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释意理论关照下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的口译策略

2019-03-08向萍

西部论丛 2019年7期

摘 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愈加重要,对外交流活动也愈加频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众多传统文化即使中国人民都不能完全弄懂,因此可想而知其在翻译时必然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当今社会急需一批成熟的、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并有良好口译能力的人才将这些瑰宝介绍给世界。释意理论在口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本文主要浅析释意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口译时的一些策略指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英译 释意理论 口译策略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宝贵遗产,因为其内涵丰富,翻译时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仅有很少部分以笔译译本传播到国外,更多的则是原封不动收藏在中国,即使再优秀,也未曾踏出过国门为其它国家的人民所知。而通过口译走出国门的更是少之又少,最为常见的是在國家领导人平时的发言和讲话中,由其随身译员通过口译的方式传播出去。在接下来的正文中,笔者将会谈及对口译影响甚深的释意理论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的口译策略。

二、释意理论概述

释意理论(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学派。该学派主要研究和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最早是由塞莱斯科维奇(Seleskovitch)提出。该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传递交际意义而非一味追求文本形式和语言形式的对等。释意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语言的意思(non-verbal sense)区分开来。基于该理论,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并非一味的将来源语(source language)转译为目标语(target language),还得将来源语(source language)的“话外音”给翻译出来。所谓的翻译“话外音”即对文本或者说话者的话语进行解释。自释意理论产生以来,其研究主要直接基于口译员,因此获得了一系列显著的理论成就,为口译界的贡献颇丰,相关论著也出版了数十本,于翻译理论界、于口译界是莫大的惊喜。

三、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的口译

(1)口译过程中的难点

口译(interpret), 其英释为: translate orally 即口头翻译。该口头翻译过程是复杂的不可控的,该词仅揭示了口译的表观活动,而未告诉人们口译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可观的、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文本客体因素以及译员主体因素。不同的学者,对口译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口译,是一种通过听取和解析来源语(source language)所表达的信息,随即将其转译为目标语(target language)语言符号,进而达到传递信息之目的的语言交际活动。(梅德明,1996)

(2)释意理论的口译策略指导

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的群众都会关注领导人在各种论坛峰会以及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大家一定会关注到的就是我们的领导人经常会在发言中加入一些我们古诗词句或者文言文。其中在这方面非常突出的便是我们的国家级翻译张璐小姐,笔者将会对张璐小姐部分口译古诗词句或文言文进行难点分析以及释意理论所给出的策略指导进行分析。

2.1 “行百里者半九十”,单从字面意思理解而不究其内在含义时用白话文表达出来为:一个人走了一百里,当他走了九十里的时候才走一半。根据释意理论的“释意”主张,在进行口译时不能只浮于语言的表面而应该讲其“话外音”一并给翻译出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其对该句的策略指导为:先解析句意,再进行表意。张璐小姐将其口译为:“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 side”. 该译文并没有刻板的按照笔者最初给出的白话文那样笨拙的进行翻译,而是运用其积累的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先对该文言文进行解意,即对其内在含义进行分析; 再进行表意。即运用流利、符合英语国家表达习惯的句法将句子的内在含义表达出来,达到流畅的交流的目的。

2.2我们再看一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这是2010年两会上总理的发言。张璐小姐的译文为: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 will not regret a thousand depth to die. 译文一出,现场掌声雷鸣,原因我们大家都可想而知。这句楚辞翻译难点有二,其一为文化意象的不对等,其二为客体的语境特殊。基于释意理论对这句话的翻译策略为翻译时应追求言语的意义相等而非意思相等。其实这与上例提到的策略大同小异,究其实用性,几乎可应用于绝大部分的口译活动,在使用时只需进行略微变通。所谓的文化意象不对等,即中西方国家对于“多次”的表达方式。客体语境的特殊性在于这是国家级的交流,翻译时必不能马虎,因此译员面临巨大挑战。楚辞的白话译文为:“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丧”。“九”这个文化意象在中国的古代就表示多次的意思,如果单单译文“nine”,不仅失了内涵也有失大国风采,张璐小姐的“thousand”完美的实现了意象的转变,达到交际的目的即让目标受众听懂句意,这也是释意理论的核心所在。同时也将表达出了总理对祖国和工作的热爱表达了出来,

四、结语

释意理论是口译界的三大理论之一,对口译员的培养指明了目标。基于此理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口译活动也能得到很好的指导。口译时无论是文化与文化的不对等或是译者中国传统文化不精通都无法得到完美的口译结果,损伤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诸多难点都可以通过解读释意理论来消除,因此在释意理论的关照下,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的口译活动收益颇丰。但在理解了释意理论的前提下,口译员还得同时具备良好的口译能力和精通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得到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口译结果。

参考文献

[1] 鲍刚 《口译理论概述》旅游出版社 1989

[2] 王斌华 《口译:理论·技巧·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作者简介:向萍,1999,汉,四川遂宁,本科,研究方向:释意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口译策略指导,学校: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