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效途径的探究
2019-03-08朱坤
摘 要: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其阅读和写作水平上,初中生阅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重点要做到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在三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关系学生未来对社会的认知和进入高中时语文的学习,甚至关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的思想和感知。所以初中阶段,阅读和作文教学的成功,关系到学生品德修养、知识水平、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及语言素养的提高。怎样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和作文的水平?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浅见,希望能抛砖引玉,学习更多的大家之见。
一、多措并举,培养兴趣。
阅读,而且必须是自觉阅读,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能有很高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们都凭借着一篇篇课文,以理解内容为起点,带领学生从认识生字词开始,到逐步向学生传授遣词造句、逐渐形成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文字运用知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阅读教学只强调读书,而缺乏生动直观的学习手段,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认识也喝实际脱节,更谈不上情感上的理解和内容的精准把握。幸好,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城乡学校普及,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阅读和作文的兴趣奠定基础.
通过“读”来感知和体味中国的文字之美和魅力,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所谓感知,是指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使事物在意识中直接得到反映。学生学习语文,首先从学习课本开始,没一篇课文的学习,都要有整体的感知,首先就是要对一篇课文有内心的共鸣。教师在对一篇课文的讲解之前,要让学生自觉课前预习和搜集相关背景资料或者做外延阅读。就一篇课文而言,感知能力是通过大量的自觉阅读培养起来的。一个感知能力强的人,在阅读的同时,不需经过思考过程,凭着感知就能迅速领悟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中内蕴的思想和情味。
在我们传统的日常教学中,“读”的主要形式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几乎每篇课文皆如此,时间一久,学生自然会感到索然无味。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或者多媒体教学,其效果就会迥异。
有了充分的感知,语文阅读和作文的教学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做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也是在感知基础上的认识和深化。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搭建在学生感知和理解之间的桥梁,它能使较复杂、难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浅显的、易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多媒体利用好了,会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许多学生难以理解或者掌握的难点,也能表述得清清楚楚,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二、集思广益,读写互促
有一句话叫做“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其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就没有日渐提高的作文水平。这就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同时,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任何运用语言的能力都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前提,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多媒体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而且是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在作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培养学生采集储存写作材料的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代初中学生,大多害怕写作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最大的原因在与,缺少大量的课外阅读,此外,缺少社会和对社会有效的感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课前指导。
三、教学相长,学以致用
作文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老师命题或者半命题,给出作文的范围和要求,然后学生负责按老师的命题要求写作,最后教师包评改,学生之关心自己的作文被老师评了多少分。至于其作文优劣在何处,则是一脸茫然,其结果是教师疲于批改作文,但对于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却收效甚微。
“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共识。有鉴于此,我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多媒体中,评改方式由老师逐个批改转向师生共改,集思广益。我经常的做法是:学生按老师的命题初步成文后,教师浏览,按学生的习作水平,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各3-5篇,将其投影在银幕上。先由教师示范改,再由师生评议作者改,或者由学生多人“接力”改,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每次作文批改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在有意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逐步提高的写作和阅读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同时,老师又能节省大量批改时间,可谓事半功倍。
初中生的语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一个潜移默化缓慢提高的过程,没有千篇一律或者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手段方法,作为一个初中的语文老师,要不断地钻研教学教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且需要不断地自我学习、取长不断,力求做到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内容外延化,教学目标长远化,教学效果差异化。
参考文献
[1] 《话题作文》2002年11月;
[2] 《语文教学法》之《作文教学》;
作者简介:朱坤(1980.12—),男,汉族,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教法,单位∶安徽省肥西县花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