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三下乡模式的大学生党组织生活创新研究
2019-03-09麦源升
【摘 要】 本文以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为样本,指出当前大学生党组织生活的困境,认为运用新三下乡模式指引大学生党组织生活创新,包括在大学生党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上强调问题导向,紧贴国家战略,在组织上强化党员互动,创新形式,凸显多样化。
【关键词】 新三下乡 大学生 党组织生活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学生党工委(学生党支部)自2006年以来持续开展 “智力支旅”三下乡社会实践,结合专业特色,以“智力支旅”为载体,紧扣“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主题,活动内涵不断深化与丰富,以“思想政治下乡、志愿服务下乡、专业智慧下乡”的“新三下乡”模式创新组织生活方式,让组织生活“活”起来,有效加强了党支部的政治建设,基层组织活力显著增强。
一、高校大学生党组织生活的现实困境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党组织生活形式单调,效果不佳;学生党组织生活内容过时,落后于时代要求;学生党组织生活照本宣科,互动性差;学生党组织生活质量一般,没有特色。
二、基于新三下乡模式的大学生党组织生活的有效范式
(一)创新形式与内容。我们借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卫生下乡”,推陈出新,建立了以“思想政治下乡、志愿服务下乡、专业智慧下乡”的“新三下乡”模式。自2006年以来,旅游管理学院学生党工委支部“三下乡”队伍足迹遍布广东省,服务群众过万名。
(二)紧扣“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主题。“新三下乡”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为主题。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一系列深刻的论述,我们紧扣时代主题,以鲜丽的主题吸引力、感染人、激励人。
(三)促进四个融合。一是党建与学生成长成才融合。“三下乡”活动既是志愿服务活动也是党内组织生活,活动主体为党员大学生,实现了党建与学生成长成才结合;二是“三下乡”活动与学生创新及科研融合。“三下乡”调研活动不仅是志愿服务活动,也是学生课外科研项目。三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在新“三下乡”活动中,学生通过调研及撰写调研报告学习科研方法,通过志愿服务提升组织协调能力,通过专业策划、专业规划巩固专业知识,三下乡活动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四是党建活动与教师专业研究融合。活动每年均招募多位专任教师参与,专任教师参与率累计超过60%。专任教师的参与既提高了活动的专业水平,实现专业智慧下乡,同时实践活动也成为了老师们开展研究的平台。
(四)建构特色。“新三下乡”的新组织生活模式,除了保持组织生活本身的党味外,高度融入旅游管理学院党组织的专业特色,并植入“研学旅行”的元素,契合旅游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门票经济自我循环向开放的‘旅游+方式转变”的趋势,建构起具有专业特色的“移动式”课堂的组织生活方式。
三、基于新三下乡模式的大学生党组织生活创新意义
(一)激发了基层组织活力。以“新三下乡”为主线,在组织生活的内容、方式、方法、途径等方面全面构建新组织生活模式,使组织生活的形式更加鲜活、主题更加鲜丽、内涵更丰富、特色更加鲜明。
(二)党建工作成为各项工作的龙头与引领。从2012年到2019年,“新三下乡”一直显示着强大的吸引力和认可度,专任教师参与率累计超过60%,党员参与率达到80%以上。以新“三下乡”活动为抓手,思想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高度融合。
(三)创新组织生活模式与内容,使党建工作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具有示范与辐射作用。新“三下乡”活动实现了思想政治下乡成统领、志愿服务有新意、专业智慧下乡有特色,同时所采用的移动性、开放性、互动性宣传及工作方式,有效调动学生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四、结束语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新党的组织生活,使之发挥到其最大的作用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参考文献】
[1] 余维法.基层党组织生活质量的现状与建议[J].政治学研究,2011,(5).
[2] 陈畅,黄浩.高校大学生党组织生活模式创新研究[J].世纪橋,2017(11):35-36.
[3] 黄倩倩.“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创新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3):35-37.
[4]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组织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 宋欣欣. 高教学刊. 2018(01)
[5]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 喻小莉,刘波.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6] 运用微信平台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初探[J]. 钟美珠,王建发.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6(05)
[7]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论析[J]. 任晓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8(02)
[8] 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路径[J]. 韩振峰,陈国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8(02)
作者简介:麦源升(1991-),男,广东饶平人,硕士,华南师范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