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谚语中的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关系

2019-03-09杨亚洲

大经贸 2019年12期
关键词:谚语

【摘 要】 作为熟语的组成部分,谚语负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精彩的人文世界,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谚语包罗万象,其中许多谚语涉及家庭伦理文化,这部分谚语描述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关系状况,通过这些谚语对传统家庭伦理关系进行分析,对建设现代家庭伦理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谚语 传统家庭 伦理关系

社会变革引起现代家庭的巨变。现代家庭问题、矛盾、冲突不断,家庭情感价值让位于家庭功利价值,人伦关系冷漠,父子亲情冷若冰霜,有些子女不能尽到最起码的物质赡养义务兄弟忘却手足亲情,为财相争反目成仇夫妻之间相互猜忌,轻视家庭责任,儿戏婚姻,离婚率上升。总之,现代家庭不能实现恒久和睦,稳定性急剧下降。家庭问题严重必然影响社会的稳定、有序、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家庭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建设新的家庭伦理文化不仅是家庭需要,更是社会的要求。

家庭伦理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被经济关系所决定、所派生的,基于血缘姻亲之上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伦理关系主要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家庭成员与家庭整体之间的关系。父子、夫妇、兄弟是家庭中最主要的伦理关系。家庭伦理是处理调节家庭伦理关系的各种道德准则和规范。家庭伦理谚是指直接或间接反映家庭伦理或家庭伦理关系的谚语。[1]

一、谚语中反映的父子伦理关系

父子伦理关系包括父子关系及其派生的母子、父女、母女、婆媳、叔侄等伦理关系。在这里,我们主要对父子、母子、父女、婆媳、母女关系进行讨论,对叔侄关系留待以后讨论。

(一)父子关系

(1)父对子的权利和义务。谚语中的“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父为子纲”、“国有君,家有主”、“父命不可违”、“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父子不得专”、“父在前子不言”、“父母是层天”[2]等等,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绝对权威和绝对支配权。在传统家庭中,父亲是一家之主,在家庭中的地位等同于国家君主,具有支配家庭一切的权利,包括儿子。因为在封建制家庭下,儿子是父亲的私有财产之一。儿子在家庭中要听命于父亲,不能违背父亲的命令。

“父不记子过”“父子无隔夜之仇”“父爱如山”“庄稼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家的好”、“亲莫亲如父子”等谚语反映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父子之间“父慈子孝”,“父慈”就是父对子在物质上、精神上的满足和关爱,并承担起抚养教育的责任。《诗经·小雅·斯干》云“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惶惶,朱蒂斯皇,室家君王”意思是“若生了个儿郎,就要让他睡床上。给他穿好衣裳,让他玩弄白玉璋。他的哭声多宏亮,红色蔽膝真鲜亮,将来准是诸侯王。”[3]其中所表达的更主要的是父亲对儿子的偏爱和期望。这是因为儿子是家族香火的传承人。

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希望家族能够壮大、兴盛,希望儿子能光宗耀祖。谚语“爱而不教,禽兽之爱”、“儿怜逆是爷的不是”、“父兄失教,子弟不堪”、“有其父必有其子”、“将门出虎子”、“孝门出孝子”、“父亲英雄儿好汉”、“其父盗,其子必劫”、“父不正,子奔他乡”、“父不识耕田,子不识种谷”、“父母正了子易正”、“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骂不成人”、“父不夸子”、“娇子如杀子,棒打出孝子”等,说明父亲对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儿子的教育的重视。

(2)子对父(母)的义务。做为儿子,对父亲只有义务,这个义务就是孝。首先,谚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儿子作为家族香火的传承人,必须将家族香火传递下去,这是儿子对父亲对祖宗所必须尽到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是孝敬父母。谚语“百善孝为先”、“士有百行,孝敬为先”、“孝敬孝敬,以敬为先”、“孝当竭尽全力,非徒只管养身”、“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子不傲父”、“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说明孝敬父母是为人子的根本义务。

父子血亲关系是传统家庭基本伦理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家庭财产和家道兴衰的责任是在父子之间传递的,因此父子关系的好坏关系整个家庭的命运。因此传统家庭都追求和谐的父子关系,谚语在这方面有许多的训诫和指導“父不慈则子不孝”,“父不记子过”、“父子不和家不旺”、“父子亲而家不退”、“父子和而家道兴”等等。

(二)母子关系

在传统家庭中,母子之间的关系不如父子之间的关系。父亲控制和支配家庭的一切,母亲和儿子都是父亲的财产。但是儿子是家族血脉的继承者,父亲的地位最终是由儿子来继承的。母亲则由原来的“既嫁从夫”变为“夫死从子”,可见母亲是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真正的家庭地位的,儿子则可由无独立人格的少爷公子变成大权在握的老爷家长。

(1)母对子的权利和义务。谚语“母爱如海”“母子连心”、“母子亲,胜似金”、“阿母爱郎,脱裤换糖”、“母子分离,仿佛剥树皮”、“儿行千里母担忧”、“生一子,掉一齿”等,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满满的爱。在传统家庭中,她对儿子只有爱的义务。母亲不仅要给予儿子母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还要担负对其教育的职责,以身作则,相夫教子是母亲的职责。谚语“母慈子孝”,就说明传统家庭中子孙是否仁慈有孝心是和母亲有很大关系的。

(2)子对母的义务和权利。谚语“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父母在不远游”、“娘服侍儿小,儿伺候娘老”[4],说明母亲对儿子具有生育和养育的大恩,对母亲尽孝,报答母亲的生育和养育的大恩是儿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父女、母女关系

(1)父女关系。谚语中“女生外向”、“养女出嫁一场空、育男取妻满堂红”、“生个女儿生个贼”、“盗贼不过五女之门”、“传家不传外,传子不传女”等。可以看出女儿是不受父母欢迎的。对于父亲来说,女儿是给人家养的,是赔钱货,生育女儿只是徒增家庭的经济负担,女儿过多会导致家境败落。这也可以间接看出在传统家庭中父亲给予女儿的亲情之爱恐怕是少之又少的。这些谚语无疑与反映父子关系的谚语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也反映出传统家庭中父亲对女儿的相对疏远和冷漠。

父女关系在谚语中表现为单向的女儿对父亲的孝顺。谚语“女要体父”,表明做为女儿要对父亲克尽孝道。谚语又有“未嫁从父”,要求女儿听从父亲的旨意。

(2)母女关系。“母女天性,人物一理”、“娘边的女儿骨边的肉”、“娘跟女亲,手跟嘴近”、“娘挂闺女,急在心里,闺女挂娘,急断心肠”、“女遵内训依慈母,母女之间分外亲”、“女儿好,女儿好,女儿是母亲的小棉袄”等谚语,可以看出母女关系是亲密的一种关系,是家庭中十分和谐的一种伦理关系。

谚语“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说明母亲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对于女儿的影响胜过对儿子的影响,教育女儿的责任主要在于母亲。因此谚语说“娘好女好,苗好米好”、“娘勤女不懒”、“母要癫狂,女必轻贱”、“教子不严父之过,养女不贤娘的错”。

(四)婆媳关系

在中国传统大家庭中,婆媳关系直接由父子关系派生而来,父子关系确定,婆媳关系也就随之预先注定。然而两者不同的是,父子关系是自然血缘人伦与宗法等级相结合的宗法人伦,婆媳关系实际只是宗法等级关系。缺乏天然的血缘亲情是婆媳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谚语对婆媳关系的复杂状况多有反映。

(1)婆婆对媳妇的权利。谚语说“早生儿子早享福”,这个“福”字就含有儿子长大娶妻,自己就可以养尊处优享受媳妇服侍照顾之意。谚语“无儿不使妇”,说明“妇”娶来的就是让婆婆使唤的,“妇”的职责就是侍奉公婆,这是礼法规定的,如《礼记·祭统》上讲“故娶妻者,父母存,则奉事舅姑,舅姑段,则供祭祀。”所以在婆婆眼里媳妇就是供自己随意差遣和使唤的仆人。谚语“好儿子是给媳妇养下的”一说,婆婆因此对儿媳妇也不免心生怨忿,以为是媳妇把儿子从自己身边夺走了。对此,婆婆自然不去责备儿子,因为儿子是主子,地位比自己还高。对于媳妇,婆婆则可倚仗治内权对其进行治理。谚语“婆管媳妇管到底”、“婆婆打媳妇天下有”、“严婆不打哑媳妇”、“媳妇不打,上房揭瓦”等,表明媳妇对婆婆要好生侍奉,如若表现得不尽如婆婆之意,婆婆的打骂和指责是少不了的。媳妇对婆婆的义务就是要侍奉公婆以尽孝道。

(2)婆媳矛盾。谚语“自古婆媳和谐少”道出了婆媳矛盾的历史普遍性。“媳妇不是婆养的,扁担不是草长的”,这句谚语则指出了婆媳矛盾不易调和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血缘关系,这与谚语所说的“女以男为家”的以男性为中心构建家庭有着必然的联系。“做一天媳妇坐一天监”、“十年媳妇熬成婆,三十年小渠流成河”则表现出媳妇给婆婆当年做马的日子漫长而难熬,同时表现出媳妇对有朝一日自己坐到婆婆这个最高位置的盼望。类似的谚语有“千条小沟汇成河,千年媳妇熬成婆”、“媳妇要当婆,慢慢往上磨”、“媳妇能忍千般气,为的明朝当婆婆”等。

谚语中“孝顺媳妇跟儿要”、“孝顺公婆自有福”、“婆婆有德媳妇贤”、“婆贤媳妇孝”、“婆婆做下样,媳妇紧跟上”、“婆婆嘴碎,媳妇耳背”、“婆要好,鞋做到”、“媳妇不好是一个,婆婆不好是一家”、“媳妇记住婆婆爱吃的,婆婆记住媳妇爱穿的”、“媳尊婆,婆爱媳,婆媳和睦无人欺”、“媳妇就是半个女儿”等。说明在封建制大家庭中,人们对婆媳和睦方法的寻求和总结。

二、谚语中反映中夫妻伦理关系

夫妻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构成家庭的原子,是家庭中首要的人伦关系,是其它一切家庭关系的基础。在传统封建制家庭中,夫妻伦理关系包括夫妻关系、夫妾关系、妻妾关系三种。我们将在这里着重探讨夫妻关系。

谚语“夫妻似骨肉和好,偕同到老”、“夫妇和,家道成”、“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百日夫妻似海深”、“夫愁妻忧心相亲”、“夫妻不记隔夜仇”、一日夫妻百日恩“夫妻如一体”。从这些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令人感动的夫妻真情,令人向往的夫妻和谐。

谚语“夫天妇地,男主女从”表现出将夫妻关系天地化,丈夫是天,妻子为地的尊卑关系。又如谚语“既嫁从夫”、“天字当头夫作主”、“夫倡妇随”、“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违”等,表明在传统封建制大家庭中,丈夫是家庭中的主角,妻子只是家庭中的配角,妻子要圍绕丈夫这个中心角色演好自己。

(一)妻子对丈夫的责任和义务

谚语“男主外,女主内”说明内外有别是传统社会对两性最重要的规范,也是对夫妻的生活角色的规范,丈夫在外从事耕作、从政、打仗、服役、经商等“大事”,妻子则在家内主持家务,相夫教子,侍奉公婆等。

1.替夫行孝,侍奉公婆。谚语多有反映,这种婆媳关系在前面己经论述

2.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谚语“有子方为妻,无子便是裨”、“母以子贵”,说明最为妻子,做重要的就是为丈夫生育男孩,使家族血脉得到传承。

3.侍侯丈夫,隐忍和顺。谚语“家有贤妻,不吃淡饭”、“家有贤妻,夫有闲逸”、“家有贤妻,美满和气”等,反映出作为贤妻要关心丈夫,饭食起居一概悉心侍侯,以求丈夫满意,家庭和顺。

4.辅佐规劝丈夫向善。谚语“妻贤夫自良”、“妻贤祸变福”、“贤妻唤回迷路郎”、“妻贤夫祸少”、“贤妻令夫贵,恶妻令夫贱”、“功名出于闺阁”、“夫贵妻荣”等都体现出妻子对丈夫的这种辅佐规劝的责任。传统社会以为,男性在成人之前,父母对他负有教育责任。而一旦成人,结婚娶妻,作为丈夫就交给妻子负责了。

5.坚守贞节,从一而终。忠贞是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对于婚恋的一致标准。[5]谚语“妻之不贞乃破家之本”,“忠臣不事二主,贞女不更二夫”、一生从夫顺夫,坚守贞节,“生是夫家人,死做夫家鬼”清楚地道出妻子坚守贞节对于传统家庭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6.殉夫和守寡。谚语有“有夫从夫,无夫从子”,丈夫死了,妻子不能改嫁而要“从子”,继续对丈夫守节。即使无子也不能改嫁。“寡妇改嫁,儿女受骂”,寡妇再嫁对丈夫对自己都是奇耻大辱。谚语有“好马不备二鞍,好女不配二夫”,丈夫死后,妻子立志不嫁,坚守贞操,抚育幼孤,直到在凄凉孤独中死去。

(二)丈夫对妻子的权利和义务

谚语“夫到天边妻要行”、“丈夫就是一重天、“天字當头夫作主”说明丈夫对子的专制。谚语“儿妇之口不可用”、“妇人之言不可听”、“女人舌头上没骨头”、“妇人口大舌长,男人家败人亡”等说明妻子在传统家庭中是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的。谚语“媳妇不打,上房揭瓦”、“灶下的妻胯下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打倒的媳妇和倒的面”等说明丈夫虐待殴打妻子是合法现象。谚语“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夫有出妻之礼”说明丈夫休妻是合法的。

三、谚语中反映兄弟伦理关系

谚语“兄弟亲骨肉,姐妹连肝胆”、“兄弟如手足,骨头连着筋”、“兄弟两人吵了架,还是一个藤上瓜”等说明兄弟姐妹是一种血浓于水的关系。谚语“弟兄一条心,天下就太平”、“弟兄协力山成玉,手足同心土变金”、“兄弟睦,居家富”、“兄弟拉一把,又有骡子又有马”、“兄弟和顺家必昌”等说明人们了人们对兄弟和睦重要性的认识。谚语“父在哥当尾,父死哥当头”、“父在兄为客,父段兄为主”、“有兄不显弟”、“长兄如父”“兄宽第忍”等,说明兄弟和睦的根本在于弟恭、弟忍。这是由封建家长制决定的。

结 语

谚语中反映的其它家庭伦理关系还有叔侄、夫妾、妻妾、叔嫂、妯娌、姑嫂、主仆、邻里等关系,由于篇幅有限,我们留待以后探讨。传统家庭伦理关系的产生是在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是其产生的经济基础,家国一体的观念对传统家庭伦理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对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夫妻一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伦理内容,在当时就起着维护家庭稳定和睦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具有压抑限制个性发展,牺牲家庭个体成员的利益等消极方面的作用。但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这类谚语的血缘人伦色彩会更加凸显,而且这类谚语还沉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为解决现代社会家庭伦理问题提供经验和借鉴,成为整合现代家庭伦理文化体系的宝贵资源。在现代社会,传统家庭伦理谚只要摒除宗法等级的影响,剔除其中具有消极作用的一部分内容,就一定会发挥出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玉霞.谚语中的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透视[D].2007年

[2] 温端政.中国谚语大全(上下)[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3] 参见《先秦诗歌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第383页。

[4] 龙升芳.孝文化影响下的上虞民间谚语初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4,34(5)

[5] 郭艳.从民谚看传统婚恋观[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1)

作者简介:杨亚洲1992/06/12,男,汉,河南省永城市,学生,硕士,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区域民俗

猜你喜欢

谚语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西夏谚语中的日月意
说说谚语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二)
谚语趣画(一)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谚语趣画(二)
谚语趣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