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山:城市山地的生态修复

2019-03-08王亚南

城乡建设 2019年4期
关键词:浮山边沟山体

■ 王亚南

城市山地公园由于位置的特殊性,同时具备生态功能和景观游憩功能。由于其环境好,周边人口聚集效应大,大量的人为干扰因素及形式主义的景观建设,对山体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生态问题又反作用于景观环境和城市,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本文以青岛市浮山生态公园为例,研究城市山地公园生态与景观友好型建设的方法与策略。

浮山生态公园位于青岛市市南、市北、崂山三区交界处,周围被城市建成区环绕。山体背城面海,既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市民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近年来,由于采石、劈山、填埋、硬化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山上随处可见裸露地、洪水冲沟、垃圾填埋场、采石场、火烧迹地等“山体疤痕”,山体生态保护及修复迫在眉睫。同时,由于市民日益增长的游憩活动需求,浮山需要承载更多的游憩功能,因此其建设过程中要实现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的高度统一。一方面,规划要最大限度保护已有生态本底,公园游憩设施建设尽量利用人为干扰过的区域;另一方面,人为干扰区的景观建设全线使用生态建设手法,在进行景观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实施生态修复。将浮山建设为一座集生态、休闲、游憩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山地生态公园。

一、人为干扰导致环境恶化

(一)山体破坏严重

浮山低山区在“劈山建城”时,大量开山劈石,造成后期土层、岩体裸露,表层几乎没有植被附着,局部岩体不稳定,安全隐患大。此外,浮山上还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建筑垃圾填埋场若干,这些填埋场结构稳定性低,表层缺少覆土覆绿处理,植被恢复极其缓慢。劈山、采石、垃圾填埋等活动已经使浮山原本葱翠的山体变得千疮百孔,“山体疤痕”随处可见。

(二)水土保持功能大幅减弱

1.水库功能降低

早期山体防洪系统设有三层水库,形成有效的过滤溢流、蓄水系统。既可以保持水土,又可以有效预防山洪。但在“劈山建城”时,为了最大限度争取建设用地,将多层级的水库削减为一层,仅保证蓄洪作用,多余洪水沿市政管道排出,水库功能严重降低。

2.行洪沟硬化

近些年,由于洪水冲刷作用严重,为减少冲刷作用带来的危害,行洪沟多采用硬质做法。但由于缩短了洪水流程,减少了行洪沟的渗蓄作用,整套行洪设施的防冲刷、过滤溢流等功能大大减弱,水体污染严重,山体蓄洪功能大幅度减弱。

3.防火道两侧冲刷严重

防火道两侧由于雨水直接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尤其近山体一侧易受到上游洪水重力的冲刷作用,水土流失严重。同时,路面也变成了洪水的表流面,在暴雨天气,路况极其危险。

(三)墓区硬化严重

浮山有三片大型墓区,随着村庄拆迁、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墓地建设中大理石、花岗岩屡见不鲜,不仅影响山体的景观风貌,更严重破坏了山体植被,增加了山体的不透水面积。地表径流随重力势能逐级加大,对下游坡体冲刷严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四)山体植被退化严重

浮山山体土质为中性偏碱的沙壤土质,不利于植被生长,水土涵养性较差,陡坡地带都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同时,由于登山、祭奠、采石、市政建设等人为干扰,原生植被破坏严重,山林面积急剧缩小。尤其山体中部向下区域植被退化严重,主要表现为:山脚区域土石裸露,山坡区域乔木层缺失;火烧迹地表层仅有草本地被层;裸露地、采石场、垃圾填埋场等几乎无地被覆盖。尤其采石开挖坡脚、切削边坡,植被几乎完全破坏,亟需进行边坡修复。

二、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山地生态公园的生态景观建设要达到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高度融合。因此设计应该遵循生态性、景观性、粗管性三大原则。

(一)生态性

景观建设充分结合山地植被修复、海绵体系建设等生态修复措施,保护原有植被及山体原生风貌。

1.植被修复

游憩设施安排在人为干扰大、植被缺失的区域,并进行适量的植被恢复。干扰区的修复选用耐寒、耐寒、抗风的乡土树种为基调,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再现山地原有的植被面貌。

2.雨洪管理

利用行洪沟、边沟、水库等多种山地海绵设施,延长雨水径流长度、改良下渗面、增加塘坝数量,改善海绵体系功能,提高土壤含水量。

3.材料选择

公园建设选用本土的石材、原木、碎石弃料等工程材料,运用新型绿色环保透水材料、可再生材料,保证整个工程的自然生态和环保安全。

(二)景观性

整体层面,干扰区的风貌恢复与山地环境融为一体;局部层面,小型空间通过细节和微设计打造新、奇、特的生态景观体验。

(三)粗管性

山地生态公园是一个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导的景观体系,景观设计和植被恢复要避免后期高成本的管理维护。构筑物、休息设施等以持久耐用、低维护为主;植物群落以景观价值高、仿原生植被群落的配置为主。

三、生态景观建设策略

(一)裸露地、采石场、垃圾填埋场景观建设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其他生态本底的破话,公园建设采用裸露地、采石场、垃圾填埋场用于游憩活动场地建设。在对其进行结构稳定处理后,进行游憩景观建设,成为可供市民活动的休闲广场、山地运动场、观景平台等活动场地。

1.场地设计

(1)山地休闲广场依山就势,宜坡则坡、宜台则台,既保留了场地记忆,又节约了土方成本。设计大量使用乡土材料和传统工艺做法:入口景石、嵌草小径、巢格碎石小径、板岩铺装、石笼廊架等,配以禾草绒花更显山野情趣;连接各个场地的登山步道采用原木、条石、块石、巢格碎石、卵石等生态做法,形成多种趣味步行体验。同时,生态材料和生态做法减少了对山体的破坏,可以部分恢复山体生态景观和水土保持力。

(2)设计有效利用场地设置足球场、篮球场、生态跑道等运动设施,营造一批掩映在青山绿树中的生态运动场。浮山最大的建筑垃圾填埋场经过外运土方、稳定处理后建设为一座四层高的停车楼,楼顶设计为一座标准足球场,近山侧设置林荫生态看台。球场背山面海,坐观赛事,成为浮山的一张经典名片。

2.边坡处理

为了维护场地和道路的安全,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边坡稳定处理。设计分为硬质护坡和软质护坡两种。

(1)硬质护坡以石材为主。高而陡的坡体,削坡后整形为10米的台地,坡脚以大块石材砌筑,坡面以绿植覆盖;缓而长的坡体,以毛石种植池结合休息场地形成多层种植台。

(2)软质护坡以生态袋挂网固定。钢筋主锚固定主体框架,木锚为辅助,堆叠生态袋,每隔8~10米以台地相隔。生态袋内预置草种,袋间插种灌木,经过短期的人工养护即可形成草木葱茏的景观。生态袋采用易降解的生态材料,3~5年开始降解,待植物形成稳定覆地效果后功成身退。

(二)行洪设施

1.水库

(1)水库上游行洪沟改造为多层拦水坝,形成串珠状的水潭,并全部改为透水池底,两岸种植乡土乔灌木及藤本地被,沟内种植抗冲刷耐水湿的湿生植物,形成山谷旱溪景观。

(2)水库下游设置泄洪渠,连接市政排水管网。泄洪渠内设置大颗粒卵石,用以消减洪水冲刷。在排入市政排管网前放大局部,形成大型坑塘,有效消融、渗滤洪水。同时塘岸栽植桃柳林木,形成静谧自然的水岸游憩空间。

2.生态边沟

生态边沟主要用于防火道及广场倚山侧等地,多数配合挡土墙设置。设计依据山体坡度的不同,采用卵石边沟、毛石植草沟两种形式。边沟砌体石缝内覆土、播草,土层和植被渗滤、滞留洪水,保持水土。

(1)卵石边沟深40~50cm,宽50~60cm,主要设于山体坡度较陡、瞬间流量较大的防火道及场地边侧。一方面,边沟可有效输送暴雨径流,减少地表冲刷;另一方面,石缝内填土但不播种,待自然草木种子落入沟内,经地表径流自然选择形成天然植草沟。

(2)毛石植草沟,设于山体坡度较缓的防火道及场地边侧,瞬间流量相对较小,毛石铺设深度10~15cm,播种低矮的草种,道路边界自然平缓过渡。

3.生态墓地的建设

墓地改造分为原址改造和异地新建两种。

(1)原址改造。主要用于大理石、花岗岩“豪宅”密集的区域。设计拆除原有石材更换为生态袋护坡;立碑改为卧碑,减少风貌的突兀;保留原有乔灌木,人工植入下层花灌木、宿根花卉,打造花园式墓地。

(2)异地新建。主要用于分散的简易墓地。设计选取偏离山体游憩线路的藏风聚气的区域,分若干单元依山就势修建生态台地,单元之间以泄洪通道相隔;统一单位墓地尺寸、卧碑形式;种植藤本为主的花灌木及宿根花卉,既可以使台地与环境融合,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4.植被修复

(1)建立仿自然群落的人工植物景观。设计以山体原有乡土树种为主,参考浮山现存的优良植物群落进行干扰区的植被恢复。一方面,山体景观更为统一,群落稳定性更高;另一方面,可以为山上动物提供更为优质的生存环境。一期完工后,笔者发现,山上蝴蝶的品种和数量剧增,也充分显示了仿自然群落在景观绿化方面的优势。

(2)保守引用新优品种。为了优化景观效果,设计不可避免要引入新优苗木,同时为了营造野趣的自然景观,还要使用大量的观赏草。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保守做法,仅引用当地山区人工引种10年以上、无不良表现、无溢生入侵隐患的树种,保证生态系统的安全演替。同时谨慎筛选观赏草品种,通过工程手法,隔离观赏草生长区域,防止品种溢生,避免对原生群落的干扰。

(3)适当留白。山上的风媒、虫媒、水媒原生植物种类丰富。工程施工中,在泄洪沟、植草沟、采石场恢复区等后期人为干扰小的区域适当留白,仅对表层土壤进行疏松和改良。受媒介传播的种子落入土壤,雨后自然发芽,并逐渐蔓延覆盖地面,形成人工干扰区的自然恢复区域。该方法既节约苗木资源,又可以发挥山体植被自然修复的功能。

城市山地公园因其位置的特殊性,既要承载景观游憩功能,又要发挥山地生态功能。设计应避免把城市公园的游憩设施直接搬到山上,而要从生态环境、景观建设、后期运维等多个方面考虑,以生态、安全、质朴、便民为设计标准,还城市一个不着痕迹的绿心,还市民一个舒适宜人的生态公园。

猜你喜欢

浮山边沟山体
山西浮山:用心学党史 用情办实事
莫娴作品
浮山云舍
吸扫式边沟清扫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水泥混凝土三角形边沟在山区公路中的应用
济南市山体修复中的植物应用与技术——以济南市卧虎山山体公园为例
浅碟型边沟在山区公路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淹人不成反灌己的浮山堰
公路隧道路面边沟形式的合理选择
山体别墅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