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养老意愿下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2019-03-09周洁

大经贸 2019年12期
关键词:居家意愿养老

【摘 要】 通过对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进行抽样摸底调查,在深入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及需求的基础上,以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意愿为出发点,探讨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一、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意愿特征

一般而言,地区特征、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以往的研究一般从“社会能够给予老年人什么”的角度,而不是从“老年人需要什么”的角度探讨问题,造成制度供给与实际需求的矛盾,不但没有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还造成了养老资源的极大浪费。

首先,老人养老意愿的选择与年龄、性别、婚姻密切相关。

年龄越小和社会交往越丰富的老人选择家庭成员养老方式的就越少。由于时代的变化,60岁的老人和80岁的老人观念是不一样的,受到现代科技经济发展影响,年龄较小的老人选择养老方式上会更加多元。

女性更容易选择家庭成员养老,据很多研究表明女性更为传统,普遍是以家庭为中心,相较男性会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女性更喜欢家庭成员养老,是因为女性本身属于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自我保障水平低,担任着社会和家庭中的多重角色,会更加偏向于选择家庭养老无可厚非。

未婚、同居、已婚三类老人会比离婚、分居的老人更希望家庭养老,对于未婚的老人来说,由于没有子女,对家庭充满渴望,便希望家庭养老。而同居和已婚老人有自己的家庭、土地,选择家庭成员养老的可能性肯定较高。

其次,老年人养老意愿与不同的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行动能力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老人会随着年龄的增加更加愿意选择居家养老。高龄老人更容易感到力不从心,同时体谅自己子女也是老人的情况下,相比于家庭养老,他们认为更好的选择是居家养老,有专门的人进行上门护理、聊天解闷等日间照料,也有老年餐桌服务,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减轻子女的身体负担,二来也可以多跟他人交流,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老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也越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更加能够接受新型的养老方式。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倾向于自我养老,我们走访过程中得知很大一部分这样的情况发生是因为老人害怕离开居住多年的所在地去到儿女居住的地方,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去到城市里没有一起交流的玩伴,而且也不愿意离开相处多年的老伙伴和自己的熟悉的地方,不愿意舍弃自己多年的稳定的社交圈,他们通常都会愿意选择自己留在老家养老,自己负责自己的日常生活饮食与消费。

总体来说,老年人个体基本情况、老人身体状态、老人精神心理状况、养老保险等基本保障项目以及经济情况均对老年人的养老选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构建基于老人养老意愿的农村留守老人关爱体系

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行为并不是完全出于老年人个体偏好的主观式的选择,而是老年人基于上面谈到的个体、家庭和社区等多方面养老资源的认识和考量而做出的相对较优的养老决策。传统的家庭养老照料的功能正在逐步衰退,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作为家庭养老的替代效应逐步显示出来。通过比较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服务和机构养老的发生比,可以发现老年人在需要生活照料时更多会选择居家照料而不是机构养老。

虽然近年来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日益壮大,在一定上提高了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但由于这些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这也说明即使是有建养老机构的地区,一是其服务缺乏专业化指导、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成本高、质量低,农村老人可获得性低,所以老人相比机构养老一般会选择居家养老,并且管理服务人才队伍缺位,二是农村严重缺乏各类养老人才,而现有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专业程度低、组织结构不合理; 政府监管不足、力度不够,农村机构养老的社会接纳程度低,三是农村医养资源供给不足,据我们走访调查的几个省份来看,大部分老人都受到了受慢性病困扰,这种慢性行生病延续周期长,需要的医疗资源十分大。城市集中的医疗环境和先进的医疗技术尚且无法满足老年人医养结合的需求,更何况医疗资源分散且落后的农村,基层医疗资源的供给不足一直是影响农村养老服务业提升的一大“掣肘”因素。

即使有一部分老人愿意选择其他养老方式,但我国农村养老的供给主体仍然是家庭,政府和社会只是辅助地位,我国农村文化虽然得到很大发展,但“家本位”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家庭仍然是农村老人养老的主要支撑;随着传统农村邻里或非正式亲缘的互助价值不断下降,家庭的聚合价值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供资源供给,而且带来精神慰藉。

三、结论

在建立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这方面,虽然政府和社会的供给比例在不断提高,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甚至精准扶贫政策也陆续出台,但由于我国财政不足、农村人口多、养老资源或公共服务不足以支撑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等因素,整个农村养老事业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远达不到现代社会的福利标准,同时居家养老模式尚未建立,也就导致老人根本没有居家养老概念和机构养老概念,这使得农村地區难以形成真正意义的公共供给模式,现阶段农村发展仍是我国的薄弱环节,所以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意愿需要发挥国家职能,优化和提高国家供给,弥补农村养老短板。

【参考文献】

[1] 孙鹃娟,沈定. 中国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及其城乡差异———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J]. 人口与经济,2017( 2) : 11-20.

[2] 杨宗传. 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 经济评论, 2000, (3):59-60

[3] 孔祥智,涂圣伟,2007:《我国现阶段农民养老意愿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3 期。

[4] 黎民,胡斯平. 2009:《中国城镇机构养老及其模式选择》,《南京社会科学》,第1期。

[5] 陶涛、丛聪. 2014:《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口与经济》,第3 期。

[6] 董沛, 崔艳青, 杨兰兰, 季文琦, 米光明, 张建芳. 城市老年人群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09, (4):56-60

[7] 陈友华,徐愫.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福利需求与前景[J].人口学刊,2011,(2):34- 39

[8] 江哲银.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要应对人口老龄化[J].武汉学刊,2011(1):33-37

作者简介:周洁(1996年-),女,汉族,籍贯:湖南湘潭,硕士,湘潭大学,行政管理 411105

猜你喜欢

居家意愿养老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生不是养老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