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栽植技术要点
2019-03-09
一、选择良种壮苗
(一)切根栽培
选好根,有伤痕、病虫害损伤的根不能作种根。在收获季节,选留植株生长健壮、根发育充实、无病虫害的丹参留种,待栽种时随挖随栽。也可结合收获选留生长良好,直径粗0.3~0.7 cm,发育充实,色泽鲜红,无腐烂、无病虫的1年生侧生根的根上段作种用,其他部分作药用。将种根捆成小把,埋藏于土中,或用湿沙储藏,到翌年春季取出栽种。不宜选用老根和细根,老根作种易空心,须根多,产量极低,细根作种生长不良,根条小。上部根段和下部根段发芽时间均早于中部根段,应分开栽种。
必须按根的生长顺序切段后排列,栽种时不能倒栽,否则不会出苗。一般上段平茬下面切成斜茬,可以防止倒栽。
种根粗度必须在0.7~1 cm,太细出苗率极低,甚至不出苗。
(二)种子繁殖
一般采用育苗移栽法,也可采用直播法。丹参种子发芽率较低,为70%左右,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提高发芽率。用30~35 ℃温水浸泡种子10~12 h,捞出稍微晾一下,放在温度25~30 ℃和湿度95%以上的环境中催芽,每天翻动2~3次,经过5~6 d有60%种子露出胚根即可播种。育苗移栽,于3月下旬条播,按行距8~15 cm横向开沟,沟深约1 cm,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一层薄土,稍加镇压后浇水,每穴播种子7~10粒。7天左右,丹参开始出苗,让苗接受太阳照射。出苗后间苗、定苗和补苗,每667 m2播种子1 kg。夏天阳光过强,为防止太阳光灼伤小苗,应铺一层薄秸秆。育苗管理时注意人工除草。苗高5~10 cm时,按行株距30 cm×20 cm移栽于大田。10月移植于大田,每667 m2移栽密度为8000株,中等地力每667 m2为9000株,较贫瘠土地每667 m2为10 000株。
二、土地整理
丹参为深根植物,应选择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空气湿润、土层深厚肥沃、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为宜。沙土、黏性土壤均不宜种植丹参。丹参喜欢生茬地,前茬作物以玉米、高粱、大豆、小麦为宜。地选好后,于播前每667 m2施入腐熟厩肥1500~2000 kg、油饼 50 kg、过磷酸钙30~50 kg作基肥(最好将三者混合堆沤后施入),深耕30~40 cm,起成上宽50 cm、下宽70 cm、高20 cm的垄,盖黑色地膜,以便保墒保温,促进早出苗、早生根,准备栽种。
三、剪叶断根
在苗床起苗前剪去幼苗大叶,只留下叶柄和心叶,以减少水分蒸发。栽种时在根茎下5~10 cm处剪断,以促发新根,同时方便栽植。
四、栽种方法
在垄两边,按行距30 cm、株距18~20 cm栽植。在垄面开穴,穴深以种苗根能伸直为宜,苗根过长的要剪掉下部,保留10 cm左右长的种根即可。将种苗垂直立于穴中,培土、压实至微露心芽,每垄栽种2行,每667 m2栽植10 000株左右,深度以“深不埋心,浅不露根”为宜,栽后立即浇水。栽植时要提高栽植质量,采取栽后立即检查及时纠正、栽后浇水、合理密植等方法避免因大量死苗而缺苗断垄。
五、田间管理
(一)中耕除草
丹参前期生长较慢,应及时松土除草。除草可用人工除草、机械除草,但不能用化学方法除草。一般松土除草3次,第1次在苗高5 cm时进行,第2次在6月,第3次在8月。用分根法栽种时,结合松土使苗易长出土面。
(二)追肥
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第1次以氮肥为主;第2次可用腐熟粪肥,配合过磷酸钙、硝酸钾各15 kg;第3次于8月上旬,可以多施些肥,以促进根部生长。
(三)摘花
摘花是丹参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或者说是必要措施。摘花丹参和不摘花丹参产量有极显著差异。摘花越早,增产效果越明显。摘花要勤,丹参为无限开花植物,花期内每10 天摘花1次,连续进行几次。除留种地外分批将花薹剪除,控制生殖生长,以利根部生长。
(四)排水
丹参种植密度高,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应及时作好清沟排水工作,防止积水烂根,导致减产。丹参种植田积水,是引起丹参根系发育不良和腐败的重要原因。种植丹参前要做好田间排水管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六、病虫害防治
丹参根腐病为害根部,使地下根条发黑腐烂,地上茎叶枯萎死亡。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与禾本科植物轮作。棉铃虫以幼虫为害蕾、花、果,引起花蕾脱落,影响种子质量。从现蕾期开始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50%西维因600倍液防治。栽种要在11月15日前结束,在此时期内尽可能提前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