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给中国大陆的启示
2019-03-09李开奇
【摘 要】 休闲农业是跨越农业生产、农产加工及农业服务业等三级产业的新型农业,是当今社会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它既可使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又可以吸引产业投资,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台湾地区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就推出休闲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创新,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本文以总结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为基础,分析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带给大陆的启示,来助力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 台湾 经验 休闲农业 大陆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历程
休闲农业原本就是个舶来品。早在19世纪,意大利、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休闲农业的雏形。台湾是我国最早引入休闲农业的省份,其经济发展水平曾领先大部分亚洲地区,故其农业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和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也较早面临困境和挑战。
20 世纪 60 年代,当地农民基于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考虑,尝试开放自家经营的蔬果园、花卉园等,提供游人观赏、采摘果实和体验劳作等服务内容,以增加农业经营收入,以此便形成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基本雏形。
1980年台北市出台的“木栈观光茶园计划”成为中国台湾休闲农业的起点,1989年台湾“农委会”联合几所高校举行“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研究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政策,同年农业管理部门在有关地区推广休闲农业的理念。1992年台湾当局出台 “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成为指导休闲农业的第一部正式文件。2001年台湾 “农委会”开始推行 “一乡一休闲区”计划,推动农业区的整体布局,集中力量发展农业园区。2002年“台湾观光局”出台 “民宿管理办法”,将民宿纳入休闲农业的管理范围。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台湾休闲农业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各地休闲区的主题丰富,形成完备的 “登记-评鉴”体系,形成台湾休闲农业 “合法化”的运行机制。之后的二十多年,台湾政府通过对“休闲农业设置管理办法”以及后来颁布的“休闲农业辅助管理办法”的11次修订(截至2016年)完善并发展了自身的休闲农业政策,以此促进了台湾休闲农业的稳步快速发展。
当前,台湾已经规划的休闲农业区达21个,并提倡“一乡一休闲”农业区,区下设若干园场。台湾岛内共有乡镇级休闲农渔区46处、休闲农场45处、观光农园385处、教育农园141处、市民农园56处,保持从事农业旅游经营超过一年以上的经营者有2414家,非台旅游人数超过100万人,为台湾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益,成为台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独特的名片。台湾休闲农场私人性质居多,其在行政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下,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各地农业的条件,已逐渐形成类型多样、主題丰富、特色鲜明的差异化的休闲农业运营和发展模式。根据休闲农业的经营项目,主要可分为教育农园、民宿、市民农园和观光农业等类型。经营内容也从原来的简单的乡土民俗、农耕体验和果园采摘发展到现在的观、光、采、摘、民宿相结合。
(二)发展模式多种多样
台湾南投县埔里乡桃米村本来是一个地震废墟,曾一度经济萧条,不被外人所知。然而就在几年前,该村利用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将23种不同形态的青蛙和56种色彩斑斓的蜻蜓作为特色,依据两种小动物设计出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遍布乡村醒目位置,供游客参观游览。这极大的吸引了很多家庭带着自己的孩子前来游玩。当地政府还鼓励村民们用纸、布、石头等基础材料制作成精美的手工艺品,一下就成为畅销的旅游商品,也使整个村子成为远近闻名的昆虫生态文化体验休闲区。
飞牛牧场位于苗栗县通霄镇南和里,坐落在远离尘嚣的山野中,区内林木青葱翠绿,繁花茂盛,更有一座种类众多的蝴蝶园,经营面积120 hm2,现有服务设施面积计50 hm2,前身为中部青年农村。飞牛牧场自然生态区则分为乳牛生态区、蝴蝶生态区、可爱动物区、自然步道和水域生态区,让游客亲近自然生态与大自然交融。乳牛生态区是招牌区域,放养着数种乳牛让游客以最亲近的方式亲近乳牛;蝴蝶生态区广植蜜源植物开展蝴蝶保护工作,目前约有10多种蝴蝶,约150~200只,让游客了解蝴蝶从卵、幼虫、蛹到成虫的完整生活;可爱动物区中有许多迷人的动物,例如贝多绵羊、新西兰白兔、台湾黑山羊等,可以喂它们吃饲料、牧草;自然步道分为数条,有垂榕步道、榄仁步道、樟林步道、丛林步道等等,步道大多由木栈空桥、碎石砂土、连锁砖、红砖以及枕木等自然材质组成。该农场已成为当地亲子旅游的首选之地。
二、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
(一)政策扶持力度大
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并形成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发展及经营行为。台湾农委会专门颁布了休闲农业的管理办法,并配套相应的政策,鼓励农民依托各自优势,开办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并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协助休闲农业区以“绿化、净化、美化”原则,整合区内产业文化及艺术等资源,辅导休闲农业区规划农村创意主题体验活动。健全休闲农业区所在地的推广服务组织,协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辅导休闲农业区内的休闲农场提升经营与人力水平,培养人才建立辅导咨询团队,提升服务质量,办理休闲农场评鉴,协助优质休闲农业区及休闲农场列入国内外旅游名录信息,加强国际营销,由于政府扶持力度大,使休闲农业得于健康快速发展。
(二)健全的法规制度保证了休闲农业的有序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法规中针对休闲农业产业本身的专项法规有“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业规定”、“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业区划定审查作业要点”、“非都市土地作休闲农业使用与办事业计划寄变更编定审查作业要点”、“非都市土地休闲农场容许作休闲农业设施使用审查作业要点”、“非都市土地休闲农业区容许作休闲农业设施使用审查作业要点”等。对休闲农业区的申请设置、设施内容、经营管理等方面均有详细明确的规定。台湾休闲农业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保证了产业的可操作性,避免了无序的盲目开发,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盈利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交易的另一方游客,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享受法规赋予他们的好处。这对于休闲农场来说,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发挥了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民间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台湾的农会组织在帮助政府推广、管理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和开放的协调平台。同时,一些经营业主组成的 “台湾休闲农业学会” 、“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等协会组织在完善行业自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目前大陆的农业协会主要是全国乡村旅游协会,其已经在各地推行休闲农业的试点工作,但在税收、融资、政 策、科技等方面,政府应提供帮助,推动其在协作沟通、产品经销、技术推广、监督管理等方面发挥独特的职能。在政府的引导下完善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扩大农民组织规模,组织休闲农业的专家学者、专业院校和机构在技术提高、理论创新等方面开展研究,为休闲农业提供技术支持,逐渐形成多元参与、有序完善的乡村振兴的新格局。
(四)注重创新,保持特色
休闲农业只有具备一定特色、蕴含文化特质,才能有竞争优势。但如果没有统一协调,一些农区经营主体在利益的驱使下,容易形成一样的经营模式。因此,台湾在划定休闲农业区时将 “具有农业特色”作为必备的条件之一,也是相关部门批准和审查的条件之一。休闲农业区不仅应提供多样的物质实体,还应带来 独特的文化体验。在具体实践中,注重开发新的农产品和文创产品,农区加工企业首先应建立品牌意识,对 产品 进行深加工和创意包装,融合该区的经营策略,增强产品的艺术性和竞争力。台湾已划定了多个休闲农业区,并在同一休闲农业区建立农区协会,以达成一致的生产标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统一的市场营销和推广。并且,各区之间特色鲜明,开发的餐饮、观光区、住宿、文创等都互不相同,具体体现在每个产品的细节设计方面,将休闲农业规划理念的精准定位发挥得淋漓尽致,如飞牛牧场以奶牛为主题,蝴蝶兰农园以兰花为主题等,在建筑设计、节日举办、文创的开发上都强调鲜明的特色,以形成品牌效应;香格里拉观光农场以稻草文化为代表的农业文化,以及每年举办的风筝节都吸引了大批游客,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性。
三、对中国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随着中国大陆工业化、城市化加剧,经济不断发展,对休闲农业有了更多需求。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来看,休闲农业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将得到大力发展。可以说,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不仅是市场需求,而且也是农村未来发展需要。结合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大陆休闲农业发展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加快休闲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法令支持
为了保证休闲农业规范化发展,台湾“农委会”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休闲农业相关法规,特别是《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并制定细部实施办法规,内容涵括方案申请、政府采购法的执行、财务会计处理方式、园区经营、园区开园筹设、园区倡导营销及咨询辅导等诸多事项,为台湾休闲农业布局的合理与规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同期,当局还邀请观光休闲事业、生态旅游、景观设计等方面学者组成辅导咨询团队,赴各乡镇辅导。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也无不制定明确法律,推动休闲产业发展。这对刚起步的大陆休闲农业来说,具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二)注重整体规划和布局
大陆的休闲农业的开发形式多样,但有些缺乏一套目标统一、科学规划、系统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体系,特别是个体农户承办的农家乐,在前期规划和评估不足的情况下易导致项目未能有效运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相关法律进行规范,可以有效避免盲目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为休闲农业提供可持续的发展空间,项目的规划主要包括市场和主题的定位、项目设计、开发原则和收益评估等。在休闲农业整体规划方面,应着力改变目前休闲农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的情况,大力推进西部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充分利用西部农业自然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拓展区域性的休閑农业开发,注重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
(三)加强政策扶持,推动以乡、镇为单位的休闲农业区特色发展
从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来看,台湾当局非常注重休闲农业发展,在2001年就制定“一乡一休闲农园区计划”,2002年继续推动该项计划,以整合辖内各乡(镇、市、区)农渔产业、自然景观、休闲设施、艺文活动、大型体育活动、古迹景点等既有资源以策略联盟方式提出以乡镇为单位的带状休闲农渔园区计划,并确定为“休闲农业区”。从发展看,有效整合了休闲农业资源,形成经营策略联盟,形成了台湾各休闲农业区点、线、面休闲产业的布局,大提升休闲产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针对大陆休闲农业存在的系列问题,可以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区布局验,注重休闲农业发展的地区特色,以乡镇为单位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地方特色休闲农业区,促进休闲农业的点、面相结合,并将各个休闲区内农场、农园、民宿或所有景点的“点”进行统一策划,整合使其由点连成线,使各个点成为整个区域性休闲农业区一个组成部分,再扩大层面,最后以策略联盟方式构成带状休闲农业园区,从而缓和消费层次多样化与休闲供给相对单一的矛盾。在经营上,用经营文化、经营社区的理念,适时开展以策略联盟方式结合的“社区”理念来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标文,张伟利,刘宇峰.台湾乡村性空间演变与休闲农业发展的关系 [J].台湾农业探索,2015(6):1-6.
[2] 倪洪兴.农业非功能性与贸易关注[J].世界农业,2004(11).
[3] 黄安余.论台湾休闲农业对农业转型的贡献[J].台湾农业探索,2016(6):5.
[4] 王朝琴.休闲事业经营成功关键因素之研究[D].台湾成功大学,2005.
作者简介:李开奇(1995—),男,汉族,江苏泰兴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创新项目“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Z56191141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