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割不断的文化脐带与超越融合之功

2019-03-08李万红

西部论丛 2019年7期
关键词:哲理距离情感

李万红

摘 要:现代派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倾向于向中国古典诗词学习的新诗流派,本文以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歌为个案,分析现代派诗歌的古典渊源和对五四哲理诗的超越融合等独特贡献。

关键词:文学传统 主知 哲理 情感 距离

现代派是一个追求“纯诗”的诗歌流派,萌芽于20年代末,鼎盛于30年代中期,1932年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创立《现代》文艺刊物,集结了一大批当时诗坛的许多后起之秀,现代诗派即由此得名,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冯至,孙大雨等人。他们于1936年主编《新诗》杂志,把新诗的潮流推至最高潮。现代诗派继承了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的长处,又摒弃其中的不合理成分,走一条折中的道路,在中国新诗史上有着异常重要的历史地位。他们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主张写“吞吞吐吐”的新诗,大胆超越五四稍后以冰心、宗白华等人为代表的“哲理”小诗,意象丰富,语意含蓄,体现了诗歌创作长足的进步,对九叶诗派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一、割不断的文化脐带——现代派诗歌的古典渊源

阅读现代派的诗歌,扑面而来的是似曾相识的熟稔,何其芳的冷艳感伤和意境美,废名的禅宗理趣、接通古人,卞之琳的精细古典,可以说,现代派是最倾向于向中国古典诗词学习的新诗流派。他们自觉追求新诗的意境美、古典美,体现出柔婉舒雅的韵致,浸染秦汉以来的诗词精髓,众所周知,中国文学的源远流長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而唐宋两代更是古典诗词的高峰时期,不仅质量最为上乘,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自觉的美学追求,涌现出大批在诗歌史上各领风骚的杰出诗人: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柳永的凄婉殇情,李清照的清丽凄切……现代派主动向古典诗词学习,使得他们的诗作打通古今,不仅古代优良传统再次被发掘,自身也获得了其他流派所不曾有的活力,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作《雨巷》就萦绕着浓郁的古典色彩。

台岛诗人余光中认为戴望舒在绝对标准上只是一个二流的次要的诗人,认为他的诗境界空虚而非空灵,病在朦胧与抽象,语言常失却控制,不是陷于欧化,便是落入旧诗的老调。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在我看来,余光中先生所指出的缺点如欧化、旧诗老调等,恰是戴望舒乃至现代诗派的优点,也即:中西交糅,向古典诗词的赋比兴传统学习1。当时《小说月报》代理编辑叶圣陶对此诗极为赞赏,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施蛰存也认为:这首诗,精神还中国的,形式却是外国诗……雨巷的意象和诗歌的形象借鉴中国古典诗词,但诗人又超越于古典诗词2。尽管这首诗是现代诗,从韵调到字句都是现代的,我们还是能够从中读出许多熟悉的东西,诗中姑娘究竟暗示的是什么?很多学者都进行了考证,有人认为,诗歌中姑娘的意象指向的是诗人的理想和爱情追求;有的则认为,姑娘的意象是大革命过后诗人心境的典型写照。不管怎样,我们可以说的是,姑娘的意象显然是丰富多义的,在作者所营造的感伤的场景里,这个意象是那样容易勾起读者的共鸣,以至于我们也感到了哀伤和“欧罗巴“式的忧郁,这一点与唐诗宋词显然有着某种相通,走的正是借物咏情,以景抒情的传统之路,带有浓重的高古之意,文本显得更为耐读和咀嚼。

二、超越与融合——从哲理到主知,从情感到理性

现代诗歌的崛起和发展是异常艰辛的,正如前言,不仅是现代诗派,较早的流派如以冰心、宗白华为首的哲理诗和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诗派、李金发、王独清等为代表的象征诗派等都没有割断与古典诗词的联系。然而,又是什么将现代派和其他流派区分开来,呈现出与其他流派迥然不同的特色?又是什么使得现代派能够超越前人,融合几个流派的优长,在三十年代诗坛独树一帜?笔者认为,现代派从五四的哲理诗到知性诗,从情感的自然宣泄到理性的节制,向西方诗歌传统学习是其重要特点。正是向西方传统学习,才使得新诗从流派的夹缝中涅 重生,体现出流派的特点。

同时,现代诗派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借意象抒情,“要捕捉那幽微的精妙去处”3,在意象和情感面前又采取 一种不介入的态度,呈现出适度的距离感。以独特的意象传达着现代性的感悟,契合了现代派文学中的“象征”旗号,实现了象征的美学功能和情感指向4,体现了理智对情感的超越。让我们再回头审视戴望舒的代表作《雨巷》。这首诗标志着诗人写实和超现实手法交融的新的抒情方式的确立,达到了他诗歌创作的巅峰。不仅如此,这首诗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正如前言,戴望舒在这首诗中所追求的也是一种类似徐志摩式理想和爱情相结合的艺术形象,在悠长、悠长的雨巷里的姑娘,凝聚着江南的柔雅情致,寄托着诗人深沉的忧郁。显然这种忧郁是深广绵长的,作者完全可以用澎湃的激情和华丽的诗章来抒发情感,但作者却借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一特定意象,舒缓而又深情地流露内心的复杂情感,一波三折。那丁香一般的颜色、芬芳和忧愁,那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太息,与彳亍的“我”遥相呼应,只留下丁香般的惆怅、太息般的眼光,令人魂牵梦绕,叹之再三。值得一提的是,以戴望舒为首的现代派在抒情时还特别讲求情感的距离感。我们知道,其实五四稍后的哲理诗就已经有即景生情的文学创作传统,而现代派则把这种传统又向前推了一步,不仅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还借人抒情、借物抒情,使景、物、人成为了感情宣泄的代言物,形式更加复杂。苏轼《送参廖师》中有诗云:“初如食橄榄,真味久逾在”5 ,对现代派的韵味是最好的诠释。

现代派诗人追求情感的物化、客观化,试图在浪漫诗风与象征诗风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即融汇晚唐五代诗歌讲求意境美的境界和与波特莱尔、魏尔仑等人讲求诗歌飘渺闪烁的朦胧相结合,很好保持情感的节制,既不直抒情怀,也不有意隐藏,这样就赋予诗歌以多种阐释可能性。介乎朦胧与透明间,藏而不露。不直抒胸臆地宣泄自我情感,主张借身边的景物、意象来传达内心最真实、不加修饰的情感,被称为“意象抒情派”。正是因为现代派贯通中西,博采古今之精华,才使该流派在文学史上闪着醒目的光辉。

注 释

[1] 饶翔。现代诗派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安康师专学报。2005.2.

[2] 引自王家平。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北大出版社。2005.

[3]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1932.

[4] 朱妍。三十年代中国现代诗派象征诗学的意象阐释。宜宾学院.学报。2006.5.

[5] 转引自肖驰。中国诗歌美学。北大出版社。1986。第8 页.

猜你喜欢

哲理距离情感
情感
距离美
台上
距离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
床到马桶的距离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