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高质量供给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高质量发展
2019-03-08施建石
◎ 施建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运用系统化思维,切实增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自觉性、紧迫感和使命感,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以高质量的法治供给、资源供给和服务供给,推动新时代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高质量“法治供给”,保障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健康发展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以新《测绘法》为引领,系统思考研究并快速完善测绘地理信息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切实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创新方式、突出重点,探索形成加强测绘地理信息统一监督管理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法制优先,完善测绘地理信息法规体系
加强源头立法。健全完善测绘地理信息法律体系,加快推进配套法规的“立、改、废”工作。及时修订《测量标志保护条例》《测绘成果管理条例》《基础测绘条例》《地图管理条例》等已有法规。快速出台地理国情监测、地理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化管理、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设和应用管理、地理信息市场管理和保密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规章。
完善地方政策。修订完善地方性测绘地理信息法规。因地制宜,出台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地理国情监测和市场监管、质量管理、信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出台使用财政资金测绘地理信息项目管理办法,杜绝重复测绘。
营造法治氛围。抓住测绘法“4·27”修订通过日、“7·1”颁布实施日、“8·29”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创新方式方法、拓宽宣传渠道,发挥传统媒体和现代传媒功能,大张旗鼓地开展经常性宣传和专题宣传,进一步扩大测绘地理信息法治宣传广度和深度。着力营造浓厚学法、知法、守法氛围,全面提升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测绘地理信息法治观念,进一步强化依法测绘的自觉,赢得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更广范围、更大力度的支持。
(二)标准引领,改革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机制
改进标准化供给方式。改变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政府单一供给方式,实行政府主导制定标准、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均衡发展。建立守底线的测绘地理信息强制性标准体系,缩减现有推荐性标准的数量和规模,发展壮大团体标准,进一步放开搞活企业标准,着力打造开放型标准化供给格局。
创新标准化工作模式。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模式转变,由以标准制定修订为主向包括标准制修订、宣传贯彻培训、应用服务、执行监督和标准体系动态更新的全过程工作模式转变,实现标准制定修订适时、提供使用及时、咨询服务即时、执行监督实时的标准化工作机制。
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建立覆盖新《测绘法》各领域、测绘活动各环节的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体系,并实现动态更新。统筹成果标准,强化要素表达、精度指标的部门间协调,提高成果共享基础。拓展管理标准,研制地理信息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测绘作业安全等管理标准。坚持标准“走出去”,不断增强标准国际话语权。
(三)依法行政,规范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秩序
探索行政管理新路。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顺应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更好监管的新体制,把工作重点由生产型、项目型为主转向监督管理型、事业服务型。面向集中行政许可改革趋势,积极探索行政管理新模式,形成“行政审批+监督管理”的协同监管合力。大力推行“网上办理、全程在线”的不见面审批。通过标准制定、规划编制、质量检查、科技引导、应急支撑等手段,强化对市场化地理信息服务的监管,对接新的需求,凸显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的作用和地位。
创新监督管理方式。认真落实随机抽查机制,有机统筹测绘资质巡查、保密检查、成果质量抽查、标准执行检查等监督检查行为,推进综合执法。有序推行准入和事中、事后监管,做到预防教育、检查指导、违规处理相统一。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健全信息化监督管理平台,实现监管对象、监管内容、监管结果的“可视化”。强化使用财政资金项目的立项备案、质量信息报送、成果汇交发布的“一条龙”管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行信用信息管理,做好信用信息征集、发布,有效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突出安全监管重点。维护地理信息国家安全,是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建立地理信息安全技术防控体系,强化对属于国家秘密的地理信息的获取、持有、提供、利用实行可追溯管理。强化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服务的全程监管。由以图形数据、图像数据为主的静态数据监管,向包括互联网地图、视频数据在内的动态数据监管延伸。
强化高质量“资源供给”,构建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保障体系
进入新时代,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随着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和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等业务建设的快速推进,要不断把握新理念、探索新途径、开发新成果,使地理信息资源的覆盖范围更广、丰富程度更高、更新周期更短、使用更加便捷,以满足地理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广泛需求,打造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保障新格局。
(一)以新理念为指引,进一步丰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运用算术方法拓展。新时代要用新思路推进新型基础测绘发展,可以运用“加减乘除”的算术方法拓展内涵。“加”,就是要实现范围由陆地向海洋(水下)、地上向地下、中国向全球的覆盖,乃至逐步向虚拟空间和太空扩展;内容上多增加政府关注、社会需要、民生关切的要素和属性,提供定制各类产品。“减”,就是要不断缩短更新周期,努力实现即时更新,提高数据现势性。“乘”,就是要按照“能采尽采”的原则进行数据采集,“一测多用”;整合政府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实现数据叠加、效益倍增。“除”,就是破除“比例尺”概念,建设基于地理实体编码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库,将无比例尺建库和有比例尺出图有机结合起来。
推行联动更新模式。新《测绘法》确立了基础测绘的分级管理体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更新应实行“统一设计、共同投入、联动更新、逐级推送”的组织模式,通过国家、省、市、县的多级联动更新,少投入、高效率地建立起全国统一、多尺度融合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基于新型基础测绘“开放共享”特点,创新数据生产组织方式。通过政府纵向联动、购买服务,扩大数据源供应面 ;通过部门间的横向协同、数据共享,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共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大力推行“志愿者+网络化”的社会化众源数据更新。
(二)以新装备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测绘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现代测绘基准。测绘基准是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重要基础。加快清理和规范地方独立坐标系统,强力推广使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推进国家大地基准、高程基准、深度基准、重力基准融合,建立完善高精度现代测绘基准体系。
规范基准站设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重要空间基础设施。要加强基准站安全整治,强化规范管理,整合全国现有基准站资源;统筹国内、境外基准站建设,加快完成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北斗化升级改造;强化基准站运行维护,规范数据管理和应用,形成站点分布合理、数据管理严格、应用服务规范、安全保密可靠的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系统。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好“天地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要素全、覆盖广、时相多、精度高”的地理信息服务,是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一项长期性任务。进一步建立完善合理高效的投入、建设、运维、应用机制,丰富数据资源,推进平台产业化长效运行维护,保证平台提供不间断可靠服务。引进拥有信息资源、资本资源,具有运营服务能力的企业合作共建天地图公众版,提升功能、便于使用,不断扩大天地图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
(三)以新技术为依托,进一步建立权威大数据交换平台
建立智能化测绘技术体系。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都离不开时空信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着力推动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加快科技兴测进程。加速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升级,提升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探索建立智能化测绘技术体系。
发展对地观测系统。统筹卫星、载人飞机、无人机等多种平台,发展高分辨率、多传感器、全天候综合航空遥感体系,打破地理信息数据源不足的瓶颈制约。鼓励发展高分辨率区域型国产遥感卫星。构建多尺度、多类型遥感测绘地面检校验证场和数据接收中心,提高遥感数据获取、处理、分发、服务的快捷化、便利化能力。
抢占大数据行动先机。按照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要求,积极找准定位、切实落实责任。认真研究实施大数据战略的规划和政策措施,发挥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功能,集成整合各类信息,引导和推动大数据应用。在地方政府的大数据管理机构建设中,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要把握并抢占先机,积极主动作为,扩展测绘地理信息业务领域,提高测绘地理信息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提升地理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水平。
强化高质量“服务供给”,全面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必须积极响应、深入研究、认真谋划,以服务的常态化、智慧化、规模化,实现服务的多样化、精细化、个性化,彰显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效果。
(一)以常态化为目标,精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针对性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事关全局的系统性工程。要按照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的工作职责,主动研究、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保护修复作为地理国情监测的重点内容,加强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监测。建立部门间的稳定高效协作机制,依法编制地理国情监测规划,建立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开展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增强服务的针对性。
坚持动态性服务。机构改革将“多规”的职责“合一”了,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要凸现基础地理信息、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基础”作用,主动参与、全面支撑“多规合一”。转变“先生产后服务”的理念,边监测、边利用、边服务,以动态方式支撑生态保护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测、评估和研究工作。
坚持及时性服务。测绘成果的价值在于应用。要彻底改变测绘成果束之高阁、“深锁闺中”的历史怪相,扭转现势性滞后、社会化应用不充分的陋弊积习,本着便民、高效的原则,更大程度开放共享基础数据,进一步简化非密测绘成果提供审批程序,提升测绘成果社会化应用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快速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应急测绘保障实时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及时高效做好测绘地理信息应急测绘保障服务。
(二)以智慧化为手段,优质服务智慧社会建设
打造时空信息大数据云平台。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先行。秉承“需求牵引、急用先行、分期建设”的原则,统一时间基准和空间基准,破解数据共享障碍;多渠道统筹推进电子地图、地名地址、地理实体的全覆盖,探索推进重要区域室内地图、建筑信息模型等建设;面向不同需求、不同用户,搭建通用化平台、专业化平台和个性化平台。
支撑智慧化政府建设。智慧化服务是智慧化政府的最主要特征。紧密围绕国家及地方政府重点战略、城市重点工作、部门业务发展与居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云端管理、分析,大幅度提升数据资源的共享水平,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形态,重新塑造传统的政府治理结构和服务模式。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向基层延伸。智慧城市建设是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发挥优势、彰显作用的优质品牌。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在宏观上,让智慧城市群、城乡一体化成为主角,同时注重加快智慧小镇、智慧社区建设;在微观上,以绿色发展、共享经济为突破口,开启智慧城市以服务为引领的新模式,使得我们的工作成效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贴近群众生产生活。
(三)以规模化为方向,大力服务地信产业发展
地理信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理信息企业不断壮大、市场不断繁荣,地理信息的社会服务功能也就越发显现。要通过地理信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推动地理信息规模化社会服务。
以新政策推动产业加快发展。新《测绘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推动地理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支持开发各类地理信息产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关于科技、人才、财政、金融、税收以及资质申报、数据提供、购买服务等鼓励地理信息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实施“互联网+地理信息”战略,积极营造有利投资环境,为地理信息产业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以新市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对地理信息的市场需求十分旺盛,手机定位、滴滴打车、共享单车、自动驾驶等都离不开地理信息支撑。支持地理信息企业开门办产业,主动对接智能交通、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开展高技术含量、高继承性、高附加值的深层次开发应用,积极培育多元地理信息服务业态,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地理信息产品和服务,从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跨界发展、快速发展。
以新形象实现产业规模发展。鼓励并支持地理信息企业充分依靠要素禀赋与区位优势,通过资源整合、优势集聚、品牌提升形成集聚效应,着力打造更多具有地域特点、专业特色的地理信息龙头企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培育优强企业集群,壮大地理信息产业园区,营造产业发展新生态,提高国际合作水平,以此展现新实力、新作为、新形象,形成并不断促进良性循环,推进地理信息企业取得更大规模、更好效益,更加有力地促进地理信息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