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

2019-03-08黄永伟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9年1期
关键词:调蓄城市道路径流

黄永伟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0)

0 引言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城市道路建设中,传统城市雨水排放以雨水尽快汇集至收集系统、经收集输送后快速排除为目标,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高强度人类活动改变城市地表环境的结构与功能,使得相当比例的软性透水性下垫面变为不透水表面所覆盖,削弱了雨水的渗透,雨季降水量大时容易形成洪峰,导致城市部分区域积水;同时,城市道路不透水面的大量存在,也助长了城市热岛效应[2];此外,城市道路是径流雨水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对城市道路径流雨水的控制尤为重要。

以合肥市某城市道路为研究对象,围绕城市道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明确城市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标准,重点解析海绵城市系统设计和具体工程措施设计。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概况

该城市道路位于合肥市,总体呈东西走向,本次设计长度4.3 km,红线宽60 m,周边用地主要为商业、住宅、绿化用地。

本次雨水设计围绕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改变传统的雨水收集排放系统,综合运用透水铺装、下凹式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调蓄利用系统等工程措施,将路面的雨水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以控制雨水径流总量、削减地表径流污染和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

1.2 设计标准

(1)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通过海绵城市设计,使本条城市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1.3 mm。

(2)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综合考虑合肥市初期雨水污染实际和排水收纳水体环境容量,参考国内外城镇初期雨水截流量,雨水利用设施的径流污染控制以尽可能降低水环境污染为目标,同时考虑初期雨水处理设施规模。本次设计初期雨水截流标准为5 mm的降雨量。

2 海绵城市设计

2.1 总体设计

雨水管道均位于两侧非机动车道下,本次设计保留现状雨水主管及检查井,检查井盖标高同路面设计标高。道路红线宽度60 m=人行道4 m×2+非机动车道3.5 m×2+机非分隔带4.5 m×2+机动车道14.5 m×2+中央分隔带7 m,中央分隔带内布置高架桥墩。本次海绵城市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有: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道路两侧机非分隔带采用下凹式生物滞留带,中央分隔带下设置雨水调蓄池,改造断面见图1。

图1 海绵城市改造断面(单位:m)

2.2 人行道透水铺装

为提高路面透水能力以及节能环保,本工程人行道采用透水结构,自上而下主要结构分别为:6 cm透水砖(透水率不小于2.5 mm/s)、3 cm粗砂干拌、20 cm C20无砂大孔混凝土、20 cm级配碎石垫层、一层防渗土工布、素土夯实,人行道结构见图2。

图2 人行道透水结构图

人行道透水铺装具有透水性,可以令雨雪后的路面不出现积水、打滑现象,增加了人们出行的安全保障。透水砖可利用空隙实现蓄养水源,温度升高时,砖下水分蒸发,吸收地表温度,起到了调节局部温湿、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透水铺装地面削减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相关研究表明对COD、BOD5、NH3-N、TP、TN、SS 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能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

2.3 下凹式生物滞留带

将两侧4.5 m机非分隔带改造为下凹式生物滞留带,道路侧石开口,汇集车行道路面雨水,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净化径流雨水,以达到减少初期雨水污染,保护水体环境,涵养土壤水源的目的;另一方面,下凹式生物滞留带可起到调蓄、滞留雨水,减轻市政管网压力。

生物滞留带结构剖面自上而下分别为:20 cm蓄水层/雨水溢流井/挡水堰、35 cm种植土层、25 cm填料层、25 cm砾石层、软式透水管、防渗土工布、素土夯实,下凹式生物滞留带结构见图3。

图3 下凹式生物滞留带结构图

种植土层采用种植土与中粗砂拌和,以便于渗透雨水。砾石层由碎石或砾石组成,粒径10~30。填料层采用砂砾石,砂砾石应符合表1中的级配要求,液限应小于28%,塑性指数在9以下。

表1 填料层的砂砾石级配范围表

2.4 雨水调蓄池

构建桥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利用高架桥下的9 m中央绿化带设置雨水调蓄池,桥面雨水由雨水口、雨落管收集后,经初雨弃流后排至蓄水池,水池蓄满后溢流排入市政雨水管。弃流的初期雨水排至市政污水管道,蓄水池中的雨水可用于道路、绿化浇洒。调蓄池的调蓄容积采用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调蓄容积法计算。

式中:V为设计调蓄容积,m3;H为设计降雨量,mm;ψ为综合雨量径流系数;F为汇水面积,hm2。

高架桥下沿线共设置六座雨水调蓄池,调蓄池净尺寸为16 m×7 m×3 m。

2.5 附属设施设计

2.5.1 路侧石开口

机动车道路面雨水通过路侧石开口进入下凹式生物滞留带,根据雨水口的泄水能力,确定道路每隔17.5 m设置1.5 m的路侧石开口。设计路侧石为花岗岩,侧石规格尺寸为80 cm×40 cm×12 cm,开口尺寸为50 cm×20 cm,每处下凹式生物滞留带进水口采用3块开口路侧石组成,路侧石开口结构见图4。

图4 下凹式生物滞留带路侧石开口结构图(单位:cm)

2.5.2 沉淀设施

路侧石开口后侧设置沉淀设施,并设置格栅拦截异物,路面雨水经沉淀后进入下凹式生物滞留带,防止泥沙等杂物进入绿地。沉淀池尺寸为210 cm×20 cm×33 cm,沉淀池出水侧设置消能卵石层,减小出水对绿地的冲刷,沉淀设施结构见图5。

2.5.3 溢流型雨水口

下凹式生物滞留带内每隔35 m设置一处溢流型雨水口,雨水口做法参考平箅式雨水口设计,雨水口的箅面标高根据雨水蓄水设计要求确定,设计箅面比下凹绿地高15 cm,当雨水超过蓄水深度时,通过溢流雨水口排至市政管网。

图5 下凹式生物滞留带路侧石开口结构图(单位:cm)

2.5.4 挡水堰

挡水堰采用卵石堆砌,顶宽为20 cm,底宽40 cm,高度25 cm,基础50 cm细石混凝土垫层[3]。挡水堰设置于溢流雨水口下游,避免雨水全部汇集至道路低点,挡水堰设置间距同溢流雨水口设置间距,约35 m。

3 结语

结合城市高架桥道路工程特点,引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设置透水铺装、下凹式生物滞留带、调蓄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将道路雨水进行渗透、蓄存、利用,实现雨水径流总量控制和径流污染控制,促进雨水资源化的利用,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猜你喜欢

调蓄城市道路径流
格陵兰岛积雪区地表径流增加研究
分流制排水系统中初雨调蓄池的方案研究
城市道路拓宽改造设计探讨
调蓄设施布局设计模型研究
基于SWAT模型的布尔哈通河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长春市某雨水调蓄池的工艺设计与计算
城市道路照明电气设计常见问题探究
城市道路清扫之我见
雅鲁藏布江河川径流变化的季节性规律探索
变化环境下岩溶区流域径流变化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