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演出策划的创意与流程
2019-03-10李青
李青
我们的社会文化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发展时期。人民群众也迫切需要利用舞台艺术的形式举办各种活动,展现风貌抒发情怀。
文艺演出以它独有的特质被广泛采用与接受。它具有极强的社会敏感性,能最及时紧密地结合时政;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最大限度引起共鸣;它具有平台式功能,能够聚合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文多重领域资源。文艺演出看似门槛很低,实则有很强的专业要求与科学流程。下面将以整场文艺演出为模本就其策划的创意与流程进行阐述。
一、主题与主线设计
对活动主题的把握,集中反映策划者对主题的认识与评价,是策划者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题材的处理和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演出是否成功,最基本的标志应当是主题立意是否正确、深刻、生动。
主题是核心,在策划过程中,材料取舍、结构组织、节目设计与编创都必须遵从主题表达的需要,而主题必须在通过设计的节目运用艺术语汇和手法表达出来。
主题确定后就要进行主线设计了。首先这条主线对任何一个节目都应起主导和定位作用,否则将损害演出的完整统一,影响主题思想的表现,容易“走范儿”。其次这条主线要符合主题内容的渐进和观众的欣赏心理。把整场演出素材精心裁剪、合理布局,做到首尾贯通、前后照应、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虚实相顾、疏密相间、比重均匀、起伏流畅。
在主题与主线设计中,创意的作用尤为突出。下面就在实践中体会到的如何启发创意进行一下漫谈。
首先要注意“灵感”的捕捉。当然这里指的是“艺术灵感”,是指在创意过程中,为某些人物、事件、现象所吸引和触动,引发联想,豁然开朗的艺术升华,从启发中领悟现实的某种意义与触感,产生强烈、清晰的创作欲望和激情。这种灵感是创意和策划中的“兴奋点”,它能使整场演出或某个节目以特有的感染力起着引发推动创作过程的作用。灵感不是灵机一动,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没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艺术想象力,就很难产生灵感或形成灵感,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作冲动。
其次要注意“元素”的组合。文艺演出中经常出现的表演形式歌伴舞、联唱、配乐诗等都是非单一节目内容,因此要注重组合的方式与效果。具有创意的组合,首先要有立意在其中,要选择各种节目元素精心组合以达到表达思想意图的目的。同时要注意的是组合后的节目一定要形成新的艺术感染力,使其表现力更强烈、更深刻、更丰富。采用元素组合一定要严谨,不可追求浮华。组合的目的是使元素之间能够产生新的艺术效果,同时要注意节目的主体元素,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容易使观众产生零乱堆砌的感觉。
再次要注意“反差”的效果。在艺术表现手法中不乏“欲进则退”、“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此处无声胜有声”等美学思想的体现。策划者利用人们思维定势制造反差,也是晚会出奇制胜的一种创意。运用反差的手法首先应该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使观众在意料之外体味到合理性和必然性;其次应做到反差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主题,退是为了进、小是表现大、轻是为了重;最后还要做到简单明了,让观众豁然开朗,而不可故弄玄虚,不知所云。反差的手法应用很广泛,无论是场面、内容、规模、角色,還是音色、造型、色彩、语言、曲调、比例等等,都可以视情况进行安排。只是要运用得当,不可牵强,而且要有意识将反差拉大,否则容易“平”、“温”、“水”了。
接着要注意“虚实”的处理。文艺演出的创意要特别避免似虚似实、似是而非的节目。很多成功的案例表明,写实就要实到有个性,实到人们生活最本质、最有感受的层面,写虚,就要虚到给人们充分的畅想空间,让观众自己去回味和联想。虚实处理,实是基础,写实就抓住大多数人的“共同记忆”,让观众一拍即合;抓就抓住普通人“共同经历”的现象,让观众有恍然大悟的感受。
然后要注意“技巧”的运用。创意并不等于一味地突发奇想,独出心裁。把艺术技巧做足、做巧也是创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情节、细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对于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思想和增强节目感染力会更加细腻、动情;冲突的设计成功合理,策划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理想愿望会表现得更加强烈、深刻;抒情运用于叙述、情绪、议论,可以在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表达思想感情上更加浪漫、开阔等等。此外,讽刺、幽默、象征、拟人、夸张、伏笔等表现手法,都可以用于创意之中。
最后要注意“非艺术手段”的比例。现在的文艺演出越来越重视灯光舞美,越来越重视科技手段等非艺术媒介的运用,越来越重视跨界的整合与资源利用,这些都对演出有所裨益,但其比例与分寸把握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了。很多演出结束后让人印象深刻不是主题、主线、艺术技巧而是炫酷的视觉效果,未免喧宾夺主。任何非艺术手段的运用都是补充是辅助是载体,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还是要为内容服务。
例如:《我们的节日》系列,在设计中突出就是“文化”和“传承”。“文化”指的是充分解析每个节日背后的文化背景与元素,充分运用到演出策划的主题与主线。“传承”指的是一定要有青少年以传递者、继承者、分享者等多重身份参与其中。“中秋”凸现的是“团圆与丰收”,“重阳”凸现的是“尊老与亲情”。
二、撰写方案与脚本
方案是一场演出的总纲、基础、保障。
方案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说明基于什么样的原因举办此次活动,比如:纪念、庆典、配合中心工作、倡导弘扬新风、落实上级要求、公益行动、满足群众需求等;演出的规模、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使相关方面对演出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并依此作出相应的准备和安排;开宗明义说明演出的主题、主线、艺术风格,使各方面都能精准了解演出相关的思路与样式;明确参与演出的单位、团体、个人的任务和职责,提出明确时间节奏与步骤安排;提出具体要求,包括工作要求、艺术要求、宣传要求、目标要求等;有必要的情况下组建筹委会,安排召开协调会议,给出核心工作人员联系方式。
方案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向主办方提交并发送各相关单位或部门,并按方案中的要求做好各自的准备工作,使演出尽快进入实际实施状态;邀请和通告涉及的行政部门和社会组织,争取他们的支持、配合、出席,广泛征求各方的建议与合作,营造良好的工作与社会氛围;做为新闻发布的基础素材,向社会和赞助单位发布相关信息使用,达到前期宣传、资金与物资筹措、更多商业开发可能性使用。
脚本是整场演出的线型结构,是舞台呈现效果的蓝本依据。脚本侧重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1.把握主线与各节目之间的关系。主线是关系整场演出的节奏、情绪、效果的一条曲线,它决定着整台演出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合理与流畅。每一个节目则是穿在主线上的横断面。各阶段在演出中所需要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每个节目在主线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关键的“节点”和重点部分,就要使节目发挥得淋漓尽致。衔接、过渡、转折等环节应“短平快”一些,这也就形成了整体演出的节奏。脚本在撰写中,就应把握这些变化,从文字上对节目的长度、场面、气氛进行强制规定,或挥墨入土,把戏做足;或惜墨如金,点到为止。
2.表述出要求达到的目标与品质。脚本应按照整体要求对每一个节目提出效果标准,比如:场景、速度、变化、品味、色彩、造型等。色彩尽量让每个节目有各自的基本色调,以便让整场演出达到异彩纷呈的效果。脚本提出了色彩要求,灯光、舞美、视频、特效、服装、化妆就都要按照节目主色调进行设计创作。再比如音乐上也是同样的,要限定好各节目的音乐风格、音色、速度,甚至音效处理等方面的不同,从而使西洋、民族、通俗、原生态的唱法和器乐都各显光彩出来。
3.预留出可进行具体创作的空间。脚本属于创意范畴,不能取代具体的专业创作。比如节目场景可以提出风格和环境的性质要求,不必干预具体的造型和细部设计;服装可以提出理念和艺术表现要求,由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具体设计或创作;道具原则上可以交给具体节目表演者或舞美编导进行设计,不必进行硬性规定。至于具体深度,则视策划与编导水平和资金情况而定了。
三、利用排演进行二度创作
关于二度创作更多的解释用于单一艺术种类的作品创作,对于一场完整的文艺演出而言,确实需要对很多单独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使其更加适合演出需要,比如语言类、舞蹈类、声乐类的节目尤其经常会面临这类问题。主持人也是经常要进行二度创作和其二度创作对整场演出都很重要的一部份。还有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演出对音频视频制作、灯光、智能有依赖,因此包括音频、视频的创作也都面临二度创作和因此带来的作品整体的二度创作问题。但很少有关于整场文艺演出的二度创作的表述,今天这里主要侧重谈的还是整场演出的二度创作问题。
其实,一个高水平的策划或编导,通常是会把整场演出当作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看待。既然是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当然存在艺术呈现水准问题,自然也和单独的一件作品一样是需要进行二度创作的。策划者作为一台演出的创作主力把握整体演出的基调与水准,但总导演、具体节目编导则是最核心的创作者,而除了前期编排以外,排演是创作者们进行二度创作的最佳契机。为有效利用排演进行深度创作,需注意做好排演安排工作。排演是相互独立但又紧密相连的两个工作环节。一个是在排练场完成,一个是在舞台上完成。在这两个环节中,衔接两个环节的关键性工作也是整场演出二度创作的关键性工作,即:连排或预演。整场文艺演出的二度创作既包含单一节目的再创作,更主要是针对整场演出的灯光、舞美、音效、流程、主持、节奏等整体呈现效果。因此建议连排时总导演及分节目编导必须到位,节目必须完整,主持必须到位,按照策划顺序完整进行。预演要求则更严格一些,舞台、舞美、灯光、音响必须提前就位,其他人员、节目必须全程按照顺序参与。要解决完成节目间的衔接、演员的切换场、道具上下速度、造型、主持词的衔接、换装速度、人员动线、情绪状态、音影灯光、仪式细节、氛围营造等全部内容。而且一遍预演结束后需听从总导演安排是否需要再次演练。作为对整场演出有较高艺术水准追求的团体和总导演,通常会完成一场完整缝合的预演,以确保所呈现的演出效果。而像全运会、奥运会等大型文艺演出则有可能要通过多次预演和多次深度创作才能达到最终呈现。
又如:今年的《我们的节日》系列“中秋”,通过连排做了如下修改:把原本独立的舞蹈、歌曲演唱两个独立节目拼接成为半支舞蹈之后歌唱演员进入之后成为一个歌伴舞节目。把原本模特走秀和快板表演改编成模特快板表演。把书法、古筝、朗诵串联成一个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节目。这些改编有的是在单独节目基础上完成的有的则是在连排基础上通过二度创作提升而成的。
四、注重对整体过程的提前统筹
一场完整的文艺演出的最终呈现,除了来自对舞台呈现部分的大胆创意与畅想,更来自于对不局限于演出呈现的整体过程的策划与把控。大到演出的规格与宣传的策划,如主承办单位包括哪些,邀请哪些嘉宾出席,设计哪些仪式环节,在哪些媒体上以怎样的节奏进行传播等。安全预案如何从纸面上立起来具有可实施性,提前的踩点与安全演練如何与节目预演衔接等。小到演职人员的备妆环境是否满足基本需要,节目单、海报中的必要元素是否体现,乃至装台撤场流程把控。林林总总,这些虽然不在舞台最终呈现的部分,但任何一个环节是否得当都对整场演出的艺术性有所制约。因此,注重对文艺演出整体过程的统筹是演出整体性、艺术性的前提保障。这其实也应该被看作策划的一部分重要工作,但很多策划人或总导演往往因为艺术追求的原因而忽视幕后聚焦台前。
一个节目、一台演出、一个晚会,无论现场还是录制,无论是综艺、专题还是实景,无论是哪一部分、哪一类型的策划,作为一个好的策划人或总导演都需要把它当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进行创意,并注重流程操作与细节处理从而完整呈现,才能够不断提升文艺演出的品质与品味。这既有策划的部分又有统筹的部分,就像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其实最终只有把理性与感性、策划与统筹做好平衡与融合,才能够达到希望呈现的演出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