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载体的功能
2019-03-08熊志淘
熊志淘
摘要: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在具体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时,合理应用微文化载体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确保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本文综合探究微文化载体的具体应用策略,分别从学生价值引导、网络教育环境、相关活动、主客交流互动、教师主体素质五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微文化载体 功能
高等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微文化载体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促进教学效果有效提升的同时,还能实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共赢目标,为了进一步明确高等院校在思政教育過程中如何更为高效地应用微文化载体,特此展开本次研究,希望能够推进我国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发展。
一、优化学生价值引导
在现代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信息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加,学生在辨别过程中的难度较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信息真假进行正确辨别,确保学生能够对其网络使用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进而避免学生被网络迷惑。高等教师在具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科学地传播与弘扬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校需要有效提升微文化相关的设施建设,进而确保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交流平台,避免负能量信息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二、合理应用网络资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的价值观、各式各样的文化形态此起彼伏,促进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高等院校在多元化背景下进行思政教育时,必须高度把握我党的教育方针,确保能够统筹协调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进而确保学生可以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合理区分,对其文化精华因子进行更为高效的吸收,进行理想情操和道德观念的科学树立,确保能够更高程度地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对于新事物具有较高的接受度,互联网是进行多种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思想。微文化中含有大量不利信息,会对大学生造成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高等院校需要引导学生科学地应用网络微文化资源。在此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微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构建绿色网络通道。其次,还需要对其思政教育模式进行有效创新,确保思政教育具有更高的人文性。同时还需要对其网络信息进行更为有效的监督管理,科学构建校园网络。
三、科学开展相关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微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锻炼机会,确保学生具有更高的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与此同时,科学应用具有更高多样性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对学生积极性进行有效激发,确保更为高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对微文化具有更为正确的认识,进而确保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更为有效的网络互动,保障学生具有更高的网络道德修养,确保高等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更为有效地融合微文化。
四、强化主客交流互动
高校在具体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实践时,需要清楚开展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发动者和承担者是教育的主体,需要组织客体开展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师具有较高的超越性、创造性、主导性和主动性。其中的超越性,意思是在思政教育中,需要确保其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创造性,表面意思就是勇于发现、敢于创新。主导性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始终占据支配地位。而主动性是指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确保能够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使其更高程度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在实践思政教育的时候,客体是其教学活动的受动者和接受者,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对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可控制性和可塑性,教育人员需要基于正确思政方向对其进行合理塑造,确保客体和主体能够实现完美统一。高等院校教师在具体开展思政课程教育时,必须明确大学生的专业、年级、性别和年龄等特点,明确利用微文化载体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方向。例如,需要基于建筑遗址和历史事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发思政教育环境,基于具体环境组织开展思政教育,推进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五、提升教育主体素质
通常情况下,高等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相对较高,基于此,教师政治素养会在很大程度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教师主体素质能够实现高校微文化的进一步提升。在我国现阶段,高校主体素质具体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人员的基本素质通常包括以下这几个方面:身体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身体素质,简单来说就是健康的心理以及康健的体魄,需要确保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能够勇敢地战胜挫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高校教师是其相关工作开展的重要主体,必须对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处理,确保能够实现教育主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六、结语
高等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通过优化学生价值引导,完善网络教育环境,科学开展相关活动,强化主客交流互动,提升教育主体素质能够使其微文化载体的功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确保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推进我国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