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班团组织建设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作用

2019-03-09张若一谢均

大经贸 2019年12期

张若一 谢均

【摘 要】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愈发受到重视和关注,学生心理危机频发对高校相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影响因素为基础,初步探索高校班团组织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作用,积极发挥班团组织深入学生群体的优势,及时进行危机干预,防患于未然,不断推进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关键词】 班团组织建设 影响因素 心理危机预防

一、概述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环境愈发复杂,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对刚脱离父母保护的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引起心理危机频发。面对日趋严峻的心理危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为此,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其中关于“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的论述为高校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

心理危机的干预难度,随个体危机状态的持续时间增长而不断加大,越早干预对危机发展的掌控就越强。由此,预防是整个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心。掌握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影响因素是心理危机预防的基础,通过持续观察与调研,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个人三观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离异、单亲家庭的学生随着我国社会变迁而不断增多,往往表现出敏感、多疑等特点;家庭经济困难、有留守经历的学生通常感到自卑;家庭健全的学生也会出现父母管束过度严苛或过分溺爱等情况。以上状态都会在学生心中埋下心理危机隐患,当其面对各种不易化解与克服的困境时易引起心理危机爆发。

2.学业因素。大学生入校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学习方法与习惯的转变、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的自我把控。在此过程中,因学习方法不得当、自我管理缺失及专业兴趣消退等导致学业困难,压力增大,进而引发心理危机。

3.人际关系因素。“00后”大学生更加强调自我,同时,网络虚拟世界的过度沉溺造成其不善于处理家庭、同学、师生甚至恋爱等人际关系,与他人沟通不畅,进而表现为自闭、逃避或自负、强势等,导致心理危机的出现。

4.自我因素。当代大学生因自我认知缺乏,未能及时寻求有效的未来规划指导,导致对学业、人生甚至自我产生怀疑,学习动力不足、生活习惯混乱。特别是临近毕业的学生,因为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更易引发不良的心理状态。

5.社会因素[1]。当前信息传播极为迅捷,高校学生可以方便地了解到各种信息,在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型时,社会上某些思潮、文化会对其心理产生极大的干扰,甚至诱发群体性心理危机。

面对以上心理危机影响因素,全国高校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应对机制,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定不足:第一,虽然大部分高校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其工作方式多为被动地等待学生寻求帮助,容易错过最佳干预时期;第二,高校通过第二课堂、社团等开展多样活动,但参与学生范围有限,无法覆盖到全体。因而,进一步探寻心理危机应对的新思路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中班团组织的作用

团支部是共青团的基础组织,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高校班团组织是以团支部为核心的班集体建设,具有教育、管理、组织、服务的职能,与大学生有着直接、广泛、深入的联系。由此,要积极探索班团组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转变工作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将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重点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换,充分发挥高校班团组织的强大力量,及时排解心理隐患,发掘其在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的重要职能。

1.发挥班团组织的教育职能。发挥高校班团组织在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作用,首先要对学生加强危机预防教育。第一,强化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课堂学习,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第二,提高危机警惕意识,引导学生正视心理危机,能正确认识个人及他人遇到的危机状态;第三,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积极进行情绪管理,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2.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的机制[2]。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防控预警机制,首先要通过学生班团组织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对特殊时段的关注(新学期开学前后,毕业季,考试前后等)。其次,建立与完善学生思想状况、心理健康数据库,对重点学生跟踪分析,掌握其情绪及心理变化,做出进一步研判。最后,根据预警信息進行帮扶或干预,积极发挥班团组织深入学生的优势,及时介入和引导,做好日常关注和信息反馈,在必要时由辅导员或其他专业力量全面开展工作。

3.提高学生骨干队伍工作能力。学生骨干的培养对于达成班团组织预防心理危机至关重要。在强化学生干部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从以下两点着手提高队伍预警工作能力:一是熟悉在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类型、外部表现及内部成因,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收集信息;第二是留意身边同学常用的各类社交软件,如微信、微博、QQ等,从社交平台上抓取显性或隐性的危机信号,为后续决策提供助力。

四、总结

随着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逐步深入,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心需要从被动咨询向积极预防转变。高校班团组织具有与学生联系密切的重要优势,能够全面及时地收集各类预警信息,进而及早介入,防患于未然。由此,要充分发挥高校班团组织在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作用,共同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准确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实现有效预防、主动预警、及时干预。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态,促进其未来人生发展,为我国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范宜波. 早期识别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 教育教学研究 ,2019,(8):133,135.

[2] 李荣. 高校辅导员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快速反应机制研究——基于一份案例分析[J]. 特立学刊 ,2018,(2):40-43.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项目编号sksz201913)资助

作者简介:张若一(1989-),女,汉族,四川大学化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