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众创空间发展模式分析及建议

2019-03-09尹璐璐

大经贸 2019年12期
关键词:众创空间创业模式

【摘 要】 众创空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推手,是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载体,旨在以产业生态的概念营造孵化环境,形成聚合全要素全分享的平台。重庆市在推动双创发展上成绩突出,目前已建成核准的市级众创空间数量约280家。伴随着众创空间的快速发展,逐渐出现定位不明确、盲目跟风、运行模式单一、管理松散等问题。建议持续完善行业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市场运行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水平,促使创业创新走向良性发展。

【关键词】 众创空间 创业 模式 服务

一、重庆众创空间发展情况

受创新驱动战略、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发展需求及内生经济增长驱动的影响,近年来,重庆市众创空间呈现创新活跃、数量倍增、发展迅猛、分布广泛的燎原态势。

(一)从产业类别上看,产业集中度较高。主城区主要以互联网产业主导的众创空间居多,51%眾创空间涉足互联网产业,15.6%众创空间与文化创意相关,33.4%众创空间涉及农业、装备制造、汽车、旅游、生物制药、建筑等,关联产业集中度高。

(二)从发展模式上看,服务模式类型少。重庆众创空间主要有三种模式:产业服务型,主要以单方面或多方面提供资金、培训、推广、孵化等服务为目的;地产结合型,主要以提供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为目的;综合生态型,主要以提供创业所需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为目的。通过对两江新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和江北区众创空间的研究,众创空间模式主要以产业服务型为主,占78%,其次是综合生态型占15.6%,地产结合型占6.4%。

二、重庆众创空间发展类型

(一)以高校为主导的模式。高校为主导的模式以提供在校师生提供免费创业载体为服务模式,通过校方的项目评估体系,甄选优质项目进行培育孵化。服务对象仅限于学校内部人员,且不收取任何载体管理费用,以档案转移为入孵项目毕业的标志。通常提供创业教育、创新培训和创新实践的服务,较少对接融资、社会服务等资源。

(二)以企业或科研院所为主导的模式。企业或科研院所为主导的模式一般以打造内部生态圈为主要服务模式,对内部优质项目进行评估并予以投资孵化或者提供外部优秀项目免费场地,并注入股权。

(三)以园区运营或者房地产商为主导的空间模式。园区运营或者房地产商为主导的空间模式以提供有偿孵化载体、外部公共服务为主要服务模式,通过引进外部资金和提供自有资金针对外部项目进行孵化。

三、重庆众创空间发展问题

(一)众创定位尚不清晰,行业服务标准亟待规范。目前,重庆市众创空间数量虽呈现井喷之势,但业务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以房地产商、园区运营商牵头承建的众创空间多数以工位出租、设备出租为盈利和服务模式,对入驻项目、企业缺乏准入标准,以能否缴纳适合的租金或者管理费为承接项目入驻的主要着力点,众创服务范围、产业重点和类型不明确,入驻后服务模式、标准缺乏指导性。

(二)核心资源优势欠缺,专业服务能力不足。随着众创空间发展不断成熟,创业团队将软硬件研发资源、融资渠道、市场对接渠道等作为入驻的关注点。目前,众创服务供需不匹配、服务同质化、资源渠道欠缺、项目评估咨询能力不足等是重庆众创空间面临的共性问题。以高校、研究院、企业为代表的众创空间探索与自身生态资源、优势特色相符的服务模式,逐步被行业认可。同时,以房地产商、园区运营商为主的众创空间受制于核心服务资源匮乏、功能单一等,仍然以“二房东”角色为主,面临生存和洗牌危机。

(三)政府补贴依赖程度较高,市场化能力有待提升。部分众创空间存在长期空缺,依赖政府补贴等问题,运营模式单一,与市场需求脱节。重庆现有众创空间中,依赖程度小、市场运作能力较强的是自身产业链体系较完善的企业或科研院所运营的众创空间,依赖程度较高的是园区管理运营商,主要以租金、管理费维持正常运营。

四、重庆众创空间发展建议

(一)明确服务功能定位,加强行业规范引导与培育。建议以众创空间提质为导向,由政府牵头,组织第三方机构对众创空间备案审核,制定运营人员服务、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估标准并列入备案评分标准。提倡市区两级统一绩效考核标准、量化评分机制,围绕市级、区级行业相关第三方进行众创空间绩效考核与评价。建立基于不同类型的众创定位的重庆市众创行业服务标准或者服务规范,提升众创运营者服务水平。

(二)优化众创顶层设计布局,加强政府引导和指导。以创新资源集聚和优化配置为导向,构建全市众创空间入库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建立高效的众创运营机构、创客信用体系。实现金融、市场资源等数据系统的资源共享、流通,在现有科技创新资源服务平台增设创客空间模块,实现创客天使投资资金、投融资机构与优质项目的对接。结合“智慧名城、智造重镇”建设要求,鼓励发展在大数据智能化领域的众创空间,为入驻创业团队衔接资源,形成品牌影响力。

(三)开展专项技术服务,构建众创产业生态链。鼓励龙头企业、研究院结合业务和技术资源优势,建设众创空间,鼓励员工在内部创业,加强创新项目指导、资金等扶持。建议行业联盟、协会等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众创空间加快与研发设计、咨询培训、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平台对接,打造创客-资金-服务-市场的生态链。

(四)优化众创运营功能,多模式提升盈利水平。激励运营和管理人员积极性,以工资及股权收益的形式实现对众创空间的管理收益分红。鼓励众创空间打造自有文化品牌和对外服务体系,通过咖啡厅、自有餐品提供、会务举办、广告与自媒体、创业培训与交流、主办或协办创业大赛等模式扩大影响力,丰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众创空间研究综述:内涵解析、理论诠释与发展策略[J]. 杨琳,屈晓东.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03)

[2] 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培育策略研究[J].符玲玲,马明星,刘洪冰,杨宇晶,许真真,李培旭.创新科技.2018(09)

[3] 驱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创客与众创空间培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首届“创新发展·创客·众创空间”论坛评述[J].李燕萍,陈武,李正海.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20)

作者简介:尹璐璐,女,汉族,宁夏固原人,主要从事ICT产业咨询、企业咨询、创新业务培训等。

猜你喜欢

众创空间创业模式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