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奇妙校园之夜

2019-03-10耿甜甜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课外微课校园

耿甜甜

夜晚,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有人会说浪漫,有人会说静谧,更多的人可能会说是工作后的放松时间。也许这对我来说都不是答案,接下来我带大家一起进入我的奇妙校园之夜。

第一章 成长之夜

那时是我刚工作的第一年,学期下半年就参加了区里组织的素质赛。在比赛结束后教研室老师留了做一个微课的要求。我之前虽听过微课的名字,可自己制作却是第一次,完全的手足无措,只好硬着头皮边学边做。经过一番苦学,终于只剩下最后一步了,我需要请班里的孩子李鑫航晚上帮忙配合录制。到了晚上约定时间,作为师大汇华学院教授的妈妈陪着孩子来后,看了我的稿子和PPT,妈妈问了制作微课的目的,就主动提出要帮我再修改修改,以便取得好成绩。我也是千恩万谢。这里我给大家简单讲解一下我和鑫航妈妈做的片段的不同之处,我的片头是静止的画面,鑫航妈妈在片头增添了动画效果,使得画面更有动态感。另外,在脚本上鑫航妈妈改变了我与孩子的对话,由一问一答改为三问三答,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边商量边修改,不知不觉到了晚上9点半,完全超出预期时间,并且才修改了一部分内容。临别时妈妈主动说明天晚上接着来帮忙。就这样我们连续修改了两个晚上,终于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对课件是比较满意了。结果到了第三天录制时却还是问题连连,一会儿窗外的噪音录进视频,一会儿是我和孩子的对话有卡壳,一会儿又是画面出现不及时,这5分钟要求不出一点差错,其实挺难的,说实话到最后我自己都觉得其实有点瑕疵也没事,就这样吧,但鑫航妈妈人家却是每次都说休息一会儿,我们再录一遍。我一看人家这么认真,孩子也不说辛苦,我更不能说,坚持着完成了第一次的微课作品。为了表达我的感谢,正值六一儿童节,我送了一盆多肉给鑫航做礼物。

我觉得鑫航和他妈妈的这帮忙,不仅仅是帮我完成了微课作品,更多的是让我感受到了家长对我们工作的一份支持。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秉承着“术业有专攻”的思想和专业认真的态度,开始了向家长请教之路。尤其是在开展相应活动时,晚上就成为我与家长的相互讨论,学习成长的时刻。

第二章 了解之夜

接下来给大家看一个家长的朋友圈——儿子苦苦的等待,七点三十分才等到我,见面我就赶紧道歉,儿子满脸笑意,特纳闷竟然没生气还挺高兴。后来才告诉我跟着老师出来了啊,所以挺好的晚点也无所谓。自己无意间看到孩子妈妈发的朋友圈,这时我才知道班主任的魅力究竟有多大。其實那天晚上就是一个无意的行动,6点我去校外上课外班,到了校门口发现参加托管的孩子只剩下他一个人了,怪可怜的。打电话征求孩子妈妈同意后,我带着孩子去上课外班,路上我们也是脱离上课的环境,和孩子聊一些生活的琐事。比如中午学校的饭菜还合胃口吗?班里你和谁玩的最好?你回家的作业一般都几点写完?不仅我问孩子问题,孩子还好奇的问我,老师你这么大了也要上课外班吗?逗的我哭笑不得。课程结束后,我又带孩子去吃饭,孩子刚开始有点扭捏,推脱说自己不饿。我笑着说我饿了呀。正在我们等餐时,妈妈赶来了。我们边吃边聊,聊了很多关于山行小时候的事儿,家里对孩子的期盼,妈妈询问孩子在班里的表现等等,不知不觉就聊多了,等到店里打烊了才走,那时感觉我们就像是朋友一样。

情绪abc理论说,客观事件a通过主观认识b,导致了情绪c,很高兴可以通过影响孩子的主观认识b,而改变孩子的不良情绪,所以从那时起,我不管在课上还是课下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关心每个孩子的情绪状态,关注家长的谈话评论,希望可以让我的班主任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第三章 思考之夜

今年暑假我实现了自己当个小小画家的梦想,特别开心。由于就我一个成年人,所以是先学习后交费的形式。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在7月17号的晚上,子若妈妈一通帮我交了学费的电话,让我即意外又惭愧。这事是这样的,班里有绘画比赛时,子若每次交上来的作品都画的特别精美,我就让子若帮我打问她们美术老师的电话,这才联系上老师开始学习。可谁知会发生这样的事,我立马给小春老师打电话,千万别让子若妈妈这么做,这不是个人问题,这是我们做老师的底线。我坚持自己的学费自己来承担,一定要把钱退给子若妈妈。我们推来推去好几回。小春老师建议说家长不肯收钱,不行就收下家长的一片心意吧,反正晚上又没人知道。但我坚决不同意。因为古人杨震在《杨震暮夜却金》就曾说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现在我再反思这件事,我觉得作为朋友,让家长和孩子帮忙私事,可能无可厚非。但站在班主任的角度再去考虑这件事,确实有失妥当。从那以后我就告诫自己,与家长相处,首先我是班主任,其次才是朋友。

校园的夜晚,给了我向家长学习的空间,给了我与家长深入了解的机会,更给予我与家长相处的自我反思。愿此我的班主任工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猜你喜欢

课外微课校园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