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2019-03-08■罗毅
■ 罗 毅
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宜宾市旧城改造、风貌整治、城市双修的具体实证案例的调研分析,笔者提出了以突出地方文化与民族特色、保护历史文化、宣传预告保障推进、强监管质量安全、绿色发展、规范比选与审计6点为保障的,“城市双修”视角下的宜宾旧城改造推进建议。
一、宜宾市“旧城改造”及“风貌整治”的工作亮点
宜宾市是秦五尺道和南夷道的起点,也是南方丝绸路上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汇的重要节点城市,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4000多年的酿酒史、3000多年的种茶史,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人文胜地。宜宾作为1986年国务院命名的第二批3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70余处,以及2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具有本地区古老民族文化特色的僰文化、酒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及独特的川南民俗风情等。
宜宾市经济总量在四川省21个地市州中长期居于第4位,但城市建设却与经济发展层级很不匹配。由于过去发展过程中的局限,城市建设留下的历史欠账太多。城市老旧、棚户区改造缓慢、街道狭窄、以街为市、城市布局零散、功能有欠缺、卫生状况不佳,即使是在进出城区“脸面”地段的建筑物和交通,也显得破旧、“小气”和局促,本地人无奈称之为“乡镇”,城市建设面貌一度位列四川省内落后梯队。
2013年起,宜宾市政府启动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宜宾旧城区“只拆不建”,3年间投入超百亿元对中心城区进行全面“整容”并重点改造“五线三街区”。五线三街区特指贯穿老城区及南岸核心区域的主干道,以及高速公路南、北出口。包括宜宾主城的南线、北线、盐水线、北蜀线、滨环线“五线”,以及旧州街区、合江门街区、南岸商贸街区“三街区”。实施了道路拓宽及黑化、人行道铺装、景观改造升级、管网及杆管线改迁、枢纽节点亮化美化整治,棚户区改建为农贸市场、停车场等。对旧城已形成的排水系统改为截流式雨污合流制,其他片区改为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南北出入口两线”改造工程,彻底扭转了高速公路出入口交通乱、环境差的形象,实现了交通顺畅、景观升级,城市功能形象有了明显提升。
城市建设理念也在逐步完善,特别是在对南岸三江口滨江路沿江段修建中,及时终止了即将开工建设的原规划设计方案,采取全面提档升级规划,方案公示全市征集意见,以高起点的规划指导项目实施,打造长江沿岸的生态治理与建设。宜宾三江口“长江之歌”水幕电影,建成后成为当前国内最大的一块城市天幕系统,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为进一步改善宜宾中心城区部分建筑风貌脏乱差的现状,彰显宜宾特色,提升城市品位,2017年8月开始,宜宾市集中开展为期半年的中心城区风貌整治工作,全力推进蜀南大道、长江大道、叙府路等中心城区风貌整治项目。按照《宜宾市主城区建筑立面及风貌整治规划》《宜宾市城市道路及建筑景观风貌整治提升设计导则》,细分为节点、公建、住宅3种方式,对旧城区、上江北片区、南岸片区8个重点整治节点、沿线150余个楼栋开展整治。整治内容包括:沿街建筑立面外墙装饰改造、防护栏拆除改造、店招店牌改造、沿街门窗玻璃改造、路面黑化、管线下地、建行道树、危旧(棚户)房拆除等。通过中心城区风貌整治,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助力宜宾市委、市政府“一区四城”战略目标的实现,受到市民的一致好评。
图1 蜀南大道
图2 长江大道————长江造林局
二、宜宾市“城市双修”效果
宜宾市中心城区城市“双修”工作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现一期工程已经实施完毕,二期工程正全力推进。目前宜宾生态市建设5项基本条件4项已经具备,考核指标20项已有15项指标基本达标,生态市创建名列全省前茅。2015年,宜宾正式成为省级园林城市;2017年7月,宜宾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2017年10月,宜宾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目前,宜宾市已成功创建为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在全省第一个实现中心城区和所有县城全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已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并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通过持续的旧城改造、风貌整治、城市双修工程,城市品质有效提升,城市舒适性、宜居性、独创性同步得以提升。以南部新区、岷江新区、临港新区、南溪新区4区为重点的中心城区,“四区同步”建设完成组团控规和专项规划19个,做大了城市规模。城市双修充分体现出宜宾的竹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长江文化,展示了宜宾的历史文化符号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城市双修给宜宾市的市容市貌带来可喜的改变,“一年小变,三年大变”。建筑物立面美观且式样丰富,街道整洁又亮化,道路交通环境得以疏解,公园和交互立体式绿地密布,户外运动设施以及文化氛围元素建设也相应配置,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如今,在老城区的合江门、冠英街、和平街、麻线街、白塔山、翠屏山、李庄古镇等众多地方,仍能感受到接近原汁原味的古城遗迹、古城格局,体现了城市建设的管理者践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贡献;更多的是能看到崭新的城市面貌、美丽的公园绿地、生态廊道、城市公建与升级的基础设施,优化的城市空间环境、体现对城市传统文化内涵的发展与继承的城市元素等;夜晚,移步江岸,夜行宜宾,看江边美景,寻味“江-城”格局,成为江上城市独特的靓丽地标。
城市双修除了政府行为,也不乏企业参与、政企合作的范例。例如,宜宾丽雅公园就是政府同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开发的城市公园,公园位于丽雅置地公司开发的丽雅龙城小区旁,规划总用地约400亩,分为东部防护林、滨江公园、核心功能区三个地块景观,项目总投资约1.1亿元,其中,5000万元由政府投资,其余6000万元为丽雅置地公司对公园提档升级的追加投资。既有利于该地块的升值,也有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还有利于市民的休闲,不失为一条可以借鉴和推广的好经验。
三、“城市双修”视角下旧城改造的思考
通过对宜宾市旧城改造、风貌整治、城市双修工作的长期调研,提出“城市双修”视角下旧城改造的几点思考:
(一)彰显地方文化与民族特色
实施的改造方案一定要从城市自身的自然肌理、山水资源、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着手,抓住城市双修的机遇,突出当地特色元素、文化地标与历史文脉,务求做到因地制宜。强化城市、建筑和环境的艺术性和地方特色,切忌“东施效颦”地盲目克隆,造成“千城一面”。实施方案需要有前瞻性,要择优遴选优秀规划设计机构,还要广泛征求历史人文学者、艺术界、以及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图3 大南街
图4 中元纸业
(二)修旧焕新与整旧如旧结合
旧城改造以重新装饰、旧貌换新颜为主线,但对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建构筑物,需要本着谨改慎拆、整旧如旧的保护性修缮原则,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的厚重底蕴。大改大建乱拆除,对历史建筑造成的损害将是不可逆的。
(三)宣传预告、取得支持、迅速推进
城市双修中对居民住宅楼外观翻修装饰改造施工期间,会对居民生活、出行、生产经营活动等造成诸多不便。需要提前衔接街道、小区业委会、或楼栋管理代表,告知整改事项,明确施工范围、工期、安全责任、其他或有影响事项等,取得居民的积极配合。如果实施者简单认为这是政府工程,无需周知任何人,强行上马施工作业,则必然会引起当事人的不满。
(四)质量与安全管理并重
建筑物立面装饰面层板材、骨架、玻璃、连接件等,属于全天候暴露于自然环境里,由于作业面旁站监理点多、难度大,必须严格审图流程,确保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满足建筑、结构、消防、亮化等方面规范要求。施工措施中的脚手架搭设包括细部节点,更是不得有丝毫马虎。整治项目的脚手架与普通在建工程相比较,存在着附着点难安排、易失稳、安全风险后果更大的特点,特别是在地震区一定不能忽略抗震措施。
(五)绿色节约,创新筹资模式
双修项目不能贪大求全,要本着“美观、经济、节能、合理”的原则推进,选用材料应经久耐用、绿色环保,减少后续维保更换;整治方案合规成型后一次推行,避免路面反复开挖的浪费。新时期需创新融资模式,包括PPP项目包装,以及用活类金融产品,如银行金融产品、基金、债券、特色金融产品等。加强对城市建设模式的研究和创新,做好经营土地、经营城市、经营财政“三篇文章”,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规避新增政府债,勿触碰当前中央的“大资管”红线。
(六)严格招标或比选的遴选程序和过程审计跟踪
双修项目需纳入严格的工程招投标管理,不得以项目任务重、工期紧等为理由,采取人为制造“抢险工程”“特殊项目”,或者拆分项目规避招标流程,搞“人情工程”、“围标陪标”“量身定制的定向招标”等工程建设腐败交易。各分项项目的招标控制价(限价)必须经过合规的财政审核流程,建设工程中发挥好监理、甲方管理、地方财政与审计部门等多重跟踪审计职能,及时解决工程造价争端,动态监控项目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