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思考

2019-03-08冯大宇

西部论丛 2019年7期

冯大宇

摘 要:关于“艺术终结论”的争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社会曾讨论非常激烈,人们普遍认为黑格尔是艺术终结论的发起者,这位德国唯心哲学的代表人物,在十九世纪初,发表了“西方历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最全面的思考”的美学演讲。在这场美学演讲中,黑格尔签发了一份判决书:“艺术已经走向了终结”。

关键词:艺术终结 艺术发展 美学界回应 艺术未来

1.黑格尔“艺术终结”的提出

在当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大背景下,黑格尔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变化与危机,面对支离破碎的生活系统,黑格尔试图把它与他的“理念”的力量结合起来,他将其概括为:“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黑格尔认为,理性所指代的是合乎必然,具有合规律性。所有“现存”的事物都是会灭亡的,而“现存”的事物又具有“现实”与“非现实”之分,“现实”的事物,虽然都是合理的,且属于“现存”的范畴,但是其最终会走向灭亡,艺术也属于这种“现实”的范畴之中,所以艺术也会灭亡。这就是黑格尔的推理。但是纠其根源,“艺术终结”理论的提出与展开,是具有政治性的。是与黑格尔所处的时代及政治背景有极大的关系。当时的西方统治者,会将经典的、具有国际声誉的高级艺术作为西方价值,有些艺术作品又会被推测是官方文化的一种高水平的投资,甚至还会以这种高雅艺术作为国家权力的延伸,在整个社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地位。这其实是将艺术沦为西方政治及政治统治者的附庸,让艺术为统治阶层服务,更好的完成统治者的统治,巩固统治者的权力和地位。

在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中,最具特征的是他的“三段论”,即通过宗教、艺术与哲学三个阶段通向绝对精神。而艺术本身的三段论,则是三个亚层次的阶段: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

简单来说,“象征型”艺术,比如图腾的纹样,其精神内容的本身是具有抽象性的,所以它的物质形式与其精神内容是不协调的,因为其不协调的关系,便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于是象征型艺术让位,古典型艺术出现了。

“古典型”艺术,以希腊雕刻作品为例,它是写实美与理想美完美结合的典范,具有静穆和悦的特征。黑格尔认为的艺术正是这种思想内容与外在形式的吻合。虽然“古典型”艺术达到了物质形式与精神内容的统一,然而其表现神的人体形状是有限的、是不自由的,是被人体的形式所束缚的。所以古典型艺术又要让位于比它更“高级”的艺术,浪漫型艺术出现。

“浪漫型”艺术,其最高的表现形式是诗歌。它可以用感性的、具体的形象,去表现无限的内心世界。但是,内心的无限感性世界无法按照其真实的概念来表达。外部世界不足以表达内在无限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将从有限的物质世界回归到内心世界本身。于是外在的物质世界与内在的内心世界产生了矛盾,浪漫艺术便被瓦解。

根据黑格尔的观点,当浪漫型的艺术被瓦解之后,精神便会脱离物质的世界,回到精神世界之中,最终艺术让位于哲学,艺术被哲学取代,艺术也就终结了。我们认为黑格尔艺术的终结分为三个层次:一、艺术不再是灵魂的最高需要,它已经转移到宗教和哲学的世界。二、伴随着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的过度,黑格尔心中的艺术在过度的过程中被瓦解。三、黑格尔还认为,现代的市民社会带来了种种不利于艺术发展的因素,因此,艺术面临着更大的危机。所以“艺术终结”的内在性在黑格尔心中是从一连串的概念系统或者是模型的前提下演绎出来的。

既然艺术与宗教、哲学都是绝对精神的表达,那么为什么还要艺术向宗教、哲学转化呢?黑格尔认为,艺术虽然是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只是通过感性的形象把握绝对观念。当精神进展到宗教的阶段,就算是艺术表现了宗教的形象,它也不会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

2.对于艺术终结的思考

在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范畴下,宗教与哲学是高于艺术的,因为哲学具有想象和把握自身的最高形式,当现实世界不再令人满意,當艺术作品不再完美地调和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时,人们便会躲藏进内心世界里,躲藏进宗教与哲学之中。

黑格尔的错误,是把艺术的黄金时代放在过去,认为艺术的高峰时期是在古希腊时期。他对于艺术的未来是不看好的,是悲观的。他认为自然和艺术的发展和变化是精神对物质进化的逐步克服,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一点是大错特错的。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艺术属于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宗教、哲学是属于并列的关系,他们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但是这种决定作用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经济基础会通过政治、法律等中间形态间接来决定艺术这种更高级的社会意识形态,而艺术也可以通过政治、法律等中间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反映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所以,无论社会怎样发展,经济基础如何改变,艺术都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所进步。艺术是不会被终结的。

换个角度来看,作为“一般”和“特殊”的艺术都是不会被终结的。首先,艺术作为“一般”而言:它将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和情感需要与人类意识的共存,所以它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不会被终结。而艺术作为“特殊”而言,它是一个精神的载体,是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与社会历史实践相结合的有着具体价值功能的载体。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新艺术”的产生和“旧艺术”的灭亡,是新艺术取代了旧艺术。在旧艺术灭亡之前,会有新的、更符合时代精神的新艺术来取代旧艺术。例如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反映“鬼神”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少,而描绘“人”本身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这就是艺术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步,这并不是艺术的终结,是艺术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精神世界。艺术的自身也是一种“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向更高的艺术形式,创造更好的表达方式。

3.美学界对于艺术终结论的回应

中国美学界对于艺术的终结主要是针对当下文艺的生存境遇而言,以及对于艺术学科的生态环境的一种焦虑。

首先,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可以承载艺术的媒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形式,承载的媒介越来越多,越来越杂,是对于传统的艺术形式的一种侵蚀。其次,在充满“快餐文化”的社会,在大量信息涌入的“读图时代”,艺术真正的内在价值正在被贬低,会使艺术在平衡人类心灵和提升道德价值的理想逐渐被磨灭。最后,现代技术的无限复制,使得艺术的严肃性、高雅性,艺术作品的唯一性正在受到威胁,艺术的经典地位正在贬值。

而换一个角度来说,在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下,互联网正可以使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使艺术作品拥有更多的批评者。欣赏艺术作品的人也会随之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修养的提升,正可以避免对于艺术的机械复制、快速阅览。微博和微信等网络技术手段,还可以让艺术在我们寻常的生活之中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高雅的艺术作品。所以,由此看来,艺术发展的体系只会越来越庞大,面对的受众越来越多,是上升的过程,所以艺术不会终结。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曾说:“我立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不同意这种‘终结论。我相信,人类存在,艺术就有生命,就有未来。”

由此可见,中国的美学界并不同意也不支持这种“艺术的终结”,“新艺术”取代“旧艺术”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艺术一定是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而且艺术是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一起发展的。如今,信息技术如此发达,艺术的传播定将更加广泛,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也会更加的深邃。

4.艺术的未来

未來不是现在简单的延伸,却是发端于现在。未来的艺术必须基于现代艺术的批评之上。既然艺术不会终结,也不可能终结,那么它一定是会追随时代的潮流而发展。对于艺术未来的展望,其主流应该是艺术的大众化。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艺术的传播速度加快,承载艺术的媒介增多。这种多元化的艺术,正是对于以往艺术的一元化、贵族化的冲击。艺术的大众化也会和如今世界民主化的浪潮相互吻合,是政治与艺术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艺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一定会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

总 结

黑格尔所谓的“艺术终结”直到今天也没有实现。相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艺术正在蓬勃发展。在信息时代的当下,艺术的传播越发广泛,艺术的受众也在增多。同时世界民主化的浪潮也推动着艺术大众化的发展。艺术的多元化已经形成并在不断的壮大。艺术不会终结,艺术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是另有一番韵味的,艺术的未来,就是人类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 朱光潜,译. 商务印书馆,1979.

[2] 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从黑格尔到丹托 [M].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3]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M].胡雅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4] 汤因比.艺术的未来[M].王治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