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雷英雄杜富国:用血肉之躯为战友挡住爆炸
2019-03-08李晓超
李晓超
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他却失去了双眼和双手。然而,乐观、积极、正能量的他却说:虽然没有了手,没有了眼睛,耳朵也受了傷,但我还有嘴,还有机会当播音员,还可以给大家讲我和战友排雷的故事……这个坚强乐观的小伙叫杜富国。
杜富国,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人。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2016年11月入党,现为云南扫雷大队四队五班战士,中士军衔,先后获嘉奖2次,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各1次。
2018年10月11日,云南扫雷大队四队按计划在麻栗坡县猛乡老山西侧3公里处的雷场组织扫雷作业。战士杜富国在探雷器的引导下,发现1枚露出部分弹体的67式加重手榴弹,经请示分队长后,作为党员和组长的他,要求身旁的同志后退,正当他探明情况时,手榴弹突然爆炸,导致其身穿的防护服被炸成棉花状,所戴头盗被掀翻,造成其双手截肢、双眼眼球摘除、身体正面大面积创伤。在手榴弹爆炸的瞬间,杜富国的身体向左倾斜,阻挡了扑向同组搜排战士艾岩的冲击波和弹片,避免了身边战友遭受更大的伤害。
杜富国入伍8年来,始终把个人理想融入从军报国实践,主动申请参加中越边境扫雷作战行动。在工作生活中,他始终牢记职责使命,苦练排雷技能,勇于排雷除患,乐于帮助他人,特别是在雷场上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勇壮举生动践行了“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的铮铮誓言。扫雷作业展开以来,他进出雷场千余次,累计作业300余天,搬运扫雷爆破筒15余吨,在4号洞、265号界碑、马嘿、老山等14个雷场累计排除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件),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
作为一线的排雷手,面对艰苦危险的任务,他把排雷的技能紧紧握在手中。杜富国常说:“没有金剐钻,就揽不了瓷器
①杜富国排除了1枚反坦克地雷(杨萌 摄)
②杜富国向雷场外转运爆炸物(黄巧 摄)活,练好排雷技能是为了在雷场上能够保命。”抽调执行扫雷任务以来,杜富国始终把自己当成一名新兵,从零开始学起,从小开始做起。由于文化底子薄,排雷理论知识学习十分吃力,全队第一次组织理论摸底考试,他成绩只有32分。面对这刺眼的数字,他不但没有气馁,反而激发了他恶补理论知识的动力。别人课余时间休息时,他就在一旁学习理论知识,晚上熄灯后,他还在学习室学习至深夜,大队机关查铺查哨的参谋曾多次向队干部反映此事。
在临战训练期间,他认真听教员讲解排雷的技术和要领,熟知了防步兵压发地雷、绊发雷、跳雷、定向雷、抛散雷、诡计雷等10多种地雷的性能和排除方法。为熟练运用现有扫雷装备掌握排雷技能,他每一次都严格按照排雷程序作业,并反复练习,排了又埋,埋了又排,别人练1个小时,他练2个小时,人家休息了,他还在边揣摩边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临战训练综合性考核中,他的所有考核科目被评为全优。来到雷场后,由于雷场爆炸物的金属残片较多,探雷器在雷场上到处都会发出嘀嘀的响声,但往往并不是地雷和爆炸物。为了准确分辨地雷、爆炸物与金属残片,每次扫雷作业返回后,杜富国就把金属残片与地雷和爆炸物进行反复探测,努力寻找报警声中的细微差别,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分辨方法,有力提升了他的排雷技术水平,成为了垒队公认的“排雷尖兵”。
平时工作很优秀,关键时刻
①云岭楷模颁奖会上播放为杜富国颁奖的视频(贾翔 摄)
②战友们在云岭楷模颁奖会现场向杜富国致敬(贾翔 摄) 很英勇,负伤致残很坚强。任务面前,杜富国同志总是自告奋勇、挺身而出,用一次次“让我来”的生动实践,演绎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使命责任;关键时刻,杜富国同志总是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用“敢担当”诠释共产党员无所畏惧、敢为人先的优秀品格;危急关头,杜富国同志总是冲锋在前、含己为人,用“惊天一挡”的英雄壮举,书写新时代红色传人的铁血荣光。
英勇的排雷战士,把忠诚和信仰镌刻在灵魂深处,把使命和责任矗立在南陲边疆,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扫雷战场,不怕艰难困苦,不畏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每一个排雷兵都是英雄,让我们向英雄致敬!
①杜富国和战友在队列中。右一为杜富国。(物萌 摄)
②麻栗坡县猛硐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正在搜救转移群众的杜富国。(陈杨 摄)
③杜富国手持探雷器与战友一起在某雷场进行人工搜排作业。(杨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