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况重晚的十八封战地家书
2019-03-08张晓斌
张晓斌
况重晚,1913年9月出生于高安县汪家公圩团山杨林村,1947年初被国民党抓壮丁,1948年11月辽沈战役中参加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入朝参战,入朝前任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三十八军第一一三师第三三七团二营四连战士。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7月20日在反轰炸反细菌战中英勇牺牲,葬于朝鲜,时年39岁。1954年2月21日经志愿军第一一三师政治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况重晚烈士是我爷爷的外甥,按照辈分,我叫他大伯。我们两家不光是亲戚,还是邻居,房子紧挨着房子,相距不过四五米。以前呢,这18封信是由大伯况重日保管,1989年况重日大伯去世后,才交到大哥况建国手上的。2016年6月,大哥去世,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从一个锁得很严实的木箱中找到了这些信件。按照大哥生前的意思,大嫂况嫦娥将这些信件暂时交由我保管,并要我继续找寻当年大伯牺牲后的安葬地,好让子女们能在每年的清明节,过去看看未曾谋面的爷爷,帮他扫扫墓,祭拜一下老人家,时局允许的话,争取把遗体运回老家,叶落归根。
将信件整理好后,按照大伯生前部队番号,我写了几封信给第三三七团政治处,联系上该团政治处副主任崔丙进。在他的帮助下,又与大伯生前部队战友平太信的儿子平先军取得了联系。通过上网了解到,平太信是一级战斗英雄,与黄继光、邱少云是同乡战友,当年也是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辽沈战役之后带领全排战士起义,参加解放军,朝鲜战争爆发后与我大伯一起并肩入朝参战。20世纪70年代的电影《飞虎》,里面只身炸桥阻止美军撤退的英雄班长的原型就是平太信。作为抗美援朝英模代表,平太信两次回国都受到毛主席接见。他的儿子平先军向我寄回了一本《共和国骄子——战斗英雄平太信的传奇人生》。该书较为详细地记叙了他的生平。平太信,1920年12月30日出生,比我大伯况重晚小7岁,重庆市万州区熊家镇举安村人。生前是第三十八军第一一三师第三三七团三营教导员(这是从朝鲜归国后的职务),跟我大伯况重晚是一个团的。巧合的是,平先军讲,生前他的父亲平太信曾说过,有一次作为英模代表在全国作巡回报告,曾到过江西,并且特地到了他生前的一位战友家中探望过。根据这个线索,我到史志办查阅相关资料,在《中国共产党高安历史第二卷(1949—1978)》第18页还真的找到了,上面这样写道:“1952年4月3日,朝鲜人民军访华报告团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报告团一行4人(朝鲜人民军上校金道龙,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平太信,志愿军代表刘文卿、隋进仁)到县作报告,为此,县城召开万人大会,热烈欢迎报告团的到来。”遗憾的是,平太信老英雄于2010年10月走完了他“长寿”而又极不平凡的人生旅程。所以,这条线索也就中断了。
随着时间流逝,尽管工作上压力大,任务重,事情多,但一有空闲我就会认认真真品读那些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战地家书,每读一行,每读一句,仿佛就看到了大伯况重晚当年在战火硝烟的朝鲜战场奋勇杀敌的无畏,感受到他对兄长和妻儿难分难舍的挂念。每一封信的字里行间,无不透着家国情怀,透着铁骨柔情,透着红色信仰,透着牺牲奉献。
去年清明前,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彭松林同志找到我,说是中央电视台有个“家国记忆”特别节目选题,很契合那18封家书。因为相关电子版的资料都是事先整理好的,所以马上发了过去,仅仅过了15分钟,就得到答复,中央电视台将派记者跟进报道此事。结果,后面就一拨一拨地来了好多媒体。等到江西省委书记刘奇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学习诵读《红色家书》时,在我们全市又掀起了一轮又一轮诵读18封战地家书的高潮。后来,经过商量,我大嫂决定把这些家信无偿捐献给国家。当时我也想过,这个信件弥足珍贵,放在我这里保管,可能会遗失,所以就捐献给了高安市档案馆,档案馆朱力馆长也非常重视,专门腾出地方,准备辟出况重晚烈士18封战地家书陈列室,向全市人民免费展出。
大伯况重晚从军的
一些情况
大伯况重晚本来有7个兄弟。在1939年的农历八月,我们村子附近的团山寺里,日军制造了震惊全省的团山寺大惨案,630多名群众遇害。过后,日军又在高安施放毒气弹,好多村民都烂手烂脚而死,我大伯的其他几个兄弟也相继遭难。到日本投降,他们一家就只剩况重日、况重晚两兄弟。
据老人们讲述,况重晚五官周正,为人耿直,脾气温和,身材魁梧,力大如牛。依照我大妈何仙花那张民国时期的身份证,1946年3月25日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那个时候,大伯33岁,大妈只有18岁。遗憾的是,由于家里贫穷,未能留下一张照片。
到1946年底,国内战争形势发生变化,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开始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为了补充兵员,到处抓壮丁。家里有两个男丁的,一定要抓一个去当国民党兵。1946年农历十二月,为了替胞兄况重日服兵役,我大伯况重晚被抓了壮丁,被迫从南昌北上到河南息县参加国民党军。据老人们回忆,当年大伯况重晚本来已经躲起来了,被抓的是他的哥哥况重日,由于哥哥当时没有成家,而他已经结婚,并且很快就要当父亲了,所以他决定替哥哥去当兵。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他这个人真的是仁义厚道。
我大伯和大妈何仙花两人感情非常深。大伯1952年7月份牺牲,年底收到部队传来的消息,迫于生计,直到1953年底,她才不得已改嫁。据说当时好多媒人几次来杨林村劝她改嫁,几个男方家庭条件还比较好,但她想带着儿子况建国嫁过去,最后对方不同意。没办法,她只好选择了本村的一户徐姓人家,为的就是能够经常有时间帮着照看儿子况建国。
在部队,大伯的表现
也是非常优秀的
大伯从一名被解放过来的国民党兵,到参加人民解放军,之后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前后也就是3年多时间。1948年辽沈战役中,按照当时的优待俘虏政策,他完全可以有理由申请回乡务农,他有妻子,有儿子,有家,可以回乡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但他没有这样做,他从驻地的老乡口中得知:共产党是为穷人打天下,解放区开展减租退押、土地改革,让“耕者有其田”。他感到蒋家王朝黑暗腐败,共产党能给人民带来光明,便毅然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随部队第一批入朝参战,在毛澤东思想哺育和党组织的培养下,成了一名中共党员。一个刚解放过来的国民党兵,凭什么那么快就能入党?我想,一个是他有阶级觉悟,政治上可靠,相信和拥护共产党,愿为党的事业而奋斗;另一个是他有实际表现,作战勇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多次杀敌立功受奖。他在一封给哥哥况重日的信里写道:“弟现在也为人民出了一点力,但上级批准一大功没有来到,弟没有把奖状邮到家去。”
关于我大伯况重晚在朝鲜战场上作战的情况,18封家书中没有任何线索和信息,他是怎样牺牲的更是不得而知。我经过多方联系和查找,找到了我大伯生前所在部队原团政治委员魏长城的子女,对方提供了魏政委1990年整理出来的一份回忆文章,其中不少地方提到我大伯生前所在的连队,时间也十分吻合:“1952年7月志愿军司令部对各军正面防御部署作了新的调整。我志愿军38军113师337团奉命接替了39军部分阵地,与当面之敌美45师(后由美17师接替)相对峙。”他在回忆同年10月初的一场关于强攻石岘北山的任务中这样描述:“战斗结束负责打扫战场抢救伤员的四连三排,在本排伤亡13人的情况下,奋力抢救八、九连伤员。更为动人的是,所有负伤人员表现了高度的战斗积极性,发扬了一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82名伤员中,两次负伤的有13名,三次负伤的6名,他们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退出战斗时,炮三班长共产党员战斗英雄汪月高,冒着敌人层层烟火网的封锁,连续背下5名伤员,在最后抢救伤员中不幸中弹献出年轻的生命,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忘我精神。”在这篇文章最后部分,魏政委这样写道:“抗美援朝已成为历史了,但在那场战争中的我军优秀儿女,特别是共产党员,以他们的‘吃苦在先,冲锋在前的献身精神,谱写了抗美援朝胜利的凯歌,这曲凯歌的强音,在今天仍将起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
我想,魏政委所说的优秀儿女和共产党员里就包括我大伯以及无数牺牲在异国他乡的烈士们,他们的红色基因,我们要永远传承下去。
当年,朝鲜战争打得非常惨烈。惨烈到什么程度,著名作家魏巍的一篇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可见一斑。
他写道: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也就是1950年11月7日至12月),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113师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连(三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邊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岗,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敌人为了逃命,用三十二架飞机,十多辆坦克和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但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岗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岗流红了。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这激战整整持续了八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身上、帽子上冒着呜呜的火苗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把要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们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的手指都折断了。
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
几乎在松骨峰阻击战发生的同时,第一一三师第三三七团还创造了一个经典战例,就是完成穿插三所里的战斗任务。从德川出发,前往军隅里南顺川北的要点三所里,全程直线距离72.5公里,实际距离在100公里左右,用时14个小时,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奔袭作战的奇迹。作为一名第三三七团的战斗员、共产党员,我的大伯况重晚也是其中的优秀分子和冲在最前面的骨干力量。
当年,在那么残酷的战争情况下,虽然远在异国他乡,身处枪林弹雨,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我大伯也有和普通人一样的牵挂和眷恋,念念不忘家乡,时刻不忘亲人,不忘妻子,不忘关心儿子的成长。他写回的那18封战地家书,感情真挚,字字珠玑,充分表明他为人弟、人夫、人父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他作为一名毛主席的战士,爱党爱国爱家,勇敢顽强,冲锋陷阵,视死如归。
信中多次嘱咐哥哥要“在家中搞好劳动生产,勤劳节俭,争做光荣军属”,叮嘱妻子“现在秋天的时候气候不平,要好好照应小儿建国,莫要多感染风寒。好好操持饮食,村子前后或山上或水塘要加紧照顾”。信中他说:“现在我们为了祖国幸福,为了实现真正的和平,我们战斗在前线上,保卫我们的胜利果实。”
当年,被迫离开家乡从军以后,他每时每刻无不想念着自己的妻子。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我自从军,至久没有来信对你说明道理对你帮助不够,这是我的缺点。由于我从军的时候你也清楚不是我故意脱离家庭,由于这时候不是青天白日世界,受到地方黄香零、朱文彬、盛本遗这些恶霸压迫,没有办法才去帮蒋介石这些大封建官僚资本家当兵,后来经过解放军推倒了封建官僚武装力量,我才知道从前当兵是当糊涂兵,现在当兵毛主席领导下到了青天白日、社会民主。我现在抗美援朝,一心一意保家卫国,帮以前受了压迫的自己报仇,所以当兵也是光荣的。你在家要听我兄长的指教,要好好接受,莫要让我牵挂,莫要让人家说你的缺点,要把家庭建设好,你在家要好好保护身体健康,全家幸福。要相信领袖毛主席的号召,1952年三大号召:一、抗美援朝是我们军人的任务;二、号召建设陆海空军保卫祖国边疆;三、要加强生产、节约运动。要接受上级号召。
从以上朴实的话语可以看出,大伯是一位非常有责任担当的男人,勇于承担责任。信的开头,就开宗明义,向妻子承认错误。实际上,旧社会穷苦老百姓怎么能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呢。所以他讲那个时候不是青天白日世界,没有办法才去当国民党的兵。信的结尾,他还花费宝贵的时间写下三大号召,时刻牢记自己党员的身份,进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让妻子接受党的教育,把家庭建设好。
对于兄长,也是道不尽的牵挂,他说:去年接到家中来信数份,悉知家中生活困难,上级为了照顾军属特救济大米两百斤,人民币贰拾肆万捌仟元,希望兄长收到尚为支用,努力于生产。这一笔钱是全体人民与共产党关心照顾我们军人的,吃水别忘了淘井人,吃饱别忘了毛主席的恩,我们应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积极生产,搞副业,努力支援朝鲜战争,争取当模范军属。弟在前方多杀敌人,把美帝鬼子消灭在朝鲜,保卫祖国。
这番话语,同样是语重心长,要兄长懂得感恩,感恩党和组织的关怀。
大伯39岁短暂的生命,绽放出绚烂的光芒。那种为了信仰甘愿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应该永远被我们所有人铭记和传颂。
责任编辑 / 梁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