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能穿石,绵柔能克刚
2019-03-08黄金绪
黄金绪
摘要:柔与刚都是为了教育学生,都是教育的策略。对绝大多数中职学生而言,初中小学时受到老师肯定的时候少,导致逆反心理较强,好冲动,对他们教育更多的要偏向于“柔”。他们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用真心真情去沟通,发现他们的长处及时鼓励和称赞他们;用合理的暗示去引导他们,让教育内化于心。如此,教育的效果将会比较理想。
关键词:教育 学生 肯定 感情
中职学生大多数文化功底较弱,初中小学时期受到老师肯定的时候少,导致逆反心理较强,好冲动。教育起来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摈弃一些简单生硬、强权粗暴的工作方法,用倾听、信任、渗透、缓冲、创新的教育方法来开展学生工作。多一些赏识和理解,多一些理解与尊重。
一、发现长处及时鼓励和称赞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时成绩并不怎么好,甚至被部分老师嫌弃,但他的算术能力被王维克老师发现了,王维克老师经常肯定和夸奖华罗庚。人们常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还有人说“要毁掉一个孩子,你就不断地打压他”。人在得到别人肯定的时候能激发一个人的自信,而自信又是人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心理素质。老师给学生的及时鼓励与肯定,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要吝啬表扬,他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绩我们应该给予肯定。
二、用真情去沟通
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因为学习成绩差或行为习惯差,很少得到老师的关爱,甚至受到过不少的歧视,导致一些性格上的缺陷,比如逆反心理强,如果中职老师依然如故,学生也会“依然如故”,教育就很难进行下去,我们的教育将毫无结果。更有甚者,如果老师抱着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维,师生之间不可能有亲近的接触和亲密的交流,学生的心灵必然会处于封闭状态,教育必然会失败。
教师应主动加强师生间“对话”,寻找一切对话的机会,适时进行谈话。路途中遇见、劳动过程中闲谈、主题班会的交流……,都是对话的好时机。还可以寻找机会单独就某一问题就行谈话和交流,在交流中谈生活、谈家庭、谈天气、谈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这样自然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的对话态度要和蔼,亲切真诚地和学生交心,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谈话氛围。让对话“润物细无声”。
融“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于一体的师生对话,保护和满足了学生情感交流的需要,同时也提升了教育效果。
三、在活动中增进感情
和学生一起游戏、和学生一起运动、和学生一起劳动,这些都是增进感情的好机会。人与人之间只要有了感情,彼此就能很好地相容了,学生也很容易从心里接受老师,心里接受了就会对老师言听计从,教育效果就会非常好。这些共同参与的活动还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老师成了学生的示范,就会在心里对老师有崇敬之心,教育的效果就会非常好了。
四、用示范或合理暗示去引导
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以不明显的方式,有意识地向个体发出某信息,使人在未意识到刺激的作用下,不自觉地接受他人的控制,形成一种观念,转化为某种行动或产生某种效应。暗示是常用的教育方法,它具有柔韧性、弹性、情感性等特点。它通过语言、行为、表情、艺术、情感、气氛等多方面的因素发生影响,以造成对方接受这种控制的最佳心理状态,而转变其言行,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
暗示的形式多样,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赠言、一条评语、一次旁敲侧击,也可以是一个主题班会。当班内有部分学生出现打架斗殴的现象时,组织“正确处理学生间的矛盾”的主题班会,通过系列活动让全班同学认识到正确处理矛盾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地联系到自己的缺点,产生内疚感,从而自觉地痛改自己的毛病。
暗示的另一种形式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积极向上的形象,可以引起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共鸣,教师高尚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教师捡起地上的垃圾、遵守作息时间、拿起拖把拖地……,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用适度冷处理去化解冲突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時也难免会和学生发生正面冲突,这时候老师要学会适度的冷处理,不要急于去解决问题,而应该放一放,都冷静后再处理,有利于合理地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错误。
“滴水能穿石,绵柔能克刚”,学生的教育是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者的耐心、爱心、责任心和技巧。柔与刚都是为了教育学生,都是教育的策略。在实施柔性教育过程中,也不能完全摈弃一些必要的刚性教育,“柔”与“刚”存在着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刚柔相济,使两者长处和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