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2019-03-09刘茜
【摘 要】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通常又称为按劳分配理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党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中得出的重要成果,具有浓厚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按劳分配制度有助于让更多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更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本文聚焦按劳分配理论,从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两个角度出发,梳理按劳分配理论的思想来源、分析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现实经验。
【关键词】 按劳分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2019年11月,十九届四中全会宣布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既是对我国分配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的深度理解,也表明党和国家对目前经济趋势和发展矛盾的变化有着清醒的认识。
一、我国目前现有的基本经济制度简要概括
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基本经济制度至今,中国对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在理论上局限于所有制方面。在经济转型、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深刻内涵,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将其二者纳入基本经济制度进行考量,是对这一命题最好的诠释。
现今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在所有制方面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是指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经济体制上,基本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具有重大的突破性和创新性。
二、按劳分配理论基础
按劳分配理论最初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他们提出了共产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也由此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科学的按劳分配制度基于以下几大理论: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为研究分配与生产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任何消费品的分配方式都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是不受人主观改变的客观存在。(二)社会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对社会总产品和个人消费品分配做出了科学的分析,他认为未来社会个人收入分配是在对社会总产品进行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后,对生活消费品进行分配。(三)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源泉抽象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而商品中价值的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我们提供了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客观依据和计量尺度。(四)剩余价值论: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这个理论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提供了思路和工具。(五)共产主义的阶段论: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可以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党在不断实践中,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并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将其地位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此举更好地刺激了经济增长活力,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按劳分配实践经验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制度保证。分配制度也是在社会不断发展中适时调整,以适应不同时段经济发展需要。从 “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而后提出“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如今分配制度虽在细枝末节上稍有改动,例如增加生产要素类别等,但依旧以调动全社会生产要素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主线。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有利于激发经济活力,促进生产效率,缩小贫富差距,让更多的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制度由市场机制形成,是按生产要素对劳动者收入贡献大小进行初次分配。必须坚持多劳多得的原则,同时要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实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二)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三)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第三次分配是指发展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社会上的一些济困扶贫行为也是对再分配的有利补充。(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对形成国内强大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大人力资本、发挥企业家作用,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逐步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四、总结
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未来社会的分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本质还是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分配问题。
实际上,在收入分配方式上,公有制经济不仅有按劳分配也可以有按生产要素分配,而非公有制经济也可以在按要素分配的基础上,实行更有利于劳动人民的分配方式。按照共同富裕的原则,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中收入分配方式应当遵循统一的收入测算公式,即劳动者收入=劳动力价值+共享的经济剩余。首先就是通过市场和政府作用,保障劳动者收入与其提供的劳动力价值相配,维持劳动生产和再生产;其次就是要让劳动者共享企业的经济剩余,企业利益不应该归资本要素所有者独有,将工资与劳动力价值和企业效益相联系,以体现公平分配和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9-11-06(001).
[2] 刘鹤.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N].人民日报,2019-11-22(6).
[3] 劉灿.马克思关于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J].当代经济研究,2018(02):17-25+2+97.
[4] 贺汉魂.按劳分配的正义追问——重读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8(05):24-36.
作者简介:刘茜 1997 女 汉 江西吉安 研究生 福建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