阳出土最早的木雕实物是哪件,木雕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方面,东阳木雕与其他流派相比有什么特点等。从直接能找到的文物,到应用场景的罗列,再到对比与归纳,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推动学习的深入。学生通过完成“研学单”,不仅能对眼见的藏品有思考,而且对木雕文化的把握也有个清楚的脉络,避免传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2.2 以动手操作为导向的实践体验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这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体验情感,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打破传统的灌输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领悟知识或技能,并形成个人化的理解。我们的博物馆课程也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以课程中的第二个主题“东阳木雕工艺流程”为例,我们安排学生走进了大师云集的“木雕小镇”,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一中的工作室,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到一块木料变成一件木雕工艺品需要三大步——设计图稿、打坯、修光。我们事先联系工作室为学生们准备好了设计图稿和木雕半成品,学生们可以在木雕师傅的指导下学习平面浅浮雕的基本技法。学生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实际体会了一雕一凿的耐心细致和精工善艺的工匠精神,还加强了团队的合作与交流。“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动手参与是博物馆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从课后的评价反馈来看,学生对这一实践环节的兴趣最大,收获也最多。

2.3 以探究为导向的延伸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和猜想—获取事实与证据—得出结论。那么在博物馆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否结合这一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我们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也尝试去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说。以课程的第三个主题“古建筑木雕图案与营造技巧”为例,研学地点设在国家级文保单位卢宅古建筑群,它的营造技艺和雕花艺术都是古代“东阳帮”辉煌的见证。学生们带着“解析古木雕图案寓意”的“研学单”,按上面的提示在古建筑构件中寻找动物类、植物类、故事类的雕花图案。参观结束后由博物馆社教人员提出问题,比如大家都发现了哪些图案呢?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主人要雕刻蝙蝠呀?为什么他们喜欢雕刻荷花呢?故事类的画面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解读,老师可以在过程中引导学生鉴赏,比如在渭水河边钓鱼的是谁呀,三国里结义的有哪几个人啊,这几个像不像呢等。学生们通过讨论,提出猜想,教师最后总结归纳哪些图案是谐音会意的,哪些图案是有吉祥象征的,在“寻找—提问—讨论—总结”的过程中,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加深学习的印象,同时也能激发学习的热情。

研学旅行的灵魂是实践育人,好的博物馆课程应保持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一致性,并时刻关注学生的体验[4]。中国木雕博物馆开发“走进东阳木雕”的课程立足馆内基本陈列,从展品出发,并将课堂拓展到木雕工作室和卢宅古建筑群,以可看、可做、可思考的形式,对东阳木雕文化形成直观而具体的印象,学生通过博物馆研学课程,体验玩中学的魅力所在。我们关于课程的探索并没有结束,“走进东阳木雕”的课程仍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保持课程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11部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S].

[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教基厅函〔2017〕50号)[S].

[3]胡灿.博物馆课程与学习任务单的应用——以“走近中国印刷博物馆”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7(6).

[4]刘世斌.开发博物馆课程,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开展深度学习[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7).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